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漢代隸書【王舍人碑】

2024-06-17國風

說明

漢【王舍人碑】,1982年出土於平度縣灰蔔鄉侯家村西山坡上。群眾稱這裏為「九冢桃花山」。據考古調查,此處為一漢墓區,除王舍人碑外,還出土了一批漢畫象石、畫象磚等。此碑為螭首、龜跌。螭首寬75厘米、殘高60厘米、厚21厘米。龜跌長125厘米,寬90厘米,高33厘米。龜形弧背渾圓,四足勁蹬,呈爬伏狀,弓背扭尾,栩栩如生,龜甲線條流暢,造型精美,可謂絕妙。碑形螭首龜跌,前人多以為約始於唐代,而漢代碑座,多系橫長方形,螭首龜跌,對研究碑的形制,提供了一份極有價值的實物資料。螭首上碑額作陰文小篆體,下部已殘,唯「」漢舍人王君之」六字清晰可辨。字高9厘米,寬8厘米。碑身上段殘去一截,現高110厘米,寬78厘米,厚21厘米。碑文下部因年久剝蝕磨泐,許多字已無法辨識,其清晰完好者僅180余字。碑文12行,可辨者行19字不等,立碑年號別作一行,為「光和六年四月已酉立"。

「光和」為漢靈帝年號,光和六年為公元183年。隸書發展到桓、靈時期,已十分成熟,此碑較【史晨碑】晚14年,早於【曹全碑】兩年,早於【張遷碑】3年,瘦勁穩健,屬工整峭麗一派。關於碑的內容,從殘存碑文來看,碑額稱舍人,舍人為官名,始見於【周禮·地官】,顏師古註:「舍人,親近左右之通稱也。」漢初王公權貴皆可置舍人。【後漢書·誌】註引【漢官】曰「靈台待詔四十一人,其十四人候星,二人候日,三人候風,十二人候氣,人候暴景,七人候鐘律。一人舍人。」並皆為太史令屬官。就碑文中『□靈台之格,展渾儀之如」等句推之,此王舍人當是靈台待詔之一。此碑未遭剝蝕的字字口清晰,可能立碑不久為人所毀,即遭沈埋。出土時碑身平躺,碑文向上上覆一薄青石板,和碑石一樣,均非當地石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