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七夕」原來不是情人節,而是古代的「女生節」~

2024-08-10國風

中國七夕節是農歷的七月初七。

現存古書中第一次出現「七月七日」,是東漢學者崔寔所撰的【四民月令】。

七夕節亦稱「乞巧節」,源於漢代,當時的女子並不會在七夕這天祈禱愛情的長久,而是希望自己能像「織女」一樣心靈手巧。

古時僅限於未婚女性過節,未婚女子可以穿上自己漂亮的衣服,和小姐妹聚會,互相切磋女紅技巧。

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

最初源於古代的星紀崇拜,後又衍生出牛郎織女相會的愛情故事,是少女祭祀星神、祈求心靈手巧的浪漫之夜。

最早在先秦時期的【詩經】中可見關於牽牛星與織女星的記載,但它們當時僅是星宿。西漢時期受「天人合一」思想的影響,牽牛星與織女星逐漸擬人化。

後來七夕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傳說,使其成為了象征愛情的節日,從而被認為是中國最具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

七夕節習俗

七夕節,人們會吃巧果、巧芽面等食品,並進行穿針乞巧、喜蛛應巧、守夜許願、曝書、曬衣等一系列乞巧活動。

對月穿針

穿針乞巧,也叫「賽巧」,即女子比賽穿針,她們結彩線,穿七孔針,誰穿得越快,就意味著誰乞到的巧越多。「輸巧」的人要將事先準備好的禮物送給得巧者。

家人竟喜開妝鏡,月下穿針拜九宵。

——唐·權德與【七夕】

家裏的姑娘 們高興得競相開啟妝奩和鏡子,在月下穿針拜天,向織女乞巧。

投針驗巧

七月七中午,女生用瓦盆盛水放在太陽下面曬,待水面形成水膜後,將繡花針投入盆中,並觀察繡花針的影子來判斷得巧與否。如果針影子是花朵,鳥獸剪刀等形狀,則被定為得巧。如果針影極其筆直如筷子,或粗如紡錘,則是笨拙的表現。

喜蛛應巧

南北朝時,蜘蛛在中國是吉祥的象征。古人認為,蜘蛛結網與女性的紡織行為非常相似,所以在七月初七的夜晚,女生們在庭院擺置瓜果後,如果有蜘蛛「網於瓜之上,則得巧」 。

也就是說,一旦有喜蛛在作為祭品的瓜果上結網,則認為是「得巧」的瑞兆。

豈能無意酬烏鵲,惟與蜘蛛乞巧絲。

——唐·李商隱【辛末七夕】

怎麽會忘記不酬謝填河以渡的烏鵲,單給蜘蛛的偏愛向它乞求巧絲。

食巧果

巧果又叫「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乞巧果子」是七夕節的傳統祭品和美點。

七夕晚上人們把「乞巧果子」端到庭院,全家人圍坐,品嘗做「巧果」人的手藝。

乞巧時用的瓜果也有多種變化:或將瓜果雕成奇花異鳥,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圖案;此種瓜果稱為「花瓜」。

拜織女

在古時候,七夕節會有拜織女的習俗,女孩們在這天晚上對著天空的朗朗明月,擺上時令瓜果,朝天拜祭,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賦予她們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讓自己的針織女紅技法嫻熟。

拜魁鬥星

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曬書節」,七月七日之時,女子忙於拜織女,而男子則拜魁星,魁星是北鬥七星的第一顆星,稱魁星或魁首。

魁星事文,主掌考運。民間相傳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古代士子中狀元時稱「大魁天下士」或「一舉奪魁」,所以想要求取功名的讀書人,會在七夕這天祭拜魁星,以求保佑自己考運亨通。

坐看牽牛織女星

七夕夜晚坐看牽牛織女星,是民間的傳統習俗。初秋時節,晚間9點左右織女星首先出現在天頂附近,隨後,在其偏南方向牛郎星升起。在兩顆星的中間隔著一條橫貫南北的白茫茫的天河,其中牛郎星在河東、織女星在河西,它們深情相望,充滿詩情畫意。

曬書曬衣

古代,「七夕」節還有曬書、曬衣的習俗,據說是可以避免蟲蛀。人們選擇七夕曬書據說是因為七月七日,天門洞開,陽光強烈,是龍王爺「曬鱗日」。人們多在此日曝曬衣服、棉被之類,以防蟲蛀,讀書人也往往在這一天曝曬書籍。

逛乞巧市

宋元之際,七姐誕的乞巧習俗相當隆重,京城中還設有專賣乞巧物品的市場,世人稱為乞巧市。

人們從七月初一就開始辦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車水馬龍、人流如潮,到了臨近七夕的時日、乞巧市上簡直成了人的海洋,車馬難行。說明七夕節是古人最為喜歡的節日之一。

七夕吃什麽?

巧果

巧果又叫「乞巧果子」,是七夕節的傳統祭品和美點。七夕晚上人們把「乞巧果子」端到庭院,全家人圍坐,品嘗 做「巧果」人的手藝。

巧巧飯

在中國山東,這一天要吃巧巧飯,乞巧的風俗十分有趣:把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水餃裏,乞巧活動以後,她們聚在一起吃水餃,傳說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

酥糖

在中國一些地方的糕點鋪,這一天還要制作一些織女形象的酥糖,俗稱「巧人」「巧酥」,出售時又稱為「送巧人」,民間認為,吃了這種「酥糖」的人會變得心靈手巧。

瓜果拼盤

在福建,七夕節時要讓織女欣賞、品嘗瓜果,以求她保佑來年瓜果豐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鮮水果、五子 (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鮮花和婦女化妝用的花粉。一般是齋戒沐浴後,大家輪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禱心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