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樂山大佛如何能保存得如此完好

2024-06-20國風

樂山大佛,又名淩雲大佛,位於四川省樂山市南岷江東岸淩雲寺側。

它開鑿於唐代開元元年(713 年),歷時約 90 年才完工。大佛為彌勒佛坐像,通高 71 米,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坐佛。

樂山大佛頭與山齊,足踏大江,雙手撫膝,體態勻稱,神勢肅穆。大佛的雕刻工藝精湛,充分展現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藝和智慧。

樂山大佛不僅是佛教藝術的傑出代表,也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瑰寶。它吸引著眾多國內外遊客前來參觀遊覽,感受其宏偉壯觀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同時,樂山大佛也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科學和宗教價值。

樂山大佛的建造過程運用了以下建築技術:

1. 排水系統:樂山大佛的兩耳和頭顱後面,有一套設計巧妙的隱形排水系統,對保護大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衣領和衣紋皺褶也有排水溝,正胸有向左側分流的水溝,與右臂後側水溝相連。胸部背側兩端各有一洞,互相鑿通,這些遍布佛身的水溝和洞穴,組成了科學的排水、隔濕和通風系統,使佛像不至被雨水侵蝕。

2. 無人機攝影測量:隨著科技的發展,無人機攝影測量技術被套用於樂山大佛的數碼化建模。透過使用高精度的飛行航線控制和 POS 數據,實作了對樂山大佛的毫米級建模,為文物保護提供了更精確的數據支持。

3. 「貼近攝影測量」技術:「貼近攝影測量」技術為張祖勛院士提出,利用該技術可以將模型成果的分辨率提高到毫米級別。在樂山大佛的航測建模過程中,采用了「由粗到細」的影像采集策略,透過先采集粗模,再輸出粗模點雲成果,最後進行精細航線設計和飛行,實作了對樂山大佛的高精度建模。

4. 石刻技術:樂山大佛是在山體上直接開鑿而成,需要高超的石刻技術。工匠們需要在陡峭的山壁上進行精確的雕刻,確保大佛的比例和形態準確無誤。同時,他們還需要處理好大佛與山體的結合,使其穩固而安全。

樂山大佛的建造工藝在中國古代建築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高超的石刻技藝:樂山大佛是在山體上直接開鑿而成,需要高超的石刻技術。工匠們需要在陡峭的山壁上進行精確的雕刻,確保大佛的比例和形態準確無誤。同時,他們還需要處理好大佛與山體的結合,使其穩固而安全。

2. 排水系統設計:樂山大佛的排水系統設計巧妙,使其能夠有效地防止雨水侵蝕。這一設計體現了古代工匠的智慧和對自然環境的深刻理解。

3. 歷史文化價值:樂山大佛不僅是一項傑出的建築工程,也是佛教文化的重要象征。它反映了唐代佛教的盛行和社會對佛教的信仰,對於研究唐代的歷史、文化和宗教具有重要意義。

4. 藝術價值:樂山大佛的雕刻工藝精湛,展現了唐代藝術的高超水平。大佛的面容慈祥,線條流暢,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5. 對後世建築的影響:樂山大佛的建造工藝對後世的建築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它為後來的石刻藝術和佛教建築提供了借鑒和啟示。

綜上所述,樂山大佛的建造工藝在中國古代建築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是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傑出代表之一。

樂山大佛坐落在樂山市峨眉山東麓的棲鸞峰,依淩雲山的山路開山鑿成,面對岷江、大渡河和青衣江的匯流處,造型莊嚴,雖經千年風霜,至今仍安坐於滔滔岷江之畔。又名淩雲大佛。樂山大是世界現存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像,有「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的稱譽。樂山大佛雕刻細致,線條流暢,身軀比例勻稱,氣勢恢宏體現了盛唐文化的宏大氣派。

關於樂山大佛的開鑿,歷史上還有一段傳奇佳話。樂山大佛古稱「彌勒大像」「嘉定大佛」,開鑿於唐玄宗開元初年(713)。當時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三江於此匯合,水流直沖淩雲山腳,勢不可當洪水季節水勢更猛,過往船只常觸壁粉碎。淩雲寺名僧海通見此甚大安目可自剜,佛財難得!」遂「自抉其目,捧盤致>鎮水海通怒斥:藏類世後,劍南川西節度使韋察、征集工匠,繼續開高、#麻稅款子以資助、前後歷時90年,大佛終告完成。可數是事著世界的大佛,歷來仍有許多爭論。樂山大佛的高度究竟是多影有千年之久的樂山大佛又是如何保存得這麽完好呢?

樂山大佛的規模在各類書籍上多有記載,人們比較統一的意見

大佛頭長 14.7 米,頭寬 10 米,眼睛長 3.3 米,鼻子有553米長自寬24米,耳長7米,耳內可並立二人,腳背寬85米,可坐百余人,但關於大佛的高度說法不一。宋代的【佛祖統紀】【方輿勝覽】明清的【四川通誌】【樂山縣誌】等書中,都記載樂山大佛高「三百六十尺」,也就是相當於現在的110米左右。新中國成立後,科研部門采用吊繩和近景測量的方法對大佛進行了多次測量,確認樂山大佛高71米。【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名勝詞典】【中國名山大川詞典】等字典書籍上也明確寫有樂山大佛的通高為71米。但1990年由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發行的【中國地名詞典】卻把樂山大佛的高度定義為58.7米,而且這一觀點也同樣有很多權威專家認同。

又稱淩雲大佛,其姿態端莊安詳樂山大佛是中國也是世界最高大的一尊石刻大佛。大佛依淩雲山的山路黃成,面對岷江、大渡河和青農江的匯流處,雖經千年風霜,至今仍安坐於治著江河之畔。

為什麽同一座靜止不動的石佛,它的高度會有兩個差距如此大的數據呢?據有關專家介紹,這兩種觀點的主要分歧是定義樂山大佛「通高」的不同。文物界在測查文物時,將文物整體的最高點和最低點之間的差稱為「通高」。中國的佛像底部多有蓮花座測量時通常將佛像和底部與之相連的蓮花座看作一個整體,佛像的高度也就是從蓮花座底端到佛修端的長度。

就樂山大佛來說,人們對它的蓮花座的看法不一致。有人大佛腳下有兩層蓮花座,一層是大佛的足踏,而在足踏下面還層更大的蓮花座。因此他們認為大佛的通高應該以最底層的蓬為起點進行測量,也就是大佛高71米。與此同時,還有人認為大腳下只有一層蓮花座,因為與樂山大佛類似的隋唐時期建造的彌佛像都只有一層蓮花足踏,樂山大佛沒有道理在足踏下再加一層花座。也有人認為,所謂蓮花足踏下一層更大的蓮花座,實際上蓮花足踏下的一層石基,只不過建造者為了美觀莊嚴在石基的邊上刻了一些蓮花圖案。因此這層石基不能計算在大佛的高度之內,所以持這種觀點的人把大佛的通高從蓮花足踏開始算起,也就58.7米。究竟樂山大佛最底下一層是蓮花座,還只是一層石基、人們爭論不休,至今未有定論。

那麽,樂山大佛歷經千年又是如何保存得如此完好呢?近些來,透過專家們對樂山大佛的考察研究,不斷揭開大佛的一些秘密。專家們認為樂山大佛具有一套設計巧妙、隱而不見的排水系統,對保護大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大佛頭部共18層螺髻中,第4層第9層和第18層各有一條橫向排水溝,分別用石灰壘砌修飾而成遠望看不出。

衣領和衣紋皺褶也有排水溝,正胸右向左側也有水溝,它與右臂後側水溝相連。兩耳背後靠山崖處,有洞穴左右相通;部背側兩端各有一洞,但互未鑿通,孔壁濕潤、底部積水,洞口不斷有水淌出,因而大佛胸部約有2米寬的浸水帶。這些水溝和洞穴組成了科學的排水、隔濕和通風系統,防止了大佛的侵蝕性風化。

也有專家指出,大佛的雕刻結構對大佛的保存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人們觀賞這尊世界第一大佛,往往只看到依山鑿就的外表,到它雙手撫膝正襟危坐的姿勢,而對它的部位結構則看不真切。其實細究他的形體結構,是很有趣味的。樂山大佛屹立千年仍然風采依舊究竟是什麽原因使他如此「堅強」,人們仍在爭論探索

樂山大佛的排水系統主要包括以下幾個部份:

1. 頭部排水系統:大佛的頭部有四層、九層和十八層螺髻,這些螺髻中分別有一道用錘灰壘砌修飾而成的橫向排水溝,兩耳後靠山崖處也有人工開鑿的洞穴左右相通,起到排水的作用;

2. 肩部和胸部排水廊道:在大佛的肩部和胸部,古人設計了排水廊道,這些廊道相互貫通,並且底部向山體傾斜,形成了排水的水溝。廊道靠近山體的一側有鈣化物,而靠近佛身的一側則相對幹燥,說明排水效果良好;

3. 大像閣:樂山大佛曾經有一個大像閣,從頭到足遮蓋大佛,起到了避免大佛遭受日曬雨淋的作用。可惜後來大像閣沒有被完整地保留下來。

這些排水系統的設計巧妙地利用了自然地形和大佛的結構特點,使得雨水能夠及時排出,避免了對大佛的侵蝕和損害。

樂山大佛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唐代。以下是樂山大佛的主要歷史沿革:

唐代開元初年(公元713年):海通和尚發起建造樂山大佛的倡議,目的是減煞水勢,永鎮風濤,保佑蒼生。

唐代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經過三代人的努力,樂山大佛歷時約90年終於完工。

宋代:樂山大佛被稱為「淩雲大像」「九頂大像」。

明代:樂山大佛被稱為「淩雲大佛」。

民國時期:樂山大佛被稱為「嘉定大佛」。

1996年:樂山大佛與峨眉山一道列入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名錄。

2011年:樂山大佛景區被授予中國國家5A級旅遊景區稱號。

2022年:樂山大佛景區榮登中國AAAAA級景區品牌影響力100強榜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