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旅游

宁武天池别称祁连池与马营海的考证

2023-12-06旅游

管涔山一脉突兀,芦芽山苍翠欲滴。分水岭向东延伸,孕育出了汾河、恢河两条大河,汾河润其南,一路奔涌汇入黄河;恢河泽其北,由北向东到海河。在分水岭马营村北、东庄村附近分布着马营海、天池、元池、琵琶海、鸭子海、小海子、干海、岭干海、双海、老师傅海等15个大小不一的高山天然湖泊群,高山环绕,倒映明丽;清澈透亮,蔚为壮观,像一块块蔚蓝的宝石镶嵌在高山之巅。

天池与「祁连池」是译音与谐音关系

宁武天池为何称为「祁连池」?历史上晋西北一带为边塞之地,宁武关为明长城三关之一,东可以卫雁门,西可以援偏关,北可以应云朔,南可以守晋阳。出宁武关沿恢河向北20余公里,有宁武北部重镇阳方口。阳方口被誉为「山西镇中路第一冲口」,是宁武关北部的触角和前沿阵地,有敌来犯,阳方口方向首当其冲。宁武关以南50公里的宁化城,是敌骑突破宁武关之后的又一道屏障。

历史上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文明在此激烈拉锯,匈奴、突厥、契丹、蒙古等一次次南下袭扰中原,打打杀杀,分分合合,彼此渗透,相互融合。上演过赵国大将李牧战林胡、破楼烦,发生过耻辱的「白登之围」,大汉天子刘邦被困白登山;汉名将李广、卫青、霍去病出塞,抗击匈奴,建功立业,威名远扬;唐将薛仁贵在此击败突厥骑兵;杨家将忠肝义胆,舍生忘死,报效国家。隆庆议和,茶马互市;边民贸易,互惠互利。各民族在这块土地上打了和,和了再打,打了再和。经年累月,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言相互渗透,演化出一种属于边地的独特语言。

「祁连」在匈奴语中是「天」的意思,是匈奴语的译音,如果你将「祁连」二字快速读出,就会发出汉语「tian(天)」之音,因而祁连山也谓之「天山」;祁连池也叫作「天池」。地理上的祁连山位于甘肃与青海交界之处,巍峨峻拔,与天为党;兼具神圣,伟岸之意。

祁连山下水草丰美,山上林木葱茏,山顶白雪皑皑,为游牧民族提供了优良的生存空间。古代乌孙、月氏、匈奴、突厥等草原民族在此地放牧。千百年来,历经历史变迁,换来民族交融,宁武天池称之为「祁连池」也在情理之中。

「天池」别称「马营海」与战马有关

「马营海」是三字组成的地名,首先说「马」,马即为战马。战马是骑兵的坐骑,「骑兵」是骑马作战的军队,骑兵离不开战马,战马离不开骑兵。「营」指军营、马营、营帐,意为聚众、多者的意思;「海」指的就是海子,湖泊。

在冷兵器时代,马是最具机动性的战争工具,谁拥有足够数量的良马,谁就掌握了克敌致胜的法宝。所以中国古代的侵略者,大多是东胡、西戎、匈奴、羌人、党项、鲜卑、契丹、蒙古、瓦剌、鞑靼、女真等这些马背上的民族。骑兵以其快速机动,出其不意,攻敌不备而视为最精锐的部队,受到历代王朝的重视。

马是人类最早饲养的动物之一,集灵性、忠实、快速和俊美于一身。新石器时代,东亚大陆野马广泛散布,原始人类从马身上获取肉食、马奶和皮毛。在距今7000年至4500年前,欧亚大陆的游牧民族首先将野马驯化为家马,不断繁衍壮大,逐渐衍生出不同的种群,并渐次传入中原农耕地区。

在军事应用上,春秋之前马匹主要用于牵引战车,当时两军作战以车战对阵,三五匹马拉一辆战车,车上有弓弩手,长矛手,相互冲击搏杀,达到消灭对方、震慑对手的目的,其时也有步兵,但步兵仅仅起辅助作用,兵车的数量成为衡量军事实力的唯一标准,到了战国时代,随着战争规模的进一步扩大,战术的多样化以及同北方游牧民族的战争需要。骑兵逐渐登上历史舞台。

晋西北一带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地盘,这里与楼烦,林胡,匈奴等少数民族为邻,深受其扰边之苦,而赵国传统的车步结合作战方式,在与灵活、快捷的胡人骑兵作战时十分不利,尤其是遇到沟壑、山岭,行动极为不便,每每交锋,连吃败仗。为了改变这一糟糕的状况,赵武灵决定富国强兵,实行「胡服骑射」,大力发展骑兵,以战车作战的方式彻底退出历史,骑兵作为一种独立的兵种,正式登上战争的舞台。

进入两汉时期,迎来了骑兵发展的黄金时代,西域自古以来盛产良马,乌孙、大月氏、匈奴以及后来的回鹘、突厥都出产好马,尤其以大宛的汗血宝马最为优良,汉武帝为了对抗匈奴,引进西域良马,汉朝骑兵果然如虎添翼,战斗力大增,迅速改变了对匈奴作战的不利被动局面,连续对匈作战,历时数十年久,名将李广、卫青、霍去病等多次率数万骑兵千里奔袭,深入匈奴腹地两千余里,「封狼居胥」,直捣匈奴老巢,传为千古佳话。

从隋唐到五代十国时期,骑兵已经占据军中的主导地位,在这一时期虽然骑步并重,但突出奇兵。看一个国家的实力,从拥有骑兵的规模判断毫不为过,骑兵已经成为一支重要的军事力量,受到各国的极大重视。唐代的骑兵最为强大,盛唐时期的大唐骑兵完全可以同突厥骑兵正面交锋对抗,而且胜率极高。这是因为唐从晋阳起兵之际就建设完善了马政制度,以备军用。

古时晋西北一带水草丰美,气候凉爽。唐朝在娄烦、静乐、宁武一带多置监牧。时至今日,静乐有马圈滩、驸马滩、马尾沟、马家沟、西马坊等村名;宁武一带有马头山、西马坊、中马坊、东马坊、头马营、二马营、三马营、马营海等众多带有马的地名。可以肯定,当时这一代就是唐朝的牧马之地。监牧马属太仆管理,监牧马五千以上为上监,三千为中监,以下为下监,置牧监使,对各监牧点每年还要进行考课,自唐贞观至麟德四十年间,所养官马达七十余万匹,置八坊四十八监,占田地一千多顷。

芦芽山、马仑草原、汾河谷地、恢河谷地、天池附近都是良好的牧场,历史上曾是饲养战马的重要基地,宁武天池一带水草丰美,地势平坦,作为高山草甸之地,是最为理想的牧场。历史上记载,隋唐以来,朝廷在此处牧马,一座座营盘拔地而起,一群群战马洒脱矫健,可以想象,当时马营海一代是一派何等壮观的景象,由于天池一带有大量马群,兵营,加之有海子,故宁武天池又名「马营海」。据史料记载,唐贞元年间,此处年产军马达几十万匹,如今,当地人仍保留了养马、驯马的传统。

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马营海作为牧马的理想之地,曾为一代王朝贡献了无以计数的好战马。在冷兵器时代,骑兵曾经横行天下,所向披靡,随着社会的进步,战马、骑兵逐步退出历史舞台,但矫健的战马已经成为镇守边关,策马扬鞭的象征。马营海这一威震敌胆,今人引以为傲的地名永远保留了下来。

如今宁武、静乐一代的人们,依旧对马有着深刻的眷恋,依旧养着马匹、骡子、毛驴。在交通不变的山区,马匹作为农牧民最好的朋友,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由此也成为他们崇拜的对象、仰慕的灵魂,心灵的依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