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中國美術人物誌——呂進成·第九屆藝術名家書畫大拜年

2024-02-17國風

藝術家簡介

呂進成 ,山東鄄城人,魯迅美術學院碩士研究生畢業,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存取學者,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濟寧學院教授。

作 品 欣 賞

畫中典故

——中國畫人文歷史表現

呂進成

中國歷史源遠流長,中華文明光輝燦爛,文化豐富多彩,其中一些歷史典故記錄著我們先人的蹤跡,啟迪著我們的心智,經久流傳,成為中國畫家創作的不竭源泉,如「女媧補天」「舜耕歷山」「商山四皓」「竹林七賢」「風塵三俠」「虎溪三笑」等等。畫家對這些題材的鐘愛和創作即是對中國歷史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也是中國畫人文表現的具體體現和典型特征。

筆者平時喜歡讀文史,特別註意這類題材的學習和搜集,並以中國畫的形式進行創作,如【米芾拜石】【風塵三俠】【竹林七賢】【虎溪三笑】等作品,現就數幀述之。

【拜石圖】136x34cm

拜石圖

圖中太湖石聳立,玲瓏剔透,宛轉險怪,一位頭紮雙髻,身著紅上衣的童子正在虔誠的拜石,典故源於北宋「米芾拜石」的故事。

米芾(1051年-1107年),初名黻,後改芾,字元章,北宋書法家、畫家、書畫理論家,與蘇軾、黃庭堅、蔡襄合稱「宋四家」,曾任校書郎、書畫博士、禮部員外郎。其書畫自成一家,山水畫風獨具一格,世稱「米家雲山」,所書【蜀素帖】為傳世名帖。

傳說米芾喜石,近乎成癡,一次聽說城外有一奇石,便欣然往觀,見之甚是喜愛,興奮之情難以自持,竟當眾向石頭下拜,且口中喃喃「相見恨晚」之語,因此時人以「米顛」呼之。

此幅【拜石圖】,主人公非米芾,而為一童子,增添了一種別樣的意趣,亦可解讀為米芾拜石的故事廣為流傳,孩童亦熟知戲而效仿也。此種方法我在表現人文典故的作品中多次運用,如【面壁圖】【七賢圖】【畫太極圖】【高山流水】等。

【風塵三俠】98x180cm

風塵三俠

【風塵三俠】取材於唐代杜光庭所著【虬髯客傳】,故事描寫的是,隋朝末年,隋煬帝無道,朝中政治黑暗,民間起義不斷。虬髯客是一位乘時而起的俠客,他認為李世民是「真命天子」。一日,布衣李靖面見長安留守、司空楊素,提出應對亂局的計策,楊素表面應付而無心采納,但楊素身邊的歌女紅拂對李靖極為賞慕。當天夜半,紅拂即女扮男裝來到李靖住的客店,李靖見到這位美麗的姑娘後大吃一驚,紅拂說道:「我是楊家那個手執紅拂的歌女,我侍候司空很久了,見過很多人,可是沒有能比得上你的。菟絲女蘿無法獨自生長,所以希望寄身於高大的樹木,因此,我來投奔您啊!」二人相談十分投契,於是一同逃離長安奔赴太原,恰巧在客店外遇見牽著黑騾的俠士虬髯客,三人一見如故,結為知己,紅拂斷定虬髯客為非凡之人,虬髯客也與她兄妹相稱。後來,虬髯客將自己的所有家財贈與李靖,希望他能夠輔佐李世民平定天下,自己則飄然而去。

這篇傳奇故事成功刻劃了慧眼識人而又美麗多情的紅拂女、爽直慷慨的豪俠虬髯客和沈著機智雄才大略的李靖三個人物形象,後世稱之為「風塵三俠」,成為畫家、雕塑家非常喜愛的題材。明清以來,此題材頗為盛行,明代淩氏刻本【紅拂記】中有【紅拂私奔圖】,蕭雲從、費丹旭、任熊、任伯年等都有涉獵,任伯年更是情有獨鐘,反復創作此題材,作品甚多。

我作【風塵三俠】,表現虬髯客和李靖、紅佛女告別的情景,秋色瀟瀟,亂雲飛渡,三人拱手作別,各奔前程。

【虎溪三笑】68x136cm

虎溪三笑

東晉高僧慧遠法師,交遊廣泛,與很多名士皆有往來。相傳他曾住在廬山西北山麓的東林寺中,潛心修行,研究佛法,為表決心,他以寺前的虎溪為界,立誓曰:「影不出戶,跡不入俗,送客不過虎溪橋。」

一天,詩人陶淵明和道士陸修靜來訪,三人相談甚為投機,不知不覺中天色已晚,慧遠送客出山門,怎奈談興不減,依依不舍,邊走邊談,猛然間聽到山林中虎嘯風生,悚然發現早已越過虎溪界限,三人相視大笑,方拱手作別。

「虎溪三笑」的故事在唐代開始流傳開來,是當時儒、釋、道三教趨於融合的一種反映,成為三教合流的一個典型象征而傳為美談。

清人唐英題廬山東林寺三笑亭聯雲:

橋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語;

蓮開僧舍,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

李太白亦作【別東林寺僧】詩雲:

東林送客處,月出白猿啼。

笑別廬山遠,何煩過虎溪。

此故事為歷代畫家所喜愛,據載五代末宋初石恪曾繪【虎溪三笑圖】,宋代李公麟作【三笑圖】等,現存最為著名的當為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南宋佚名作【虎溪三笑圖】。

【竹林七賢】80x200cm

竹林七賢

「竹林七賢」是指三國時期曹魏正始年間,阮籍、嵇康、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鹹七人,因常在當時的山陽縣竹林之中飲酒、縱歌、彈琴、對弈,不問世事,肆意酣暢,世稱「竹林七賢」。他們在生活上不拘禮法,清靜無為,率性自然,政治上與當時執掌大權的司馬氏集團持不合作態度,因此為司馬氏所不容,最後嵇康被殺,阮籍佯狂避世,向秀被迫出仕,阮鹹雖入晉但不為所重,山濤、王戎則投靠司馬氏,竹林七賢最後分崩離析。他們的出現是特定歷史時代的產物,承載著特殊的時代精神,千百年來一直受到人們的敬仰和傳頌。

【劉伶醉】45x68cm

竹林七賢題材為歷代畫家所喜愛,魏晉六朝時期既有磚畫作品出現,晚唐孫位的【高逸圖】實際上是竹林七賢的殘卷,明代吳偉、杜堇、陳洪綬均有涉獵,清代冷枚、禹之鼎、任伯年等都有【竹林七賢圖】傳世。

李杜相會在兗州-【沙丘城下寄杜甫】詩意 367x288cm

李杜相會在兗州-沙丘城下寄杜甫詩意

國畫【李杜相會在兗州】是我為濟寧高鐵東站創作的一幅大尺寸作品,名字遵從組織者所起,以體現其地域特征。

李白和杜甫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文學家,被譽為文壇「雙曜」,據兗州地方史學者王伯齊先生考證,二人曾在兗州相會相知,成就一段文壇佳話,李白更是在此寓居二十余載,二人的不少詩篇記錄了他們在兗州的經歷和結下的深情厚誼,李白的【沙丘城下寄杜甫】是典型的一首。

我來竟何事,高臥沙丘城。城邊有古樹,日夕連秋聲。

魯酒不可醉,齊歌空復情。思君若汶水,浩蕩寄南征。

描寫了李白在杜甫離去之後,在沙丘城孤獨寂寥,思念好友的惆悵心情,詩中沙丘城即今兗州城,國畫【李杜相會在兗州】即據此詩所繪,呈現了李白和杜甫在兗州相會、相知的意境。

【逝者如斯夫】180x290cm

逝者如斯夫

在孔子出生地尼山東麓,有一條河叫做蓼河。一天,孔子和眾弟子信步來到蓼河邊,看見滔滔的河水一刻不停地流淌著,不禁感慨的對弟子們說:「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這句話是孔子觀察宇宙、體悟萬物所生發出的具有普遍哲理意義的精粹思想,寓意深遠,歷來為人們所傳誦。我用中國畫的藝術形式再現了孔子帶領弟子們信步蓼河邊時的場景,演繹了這一偉大思想誕生的時刻。

畫面中,孔子在講解,弟子們在聆聽,或陷入沈思、或相互交流,河水自天空奔流而來,我們似乎聽到了河水「不舍晝夜」的流淌聲,也似乎聽到了孔子偉大思想在歷史長河中千古傳誦的聲音。

【耕讀漁樵】170x34cmx4

耕讀漁樵

耕讀漁樵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長久以來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狀態,也是古人崇尚和向往的生活理想,其中既有樸素生活的安然自若,又有對於文化的追求和仕途的渴慕,道家思想體系中,又賦予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哲學理念,其思想內涵廣博精深、源遠流長。

【秋風】34x136cm

【漁曲】34x136cm

【不染】34x136cm

一般而言,耕讀漁樵分別與四位古代賢達相對應,既舜帝、蘇秦、嚴光、朱買臣,他們的事跡反映著相應的人文主題,承載著不同的思想寓意和生活哲理,蘊含著古人樸素的人生價值觀,他們既有對平凡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並樂在其中,也有對平凡生活的無奈,舜帝耕作是為教化民眾,蘇秦攻讀是為成就抱負,嚴光垂釣是為安身立命,朱買臣負薪讀書是苦中作樂,他們是耕讀漁樵生活相應的代表。其實在中國歷史長河中,與之相關的故事不勝列舉,如許由穎水洗耳、姜太公垂釣渭水、孔夫子洛陽訪師、伯牙鼓琴遇知音、諸葛亮躬耕南陽,李密牛角掛書、陶潛種豆南山以及「噬指痛心」的曾參、【滄浪歌】的漁者、石室山上的爛柯人等等。如此生動的內容和豐富的文化內涵,耕讀漁樵成為歷代畫家、民間藝人喜愛的題材,在各種繪畫、雕塑等藝術作品中廣泛出現,表現形式也多種多樣,有的作品將耕讀漁樵融入一個畫面,有的是四幅組合形式,如明代吳偉有長卷形式,清代任伯年有四條屏形式,上海豫園有四幅石雕組合形式,廣東陳氏書院有獨幅木雕屏風形式,天津楊柳青有橫式獨幅年畫等等,均為【耕讀漁樵】圖。

【觀棋圖】68x136cm

我作【耕讀漁樵】圖采用四條屏形式,表現了山水之間古人恬淡從容、超然物外的田園生活,內容上我重新選取了四位先賢來表現,分別是:晉陶淵明南山晚歸、漢班超投錐從戎、周範蠡洞庭漁曲、晉謝靈運西嶺論道,為耕讀漁樵賦予了新的文化內涵。陶彭澤棄官歸隱,種豆南山,世人贊嘆,元薛昂夫感慨曰:「盡道便休官,林下何曾見?至今寂寞彭澤縣。」;班定遠矢誌報國,投筆從戎,成就千古絕唱,清曹敬贊雲:「壯夫自有雄心在,小技區區怎肯為。高祖提將三尺劍,班超投去一毛錐。」;範少伯急流勇退,泛舟洞庭,彰顯明智之舉,秦李斯贊曰:「忠以事君,智以保身,千載而下,孰可比倫?」;謝康樂詩文獨步,縱情山水,無奈放浪形骸,恃才淩物,結局可憫,唐李延壽評曰:「靈運才名,江左獨振,而猖獗不已,自致覆亡,人各有能,茲言乃信,惜乎!」

【讀書圖】136x68cm

【古意四屛】136x34cmx4

【唐詩畫意】170x34cmx4

我的耕讀漁樵題材作品還有【漁曲】【讀書圖】【高山流水】【山中春秋】【對弈圖】等等。

【洗象圖】50x50cm

洗象圖

「洗象」的故事不見記載,但歷代有較多的「洗象」圖流傳,據北宋徽宗時期的【宣和畫譜】記載,宋徽宗禦府藏南朝梁張僧繇、唐閻立本、唐末孫位、北宋孫知微【掃象圖】各一,當時均不稱【洗象圖】。明萬歷時期顧炳【顧氏畫譜】載有一幅傳為北宋李公麟的【洗象圖】。元趙孟頫、錢選繪有【洗象圖】。明清之際,出現了大量的【洗象圖】【掃象圖】,其中明代丁雲鵬作【太平有象圖】最負盛名。清代,丁觀鵬、金農、閔貞、沈韶等也均作【洗象圖】。

【洗象圖】的表現內容和寓意在流傳過程中不斷發生變化,現在普遍認為可傳達「萬象更新」「喜象」及「太平有象」的寓意。另禪宗主張「掃相」,破除一切諸相的執著,「洗象」又作「掃象」, 「象」與 「相」諧音, 因此又有「掃相」之意。

我畫此幅【洗象圖】,兩童子正忙的熱火朝天,一人站在大象的身上潑水,一人持掃帚清掃,大象溫順配合,一朵祥雲空中漂遊,畫面力圖表現出喜慶祥和、生動有趣的意境。

【桐葉封弟】50x50cm

桐葉封弟

典故出於【呂氏春秋】及【史記】。

西周初年,周武王姬發死後,太子姬誦年幼,在周公姬旦的輔助下做了國君,史稱周成王。一天,成王和弟弟叔虞在宮中玩耍,成王隨手撿起一片落在地上的桐葉,把它剪成玉圭形,送給叔虞,並且對他說:「這個玉圭送給你,我要封你到唐國去做諸侯。」史官聽後把這件事如實記錄下來並告訴了周公。周公見到成王,問道:「你要分封叔虞嗎?」成王說:「怎麽會呢!那是我和弟弟說著玩的。」周公卻認真的說:「君主無戲言啊!」成王只得選擇吉日正式封叔虞為唐國諸侯,史稱唐叔虞。叔虞長大後,治理唐地有方,很得百姓愛戴,後立祠奉祀,即今「晉祠」。

此即「桐葉封弟」的典故,表現了君主要一言九鼎,言出必行的治國理政之道。

【和合二仙】50x50cm

和合二仙

在民間年畫、雕刻等作品中「和合二仙」的形象十分流行,中國畫家也多有表現,且源遠流長。唐末五代貫休和尚曾畫【寫經圖】,據考即為寒山、拾得形象。宋代有白描畫【寒山拾得圖】,畫面中,寒山持杖而立,拾得躲在寒山身後,含笑註視著右前方,面相憨厚,神態逼真,畫風工整、細膩、淡雅。寫意人物畫的鼻祖梁楷也有【寒山拾得圖】傳世,筆墨粗細兼具,神采飛揚。宋末元初畫家顏輝所繪【寒山拾得圖】極為傳神,寒山躬身作揖,拾得拄掃帚而立,二人皆張口大笑,詼諧之趣躍然紙上。明代徐渭畫【寒山拾得圖】,二人伏地而臥,另有一番趣味。清雍正時期,寒山、拾得有了二聖稱號,其故事和形象更加廣為流傳,二人逐漸演變為兩個胖乎乎、憨態可掬的孩童形象,一人持荷,一人捧盒,形象更趨世俗化,民間也多以「和合二仙」呼之。任伯年畫有多幅【和合二仙圖】,其造型即為這種形象,影響深遠。

【夢裏尋花】50x50cm

我畫了多幅【和合二仙】圖,二仙均以童子的形象出現,都紮著丫角髻,臉上露出興高采烈的神氣,或相視而笑、或表情示意、或翩翩嬉舞、或遊戲玩樂,均表現出二人情好無間、和諧相處的歡愉情景。其中有寒山肩扛荷花,拾得手捧圓盒形象,「荷、盒」諧音「和、合」,寓意和睦、和諧,包容共處。如意形狀的祥雲正從盒內飄出,增加了畫面喜慶吉祥的氣氛。

【歲歲平安】50x50cm

【蟾宮折桂】50x50cm

「和合二仙」情同手足,和睦相處,是愛情和友誼的象征,是世人心目中的愛神和學習的典範。此種題材作品的盛行,體現了人們追求和諧生活,天下太平的美好願望。

筆者其他表現歷史典故的作品還有【觀海圖】【七賢圖】【華封三祝】【畫太極圖】等作品。

【觀海圖】34x136cm

【華封三祝】50x50cm

【高山流水】50x50cm

【戲蟾圖】45x68cm

【千古一釣翁】68x68cm

【尋秋圖】68x136cm

【畫太極圖】136x68cm

【七賢圖】136cmx68cm

【面壁圖】136x68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