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明白了「心即理」,我們眼前的世界會變成另一番景象(一)

2023-12-10國風

這是一個既簡單又復雜的問題。說它簡單,是因為你只要理解了,眼前的一切就會變得豁然開朗;說它復雜是因為理解的過程非常艱難,不經過千難百回,沒有經歷過,是斷然不會懂的。這就是「心即理」。我想用淺顯易懂的語言說明白,再淺顯易懂,沒有真正經歷過,沒有真正體驗過,也不會明白。我試著說一下,如果讀不懂,只能說明你沒有經歷過,沒有經過千難百回,甚至有些道理,不經過生死的考驗,說了也理解不了。

我們首先從字面上講「心即理」是個什麽意思?「心」當然是指我們的「內心」,但陽明心學當中的這個「心」,不是指「心臟這團血肉」,而是指我們認識世界、感知世界的「感覺」,以及在感知世界同時產生的「心情」。這個事在講陽明心學「知行合一」的時候再重點講。總的來說,陽明先生說的「心」不是指心臟那個器官,而是指認識世界的觀點、態度、念頭、想法和同時產生的情感等等。

陽明先生說的這個「理」實際上指「天理」。客觀的講,就是天地或者說大自然執行的規律。這種規律是個什麽規律呢?從古至今,人們對這種規律的認識也在不斷發生變化,或者說是逐漸認識到世界的真相。中國古代一位大思想家、大哲學家老子曾在他寫的【道德經】裏寫過這種規律是什麽?老子說,「天之道,利而不害」。就是說,天地或者說大自然的執行規律就是只是對人們有利,而沒有一點害處。後來,人們發現了事物發展普遍存在的「三大規律」,一是對立統一規律,二是由量變達到質變的規律,最後一個就是「否定之否定」的規律,這些規律我們後面有專門的章節進行講解,這裏暫且略過。

隨著科學的進步,時代的發展,人們對大自然執行的規律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比方說量子力學。量子力學認為,物質具有波粒二象性,簡單說就是,物質在有沒有人觀察之下,呈現兩種不同的存在狀態。在沒有人的情況下,物質是以波的狀態存在著,一旦有人觀察,他的狀態立刻就會變成粒子的形態。換言之,世界的真相是什麽?我們看到的世界其實就是一種「相」,看不到的時候以另外一種形態,看的到都是物質表面的一種「相」而已。說的更明確一下,就是所有的物都是在我們觀察的情況下才能成為一個物體的,沒人觀察它並不是一種物體,而是一種能量波。心學中講的一些看似虛無縹緲的事正在被科學所驗證。

我們回過頭來再看,陽明先生生活的時代是明朝,在他以前有一個很有名的人物,這個人叫朱熹,他生活在戰亂不斷的南宋,但當時國家形勢並未影響朱熹和他學說的傳播。為什麽這裏要介紹一個朱熹,因為陽明先生的思想跟宋明時代為主流的朱熹的思想有著一個根本的區別。朱熹的思想不是「心即理」,而是「物即理」,天地或者說大自然執行的規律是客觀存在的,我們的心是左右不了的,看起來朱熹的觀點更為正確一點,實際上無所謂正確與否,重要的是如果理解了陽明心學,你就會覺得這個觀點更為管用一點。

要想真正的明白什麽是「心即理」,首先要明白陽明先生提出的另一個觀點,這就是著名的「心無外物」。其實,「心無外物」這個觀點要比「心即理」更為重要。為什麽呢?因為你不明白「心無外物」,就不會明白什麽是「心即理」。也就是說「心無外物」是「心即理」的邏輯起點,也是整個陽明心學的邏輯起點。沒有這個前提,陽明心學就如同無根之木,無源之水。沒有這個「心無外物」,整個陽明心學就說不通了。

陽明先生最明確地講「心無外物」是在【傳習錄】這部經典裏。我們不妨把原文摘錄如下:

先生遊南鎮。一友指巖中花樹問曰:「‘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於我心亦何相關?」

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陽明先生與友人來到南鎮這個地方遊玩,這位友人指著在山巖生長的花樹,就問:「您經常說‘天下無心外之物’,這棵花樹在深山老林中自開自落,跟我的心有什麽相幹呢?怎麽說在我的心中呢?」問題提的好,且看陽明白先生如何回答。

陽明先生不慌不忙,說出了他的亙古名言:「你沒有看到這棵花樹的時候,這棵花樹與你的心毫不相關;當你看到這棵花樹的時候,這棵花樹的顏色頓時明白起來,這樣就可以知道,這棵花樹不在你的心外」。

還是不好理解吧,別著急,接著往下看。原文當中的「寂」是毫不相關的意思,你沒有看到花樹,這棵花樹確實在山間自開自落,與我們沒有發生任何關聯。為什麽沒有任何關聯?因為我們沒有看到它,你沒有看到它,你是你,它是它,沒有看到它,你心裏沒有它,所以就相互沒有交涉。這裏請註意,「看到它」和「看它」有一定的區別,「看」不一定就會「看到」,「看」是一個動作,是一個過程,「看到」是一個結果。但是「看」和「看到」沒有必然的結果,並不是說,我們看一樣東西,就必須要看到它,也未必能看到。有一種情況就是「視而不見」,還有「聽而不聞」的時候,這就是說到「動心」的時候了。

理解陽明先生的這段話,關鍵是「明白」是什麽意思?「明白」就是知道、理解的意思。「明白」是指入心了,上心了;不入心,不上心,是不會明白的。自然存在之物,如果我們沒有看到,沒什麽明白不明白,只有看到了,光看到還不行,關鍵是入了心,上了心,才會明白起來。

入了心,上了心,就是「動心」。只有這樣才算看見東西,如果不動心,我們就會看不見東西。相反,則會出現「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的現象。試想,我們換一個場景,如果陽明先生和他的朋友正在匆匆趕路,或者說,陽明先生正在趕赴洞房花燭的路上,他眼睛看花樹,因為他的心不在花樹上,對花樹不會「心動」,他是看不到花樹的。

這個「動了心」,實際上就是「動了情」。當我們看到一個事物時,一定會在同時產生一定的「心情」。只有動了情,才會看到事物,事物在我們心中才會「明白」起來。不動情,不動心,我們就會「視而不見」,所有的物都不在我們的內心以外,這就是「心外無物」。(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