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易經】所蘊含的四種思維

2023-12-11國風

【易經】包羅萬象、涵蓋萬有,素有「 中華文明的源頭活水」之說。被譽為「群經之首」。

其智慧廣博、精妙無盡,【易經】所蘊含的四種思維,讀完後確實讓人對人生和處世有了不同的看法。

01. 「貪多必敗,見好就收」的思維

在【周易】中得到深刻的詮釋: 「肥遁,無不利;無所疑也。」 這句卦辭告訴我們, 在面對飛快的機遇時,果斷而迅速的隱遁往往能夠帶來無盡的好處。

這種隱忍並非因為猶豫或顧慮,而是明智的取舍。

經商如同卦辭所言, 要註意見好就收,避免過度貪 婪。

在紛繁復雜的競爭中, 保持清醒的頭腦,及時認清局勢,果斷取舍,能夠最大化地保護自身利益

這不僅是商業智慧,更是對時機的敏銳把握。

做人亦如此,當事事順遂時,應記住「 有風不要駛盡帆」。

在得意的同時,要時刻保持謙卑和收斂,不忘福禍相依的哲理。高位者更需小心翼翼,防備小人的嫉妒和陷害。

修身養德,隨時準備適時隱退,正如古代名士歸隱山林,追求高飛遠引,但也不忘關註國計民生,以微言大義影響時局,展現急流勇退的智慧。

「盛極而衰,否極泰來」 ,這是自然界的法則,因果迴圈,自古如此。

深諳這一規律,商人能夠在盈利最豐厚的時候明智收手,君子亦可避開小人的謀害,開創新天地。

遵循這一思維,人們能夠在風雲變幻中保持堅韌,看透因果律動態,獲得更持久的成就。

02. 「內心同化外部力量」的思維

【周易·系辭·上傳】中的名言: 「 樂天知命,故無尤 」 ,道出了樂觀心態對待自然趨勢的重要性。

這種態度的根本在於 理解天地萬物都有其執行法則,即天道和自然法則。

將自己的修養融入這個宏偉的規律中 ,被視為最正確的修行之道。

在這個思維體系中,修行的核心在於修心。王陽明的名言「心外無物」更是點明了心與外部事物的密不可分。

心與物是同體,相互之間無法獨立存在。

以雨水為例,對於花草樹木而言,是生長的必須條件;

而對於沒有雨傘的趕路人來說,可能是一場煩惱,甚至可能引發健康問題。

萬象的起源源於心,心不生念,則萬事不顯。

因此, 積極樂觀的內心會感知到美好的事物,而負面的心態則更容易被汙糟和混亂所吸引。

在這種觀念下,修行的過程中,學會以積極的思維方式去分析和處理問題,會使局面向有利的方向轉變。

內心的誌向會引發自我驅動,即內驅力。 這種力量是強大的,能夠讓人自強不息,專註於事業,從而創造新的世界。

當內心修得豐盈圓滿時,帶來的是平糊安寧,外部的世界也會呈現富足和圓滿。

因此,透過積極的思維方式塑造內心,處理問題時能夠更加從容,局面也更有可能向著積極的方向發展。

內心同化外部力量的思維方式是一種深刻的哲學觀念,它提醒我們認識到內在意識對外部事物的塑造作用。

透過修心,以積極的態度去面對和解決問題, 不僅能夠使個體獲得平糊安寧,更有可能為整個世界創造出更加積極、美好的局面。

03. 「舍得守恒」的思維

易經中的 「反復其道,七日來復,天行也。利有攸往。」 揭示了一種在生活中持之以恒、不斷修正的態度。

這種思維方式蘊含著深刻的道理,適用於個人修行、謀事做生意等方面。

「反復其道」 中蘊含了重復調整、修正的含義。

這不僅是為了精準而不偏航,更是一種在追求目標過程中的自我修行。這種修行要不斷地反思、調整,以求在人生的航程中不偏離最初的方向。

「七日來復」中的「七」字有特殊的含義,代表了破的概念。

在易經中,六十四卦每卦六爻,到達六就必然發生變化。而到了「七」,則迎來一個新的局面。

這種周期性的變化是生命執行的規律,也是一個新局面產生的標誌。

「天行也,利有攸往。」, 則表達了在這種反復、變化中,我們要順應天地規律,把握機遇,前行並獲得利益。

這是一種在深刻理解生命執行規律後的睿智選擇。

大自然的規律是失去的東西總會以另一種形式回歸,這是物質不滅的定律。

在人生中,有時候看似是付出,實際上是在不斷積累。當積累達到一定程度時,就會迎來回報,迴圈不已。

正如這一卦的節氣是冬至,雖然萬物蕭殺,但實際上是在醞釀著生機,預示著重新開始的新局面。

學會「舍得守恒」的智慧,就是懂得在舍去的同時,孕育著 「得到」。 相信自己的付出終將有所回報,就如同不斷積德之人,往往會在生命中得到福澤。

在「守」的智慧中,要專註去做,不因挫折而退縮。不急不躁,循序漸進,相信困頓中往往隱藏著轉機。

只有堅守,才能渡過困難,翻過高山,看到全新的美景。這種守恒的思維方式在實踐中能夠帶來穩健和持久的發展。

04. 「事不過三」的思維

六三爻中的 「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其友」 為損卦的啟示。

道家哲學中強調一陰一陽結合而成萬物,因此,獨行一人容易得到誌同道合的朋友,因為在相對孤獨的狀態下,人們更願意尋找共鳴和支持。

然而,當三人共同行動時,隨之而來的是不同意見的碰撞和爭奪主次的情況。

歷史上的魏蜀吳三國便是一個生動的例證。

在彼此聯合和爭鬥中,最終導致了三國鼎立的狀態,以及蜀吳聯合伐魏的情形。

這也印證了「三人行則損一人」的理念,因為在共同行動的過程中,難免會有主次之爭,而導致其中一方受到損害。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可以找到「三人行則損一人」的例子。小團隊中,常常有一個人在某方面相對突出,而另外兩人可能會因此而感到排擠或失落。這種情況往往會導致團隊內部的緊張局勢,最終可能瓦解團結。

「好事成雙,事不過三」 這句古訓同樣印證了「事不過三」的思維。

兩個人的合作通常相對順暢,一旦引入第三者,便容易出現復雜的變數。

這並非因為第三者本身有錯,而是因為三者之間的相互關系引發了更多的變數和不確定性,可能導致局勢失去平衡。

「事不過三」的思維方式強調了在人際關系和團隊合作中保持簡潔和清晰的原則。

在合作中,尤其需要註意避免出現過多的變數,以確保關系的和諧和平衡。

這一思想不僅有助於理解歷史事件,也對我們當下的團隊協作和人際關系有著深遠的啟示。

這四種思維方式,是【易經】深邃智慧的體現,讀懂它們,將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人生、規劃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