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白草坡玉人形鏟,隱藏著怎樣的西周故事?

2024-02-02國風

文物年代:西周

出土地址:靈台縣白草坡M2出土

這件玉人形鏟高17.6厘米。重87克。青綠玉圓雕,裸體站像。發辮虎首蛇身盤成堆髻。長臉,闊鼻,深眼窩,大耳,厚唇前突,兩手捧腹,兩腿間呈「8」形鏤空,雙足並攏作鏟形,有斜刃。出土於甘肅靈台白草坡一座西周時期的古墓之中。

與它同時出土的還有另一件青銅「人頭銎鉤戟」,兩件文物上的人物長顱、深目、高鼻、窄面、薄唇,面貌分明不是華夏人相貌,其中隱藏怎樣的歷史故事呢?

01

甘肅省靈台縣,位於隴東黃土高原南緣,居秦隴交界,歷來是秦隴門戶。在靈台縣城西北30裏的西屯鎮境內,有個村子叫白草坡。

1967年9月的一天,該村在整地時,挖出了一批青銅器。憑空挖出寶貝,這一訊息很快傳開,聞風而來的村民紛紛趕來挖寶。就這樣,1號墓、2號墓的許多珍貴文物就這樣匆匆忙忙地與世人見面了,其中就包括這件玉人形鏟。在地下默默沈睡了兩三千年之後,它會帶給世人哪些驚喜?

白草坡發現古墓的訊息很快被上報,隨後,靈台縣文化館、平涼地區展覽館、甘肅省文物考古隊聯合對白草坡古墓進行發掘,確認這些墓為西周墓。考古人員在已發現的2座古墓附近又發掘出古墓7座,車馬坑1座。

經過考古人員的認真發掘和清理,連同群眾挖掘出的文物,白草坡西周墓共發掘各類文物1800多件,隨葬物分銅器、陶瓷和玉石蚌貝骨甲三大類,銅器類數量和種類最為豐富,經過考古工作者整理發現,隨葬物中屬國家一級文物的達27件之多,包括鼎、簋、尊、爵、卣、鬥、啄錘、玉人俑、青銅鏤空鞘短劍、人頭銎勾戟等一批稀世珍寶。考古成果之豐碩,當時在甘肅,乃至國內文博界產生了很大影響。尤其是在發掘出的青銅器中,有銘刻的銅器24件,共有銘文14種,這在國內考古史上也頗為罕見,銘文雖短,但卻有著重要的價值。後來,人們把白草坡稱之為地下「青銅王國」。

甘肅省文物考古隊的專家,透過對出土的青銅器潶伯尊和提梁卣上的「潶伯作寶尊彜」一段銘文作了深入的研究後認為,墓主人為殷王族後裔,或為一邦之長,或是受西周王室或上一級諸侯節制的軍事統帥。

西周初期,靈台即為周王朝姬姓封國——密國,歷經武、成、康、昭、穆、恭六王凡120余年。這一時期的周文化遺址比比皆是,靈台先後發掘和清理了白草坡、姚家河、鄭家窪、洞山、西嶺、東莊、景村等一大批西周墓葬群,出土了黑伯、假伯、光父、乖叔、呂姜、並伯等一批西周貴族的重要器物,為研究靈台歷史和西周社會提供了重要的文物依據。

02

其實,甘肅靈台早在4000多年前的齊家文化就出現了很多玉器,從工具到禮儀祭祀,玉器品類和用途非常廣泛,而在之後先周和西周文化的玉器就更加豐富,不僅數量眾多,而且工藝水平很高,其中有不少上乘精品。

在白草坡西周墓葬群中,除了在1號墓和2號墓各出土一件玉人之外,還出土了玉璧殘片、玉璜、玉柄形器、玉戈、玉板、玉管、花葉狀玉飾、玉蟬、玉魚、玉笄、玉鳥、玉環、玉琥、玉圭以及其他小玉件、玉器殘片和石器38件。

白草坡2號墓出土的玉人形鏟,高17.6厘米,重87克,為青綠玉,玉質比較幹澀,質差,是一件圓雕玉器。玉人裸體直立,發辮虎首蛇身盤成堆髻。長臉,闊鼻,深眼窩,大耳,厚唇前突,兩手捧腹,神情肅穆,玉人背部可見雙臂肘,以及脊柱凹槽。兩腿間呈「8」形鏤空,雙足並攏作鏟形,有斜刃。玉人無明顯性別特征,但從身軀面相判定應是男性。有學者認為其形象應當是部族所崇拜的神靈或重要先祖。鏟狀足可以插於土台或某種器物頂端,於祭祀時放置在廟堂之上的重要位置。

白草坡1號墓還出土了一件玉人,玉器高7.9厘米,重14克,黃綠色玉,質不純凈,有綹及裂,黃綠斑駁,身著衣袍,手足為衣袍所掩。這兩件玉人都出土於墓葬腰坑口部位。考古工作人員認為,玉人似被捆綁四肢狀,根據出土位置,玉人很可能是系於墓主人腰間,其制作似經有意醜化。從形象看,一玉人具有南方炎熱地區民族的特色,一玉人頗似洛陽東郊西周墓的玉奴隸俑。這些貴族墓裏的特殊俑人,反映出當時中央王朝征服周圍各民族,俘掠大量戰俘這一史實。所不同的是,白草坡出土的玉人可能屬於被俘的敵酋。把被俘者制成偶,加以醜化,系在腰間或隨葬地下,包含獻俘紀功的意義,也可能是某種巫術的表現。

03

根據白草坡西周1號墓出土的七鼎,和大量豪華的人頭戟、虎鉞、玉人等隨葬品,考古學家推斷墓主人「潶伯」是西周早期人,應是周王封在潶的伯爵,潶國族的首領,名字不詳。

潶在這裏應該是地名或封國名,因黑水而得名。

現在,靈台縣境內還有一條河流名叫黑河,黑河發源於甘肅省華亭黑鷹響,流經甘肅省崇信、靈台至陜西長武縣亭口匯入涇河,全長168公裏。白草坡就位於黑河和達溪河之間的什字塬腹地西屯鎮。

潶伯封於黑水,按以地為姓的習慣,其邦族應姓黑。黑姓在王符的【潛夫論】中被列為殷王族子姓微子之後,潶伯一族也是殷的權貴,或早就定居涇水流域,或從內地遷徙而來,康王時受封為新王朝的一員,為周王城鎮守邊疆,防範北方少數民族鬼方勢力。

早在三皇五帝時期,鬼方就已經和中原民族有了千絲萬縷的聯系了,在同大自然的搏鬥中,鬼方修煉得異常彪悍,中國古代史書中往往把他們稱為「北蠻、蠻方」。之後更在歷朝歷代中多次出現,許多古老典籍中都有這個民族的身影,比如【周易】中記載道:「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此時,鬼方的勢力異常強大。按照甲骨文的記載,鬼方被武丁打敗,敗亡的鬼方遠遁、隱匿抑或遷徙。

有學者認為,玉人形鏟與人頭銎鉤戟的人物形象濃眉深目,高耳巨鼻,就是古代臣服於周的「鬼方」部族首領。在先秦以前的相當時段,中國北方從山西北部,到陜西北部,再到甘肅東部中部西部,一直到新疆、中亞的廣大地區,生活著以畜牧為主兼營農業的歐羅巴種草原民族。

巍峨的崇山峻嶺和延綿的戈壁沙漠從未將中國與歐亞大陸隔離開來,自古以來,中國與西方一直在進行著各種形式的文明交流,哪怕是這件小小的玉人形鏟,也在透過它獨有的方式訴說著這段歷史。

來源丨奔流新聞記者荊雯

編輯丨甘小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