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常說「上有好者,下必效焉」,我們拿書法舉例,初唐時期的唐太宗,因癡迷王羲之法帖,致使朝野無不以「王字」為尊,秀逸書風占據主導地位,盛傳至今仍然不衰,王羲之也穩奪「書聖」寶座。
而中唐時期,武則天誦讀經書,時常抄經祈福,故而「寫經體」風靡天下,唐玄宗則喜愛豐腴姿態,顏真卿、徐浩、李北海的雄渾氣魄,應運而生,毫不誇張的說,書壇風尚與帝王審美,具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很多書法名家,由帝王「捧紅」。
譬如明代「書聖」董其昌,就是康熙一手捧紅,董其昌自18歲之後,開始奮力學習書法,把魏晉、唐宋的名帖通臨一遍,深諳古人技法,領悟傳統的虛和嫻靜之風,而且董其昌繼承禪宗思想,將之與書法創作融合。
由此推出「生秀淡墨」理念,所寫字跡秀麗流暢、綽約飄逸,墨色略顯幹涸,具有質樸蒼勁的古雅風貌,章法和結字布白偏多,這種疏朗勻稱的分布,可以凸顯作品的沖和虛靈之風,給人深山隱士的超俗感。
康熙十分癡迷「董字,認為這種虛和散淡的氣韻,書法界難逢敵手,贊嘆曰:「非諸家所能及也。每於若不經意處,豐神獨絕,如清風飄拂,微雲卷舒,頗得天然之趣……其用墨之妙,濃淡相間,更為絕。臨摹最多,每謂天姿功力俱優,良不易也。」
「董字」深得自然之趣,用墨濃淡兼具、雄秀相生,頗為爛漫率真,康熙最喜歡臨摹他的字,對其崇敬不已,南巡至董其昌故裏松江時,特地為他的祠堂,撰寫「芝英雲氣」四字匾額,同時要求把董其昌「海內真跡,搜訪殆盡」。
帝王喜愛,群臣自然也極力推崇,當時「董字」把趙孟頫都比下去,成為書壇頂流,出現滿朝皆學「董書」的熱潮,制霸清代書壇200多年,文獻記載「名聞外國,尺素短劄,流布人間,爭購寶之」,可惜董其昌書法外觀,偏為秀逸淡麗。
不似米芾、黃庭堅的字,欹側飛動、大開大合,視覺沖擊力和個性不強烈,所以很多學者忽略董其昌,甚至認為他功力平平,其實「董字」內涵豐富醇厚,啟功早年瞧不上董其昌,晚年精進後,才領悟內在之妙,【論述絕句】中懊惱不已,近代大師尚且如此,更不用說基礎偏差的當代學者,目前真正悟透的人屈指可數。
您對董其昌的書法有何見解,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