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看到毛岸英犧牲的訊息時,賀子珍落淚:幾年了,你們怎麽沒告訴我

2024-01-20國風

賀子珍與毛岸英之間建立了深厚的情感紐帶。

在賀子珍的心目中,毛岸英的地位與自己的親生子女並無二致。

同樣地,毛岸英對賀子珍也抱有極高的尊敬,每當提及賀子珍時,他總是親切地稱她為「賀媽媽」。

賀小平提到,她的姑姑賀子珍曾經對毛主席對自己的兒子過於嚴格而有所不滿。

據她回憶,上世紀50年代,毛岸英曾用毛筆字寫信給賀子珍,字跡與主席頗為相似。

她記得信中毛岸英用了「賀媽媽的敬稱,這表明了兩人之間雖非血親,但卻異常深厚的親人感情。

毛岸英入朝

1950年,北韓半島爆發戰火。

彼時國內收到了北韓方面發來的求援書,懇請我方迅速派兵援助。

當晚,毛主席便召集中共中央的領導層在中南海舉行緊急會議,討論是否出兵援朝。

與會人員經過各方面的得失分析後,我方當即決定舉國之力,必須打好「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關鍵一仗!

因北韓戰場的局勢風雲突變,我方首批入朝作戰的部隊在進入北韓戰場後的行動並不順利,這也與戰爭初期的倉促準備有關。

在朝作戰與國內戰鬥存在著語言難關,我方軍隊與朝軍、蘇軍的溝通成為了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難題。

在這個關鍵時刻,連彭老總這個誌願軍的司令員,身邊都沒有足夠的轉譯人員來滿足指揮作戰的需求。

國內在挑選在朝轉譯人選時,一位科長因本職工作太過繁忙而無法入朝,科裏迫切需要一位精通俄語的年輕人。

毛岸英得知這個訊息後,他便開始積極地準備相關入朝作戰的用具,順便告知親屬,進行戰前告別。

實際上,他等這個機會太久了,工廠的工作並沒能影響他對北韓戰場的高度關註。

當毛岸英勇敢地向父親表達了自己想入朝作戰、為國效力的願望時,毛主席感到非常高興,並且答應在設宴款待彭老總時,順便幫他敲敲邊鼓。

只有毛主席、彭老總和毛岸英的三人小宴上,彭老總問道:「岸英,你現在做什麽工作呢?」

毛岸英答道,「我現在在北京機器總廠參加工作。」

隨後彭老總便問了毛岸英有關工人階級對此次入朝作戰的看法,毛岸英表示工人們對此很是積極踴躍。

同時,毛主席也借這彭老總提問毛岸英的話頭,將其想要暫停工作,跟隨著誌願軍前往北韓作戰的意願。

聽了毛主席的一番話,彭老總才意識到今天的宴會是「宴無好宴」啊,他立刻停住了夾菜的手,眼神卻盯著毛主席,閃爍著疑問的目光。

毛岸英激動地說:「彭總司令員,我願意成為第一個報名入朝的誌願軍人!」

彭德懷看著毛主席,嚴肅地說:「毛岸英同誌,你要知道這可不是兒戲啊。」

毛主席接著勸道:「岸英既然想去戰場,老彭你是入朝誌願軍的司令員,他能不能去還得你做主。」

最終,在毛主席父子倆的共同努力下,彭老總同意了毛岸英的參軍請求,同時第一個誌願軍也正式就位。

卻不曾想,10月19日毛岸英隨軍入朝,但在11月25日就因戰爭傷亡壯烈犧牲。

第一時間得到愛子死訊後的毛主席也萬分悲痛,但他還是強忍著心中的苦楚,「戰爭哪能不死人。我們中國人民誌願軍在北韓犧牲了那麽的英勇兒郎,毛岸英能夠和他們一樣,他們的犧牲都是光榮而神聖的,但不要搞特殊化。」

鑒於賀子珍與毛岸英之間深厚的親情紐帶,她的身邊人生怕她無法承受毛岸英犧牲的打擊而身體再次垮掉,這一訊息一瞞就是數年。

直到1954年,賀子珍才在讀報紙的時候獲悉了岸英已經英勇犧牲的訊息。

在賀小平的回憶中,那一天,賀子珍雙眼淚漣漣,「岸英已經犧牲多年,你們為何一直瞞著我?」

旅蘇多年的「母子情」

1938年,賀子珍因自身原因,被組織上送往蘇聯接受治療,隨後並進行了政治學習,以此來縮小她與毛主席之間的差距。

抵蘇不久,賀子珍便給毛主席來信,表達了她決心在接下來的兩年好好在蘇聯學習思想知識,並好好養病。

在此期間,賀子珍迎來了她人生中最後一個兒子,取了個蘇聯名字叫柳瓦,至於中文名字她希望讓毛主席給取一個好聽的名字。

在蘇初期,賀子珍的生活條件並不寬裕,不過好在安穩。

她的日常生活基本上就是看兒子和讀書。

同樣在蘇聯的毛主席和楊開慧烈士所生育的兩個兒子,即老大毛岸英和老二岸青,他們要比賀子珍更早出國,大概是上海白色恐怖末期的時候。

當時,兄弟倆都呆在莫斯科當地的國際兒童院。

聽聞訊息的賀子珍也專門買了水果去探望兄弟二人,對待他們就像對待柳瓦一樣,根本不在乎是不是自己的親生子女。

同時也由於賀子珍剛到蘇聯不就,對俄語掌握度不夠,岸英和岸青兄弟倆也會在放學後來賀子珍這裏,幫助她學習俄語。

就這樣,賀子珍與兩兄弟之間建立了深厚的情感,他們都親切地稱呼她為「賀媽媽」,這也讓賀子珍相當高興。

每逢節假日,閑暇之余的賀子珍便會將兩兄弟接至她的住處和柳瓦一起玩耍,四個人如同真正的一家四口般歡聚。

每到這時,她都會竭盡所能做出符合三個小家夥的食物,用餐完畢後她還會與孩子們一起共享周末時光。

其實那段時間,賀子珍曾多次收到國內來信,大意是要求她立即返回延安。

雖然那時的賀子珍心中已經不再埋怨毛主席,但她還是想再冷靜一下,她覺得在蘇聯的機會不容錯過,希望能夠利用這個難得的機會好好提升自己,於是決定暫緩回國。

為此,賀子珍後來又給國內的毛主席去信。

在信中,她提到了兒子柳瓦的存在,小模樣和毛主席很相似,同時她還介紹了自己的個人近況,比如在學習思想的路上上剛剛起步,並不打算、也不願半途而廢,打算學成後再找時機回國。

先喪子又入院

然而,世事難料,賀子珍的兒子柳瓦在十個月大時突然感冒,後來病情沒能控制住,就惡化成了肺炎,首先於當地窘迫的治療條件,柳瓦最終未能及時得到有效救治,不幸夭折。

突然遭逢喪子之痛,賀子珍那段日子裏天天以淚洗面。

她總是把在孩子夭折的責任全盤歸咎於自己,一再地責怪自己沒有照顧好柳瓦,實在對不起孩子和孩子父親毛主席。

國內毛主席考慮到賀子珍的痛苦,便把兩人的女兒嬌嬌(即「李敏」)送往蘇聯陪伴賀子珍。

那段時間的賀子珍在岸英、岸青兩兄弟和自己女兒嬌嬌的陪伴下,堅強地活著。

疏不料,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賀子珍一家四口被迫跟著幼稚園轉移到伊萬諾夫市生活。

蘇聯內部經濟拮據,物資匱乏,賀子珍那個時候為了能夠讓岸英、岸青兩兄弟不餓肚子,最開始拿自己的口糧貼補兄弟倆。

再後來,她甚至把口糧的主意打到了女兒嬌嬌身上,因為後者在國際兒童院有一份口糧比例。

除此之外,賀子珍還帶著兄弟倆在伊萬諾夫市開始種菜,雖然沒有農事經驗,但最終收獲的那些小胡蘿蔔還是讓他們收獲了食物的快樂。

只不過,嬌嬌後來在國際兒童院生了病,賀子珍因此和兒童院方面發生了沖突,最終行事極端的對方甚至用盡了手段將賀子珍送到了當地的精神病院。

也是從那時開始,賀子珍便和兄弟倆在蘇聯失去了聯系。

1946年,毛岸英離開蘇聯、返回延安。

1947年,賀子珍在王稼祥夫婦和羅榮桓夫婦的幫助下,成功脫離了苦難,帶著女兒嬌嬌和毛岸青,一同返回了日思夜想的祖國。

回國後,賀子珍先在哈爾濱呆了一段日子,後借住在哥哥賀敏學上海家中。

不久後,賀子珍搬到了湖南路262號,這是英式的大宅院,是英商錦隆洋行的一位大股東建造的,後來大漢奸周佛海在此居住。

解放後,陳毅市長和鄧小平都在這裏居住過,後來陳毅赴京上任,就將此處送給了賀子珍居住,賀子珍在此住了近30年之久。

而女兒嬌嬌則和毛岸青一同去了北京陪著毛主席。

再後來,賀子珍聽聞了毛岸英成婚的訊息,她也只能在心裏給自己的「兒子」毛岸英送上一份「賀媽媽」的祝福。

已經真正成為一個成年人的毛岸英非常懂事理,他深知賀媽媽因為身體原因不能來到北京,因此他一直記掛著賀媽媽。

時常在工作之余給賀媽媽去信,並向她匯報自己的生活情況和其他瑣事,同時也不忘叮囑賀媽媽,一定要好好療養身體,等有時間他回去看望她。

正因如此,賀子珍和毛岸英之間雖非母子,但感情卻經得起時間和空間的考驗。

同樣,當賀子珍獲悉了毛岸英在朝犧牲的訊息時,她的反應也才會如此激烈,這幾乎相當於再來一次當初的「喪子之痛」啊。

只不過,毛岸英當初主動提出入朝參戰。

在當時的特殊情況下,毛主席也不可能因為疼愛兒子,而拒絕他的正當理由。

所有人的犧牲和付出都是無比光榮的,沒有誰能置身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