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探析【周易】對中國古代歷法的影響,乾卦與「龍擡頭」有何關系?

2023-12-13國風

【周易】作為中國古代的一部經典著作,對中國人的影響無比深遠,當然也對中國古代歷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為什麽中國古代對歷法如此重視呢?

【易傳·觀·彖】:「觀天之神道,而四時不忒,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

古人認為天道的最主要表現,就是「四時不忒」。聖人能夠制定歷法,頒布正朔,統一人們的時間標準,是其施行教化的要害。

【春秋】五始,「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新君即位,最關鍵的就在於新的時間制度的確定。【春秋】的書名本身,也是以春、秋二時涵攝天道陰陽變化之機,人世治亂興廢之要。

【周禮】的六合結構,也是以天地四時為設官分職的參照。

司馬遷舉出古帝禪讓時以「天之歷數在爾躬」一語最為重要,歷代新朝興起,首先要做的也是改正朔,這既是宗教的核心,亦是政治的要害。

中國古代歷法的起源,按照小編查到的資料,要上溯到「絕地天通」。

北大吳飛教授認為,絕地天通確立了統一歷法,重黎是掌握歷法天道的巫師,它與【堯典】中的「觀象授時」和【易傳】中的「神道設教」都是以天文歷法為核心,確立了自然與文明的區隔,卻並非絕對的天人分裂,而是總體上的天人合一關系的一個重要方面。

出自【尚書·呂刑】【國語·楚語】等書的「絕地天通」,是理解中華文明起源及其基本特質的重要事件。

絕地天通這件事,指的是由重黎制定了官方歷法,而壟斷了與神的溝通,以此成為中國宗教史上的重大事件。

按照觀射父的解釋,絕地天通,並非完全斷絕了天神與地民之間的溝通,而是斷絕了地民對天神隨意而混亂的溝通,具體來講,就是 不再讓人們私下運用物候歷來測算時間,而由國家根據天象統一頒布歷法。

「天人合一」是絕對的,「絕地天通」是相對的,前者描述的是中國文明中自然與文明的根本原則,但只有透過後者,文明才能真正確立。

中國古代歷法的實質

中國古代社會主要流行的以正月為歲首的傳統歷法始於夏朝,故稱「夏歷」;又因歷法為指導農業生產的適時耕作提供可靠的依據,還稱「農歷」;還因歷法是以月象的盈虧確定月的長度,再以12個月定為 一年,月為陰,故又稱「陰歷」。

中國的傳統歷法既重視月相的盈虧變化,也兼顧太陽位置和寒暑節氣的變化,實際為「陰陽合歷」。

【周易】對中國古代歷法的具體影響

【三統歷】被認為是「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一部完整的天文學著作」,「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年歷的雛形」,在中國古代歷法的發展中,具有很高的地位,而【三統歷】用易數解釋歷數的做法也為後世所承襲。

劉歆【三統歷】的主要內容則是運用「三統」概念解釋歷法。

所謂「三統」,劉歆說:「三統者,天施、地化、人事之紀也。」

就音律而言,黃鐘律長九寸,為乾卦的初九,為天統;林鐘律長六寸,為坤卦的初六,為地統;太簇律長八寸,象八卦,為人統

劉歆的【三統歷】采用【太初歷】的 日法 :81,並說「 太極中央元氣,故為黃鐘,其實一禽,以其長自乘,故八十一為日法 」,即 9×9=81。

月法:2392,「推大衍象,得月法」,即根據【周易·系辭上傳】所謂「 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操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於物以象閏,五歲再閏,故再物而後掛」,推得「元始有象一也,春秋二也,三統三也,四時四也,合而為十,成五體。以五乘十,大衍之數也,而道據其一,其余四十九,所當用也,故著以為數,以象兩兩之,又以象三三之,又以象四四之,有歸奇象閏十九,及所據一加之,因以再物兩之,是為月法之實。

這就是: {[(1+2+3+4)×5-1]×2×3×4+19+1}×2=2392。

於是可以推出朔望月的日數 :2392÷81=29又43/81.

閏法:19,「 合天地終數,得閏法 」,即根據【周易·系辭上傳】所謂「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 」, 天終數為9,地終數為10,9+10=19。

統法:1539,「 以閏法乘日法,得統法 」,即 81×19=1539

會數:47,「 參天九,兩地十,得會數 」,即 9×3+10×2=47.

章月:235,「 五位乘會數,得章月 」,即 47×5=235。

周天:562120,「以章月乘月法,得周天」,即 2392×235=562120

於是可以推出回歸年的日數:按照以上的方法,還可以推出其它各種歷法數據。

【三統歷】的以上推斷實際上是透過易數來解釋歷數。

東漢時期的劉洪創【乾象歷】,該歷法有許多進步之處,被稱為「劃時代的歷法」。

【晉書】稱劉洪的【乾象歷】「 推而上則合於古,引而下則應於今。其為之也,依【易】立數,遁行相號,潛處相求 」。

這裏的「依【易】立數」,實際上就是根據易數來確定歷數。

祖沖之編【大明歷】也是古代重要的歷法之一,這部歷法將「歲差」引入,推算出的歷年長度是365.24281481日,與近代天文學計算出的「回歸年」長度僅差 46 秒。

祖沖之計算出歷月的長度為29.21223日,與近代天文學測得的歷月長度誤差僅1秒左右。

該歷法有三個「設法」,其中之一是,「 以子為辰首,位在正北,爻應初九升氣之端,虛為北方列宿之中 」,也是用易數解釋歷數。

唐朝時期的僧一行編制的【大衍歷】被認為是「當時最好的歷法」。

【大衍歷】中有【歷議】十篇,其中【歷本議】說:「 【易】:‘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 ’天數始於一,地數始於二,合二始以位剛柔。天數終於九,地數終於十,合二終以紀閏余。天數中於五,地數中於六,合二中以通律歷。……是以大衍為天地之樞,如環之無端,蓋律歷之大紀也。」

在一行看來,【周易】的「大衍之數」是歷法的基礎和出發點。

【大衍歷】最基本的數為「通法」:「 自五以降,為五行生數;自六以往,為五材成數……成數乘生數,其算六百,為天中之積。生數乘成數,其算亦六百,為地中之積。合千有二百。……天地中積,千有二百,操之以四,為爻率三百;以十位乘之,而二章之積三千;以五材乘八象,為二微之積四十。兼章微之積,則氣朔之分母也。

這裏「五行生數」,即1+2+3+4+5=15;

「五材成數」,即6+7+8+9+10=40;「

天中之積」,即15×40=600;

「地中之積」,即40×15=600;

「天地中積」,即600+600=1200。

然後,1200÷4×10+8×5=3040。

在【大衍歷】中,還有其它許多歷法數據,都可以透過這種方法推得。

【大衍歷】還完整地把【周易】的六十四卦與二十四節氣、七十二物候相配合,並且明確指出: 「十二月卦出於【孟氏章句】,其說【易】本於氣。

西晉號稱同時有資格進文廟和武廟的杜預著【春秋長歷】,其中進一步提出了治歷的「通理」。

杜預把【周易】「革」卦的象曰 「君子以治歷明時」詮釋為治歷應當「順天以求合 」,而不「 為合以驗天 」,並且明確把這一原則視為治歷原則,要求根據天體的執行變化制定歷法,使歷法符合天體運動,而不是為了讓天象符合於歷法。

元代郭守敬編制的【授時歷】是「中國古代最優秀的歷法」,「把古代歷法體系推向高峰」,【授時歷】的治歷原則也正是杜預提出的「順天以求合,非為合以驗天」。

「二月二,龍擡頭」與【周易】乾卦和「五行」學說的關系

中國古人按照周天繁星在黃道附近出沒的順序,將周天星辰分為二十八組,稱為二十八星宿。

根據它們四季在夜空的分布特點和星象組合特征,將它們分成星空「四象」: 青龍、白虎、朱雀和玄武。

而每個「星象」大致占周天的90°星空區域。

「龍擡頭」就是在夜晚東方青龍星宿的「龍頭」開始顯現,更準確地是指青龍中的角宿在夜空中的出現, 即東方青龍七宿中的第一宿「角宿」(龍頭)在入夜時開始顯露在東方的地面之上。

角宿二在夜空中會先露出地平面,而當角宿一也出現時,此時「龍頭」就完整地露出地面了,這樣的天文現象被古人稱之為「龍擡頭」。

古人為什麽還要把陰歷「二月二」稱為「龍擡頭」呢?

如前所述,中國古代歷法是「陰陽合歷」,陰歷就是我們俗稱的「農歷」或「夏歷」,陽歷(公歷)就是我們現在日常用的二十四節氣。

簡單來說,陰歷是以月亮在周天星辰上旋轉一周的「朔望月」來記日的,一般陰歷年是12個朔望月,大約354天;而陽歷的行事曆年是地球公轉太陽一周的時間,即回歸年,一年約365.2422天。

說明:這是現在公歷采用的歷法天數,中國古代大多采用四分歷法計算,即回歸年365.25天。

中國古代的先賢發現太陽在周天星辰運轉76周,月亮此時剛好繞天轉了1016周。

先賢們采用速比的方式來匹配「陰陽合歷」,此演算法在2000多年前【周髀算經】中已有詳細記載。

因此,大致19年「陰陽歷」就會再一次重合,誤差不大,這也是為什麽很多人十九歲生日農歷和陰歷和出生時間的公歷、農歷日子一樣的原因。

二十八宿每一宿的起落都與「二十四節氣」相關聯,即春分東方青龍星座角宿剛好露出地平線。

因此每年的春分晚上,角宿一般都會在夜晚開始升上地平面,這天也是「陰陽合歷」啟算後次年的陰歷「二月二」, 這個天文現象既符合了「陰歷」的日期,也與「陽歷」關聯起來了。

而以後年份編排的「陰陽合歷」因為匹速的不同,會造成陰歷「二月二」並不固定的現象,直到下次「歷元」重合後又會再次出現春分與「二月二」相合的情景。

結合「青龍」在夜空中的執行位置可知,在陰歷正月入夜時,「青龍」位於地平線之下,是觀察不到的;而到了陰歷二月二入夜時,「龍頭」(角宿)開始顯露在東方的地平面之上;到了陰歷三月、四月入夜時,「青龍」的前半部份已出現在夜空中,後半部份還位於地平面之下;到了陰歷五月入夜時就可以在東南方的夜空中觀察到整條「青龍」的全貌了;到了陰歷六月入夜時「青龍」的中心已經執行過了最高的中天位置,逐步轉而向西南方下行。

透過「青龍」星宿夜空執行的時間節點,看「乾卦」六爻辭與天象的關系。

初九爻辭「潛龍勿用」正如陰歷正月時的「青龍」星宿都潛伏於地平線之下。

九二爻辭「見龍在田」如陰歷二月二「青龍星宿」在東方的地平面上開始顯露出「龍頭」來了。

九四爻辭「或躍在淵」,正是陰歷三月、四月,「青龍」星宿的上下部份遨遊在地平線之間,呈現「半躍半淵」之勢。

九五爻辭「飛龍在天」,陰歷五月,整條「青龍」星宿正翺翔在夜空的東南方。

九六爻辭「亢龍有悔」,「比喻整條巨龍向上騰飛,亢進過度,必然走向反面轉化,是不可能保持長久的」,陰歷六月時「青龍」星宿的中心部份已躍過夜空的正南中天位置,逐漸向西南方轉而下行。

「乾卦」六爻辭中「龍」的執行狀態,正如「青龍」星宿從潛藏地下,向夜空中天的逐步攀升,一直執行到夜空的最高點,然後轉頭逐步向西南下行的過程。

綜上所述,從六爻辭與實際天象的一一對應關系看,二者之間應當是有關聯的。

在古代傳統文化中與「五行」中"木"內容相配的顏色是青色、季節是春季、星宿為青龍星宿、方位為東方。

那麽這些觀念又是如何形成和對照統一的呢?

二十八星宿的周天(360度)分布,在春季時,位於東方星空的星宿為「青龍」七宿,南方

星空為「朱雀」七宿,西方星空為「白虎」七宿,北方星空為「玄武」七宿。

我們平時只能看到一半(180度)的星宿分布。

春季夜晚當我們面南觀察星空時,就會得到「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的星宿分布的位置概念,

此時的「左青龍」正對應著東方位置。

春天總是伴隨著植物的發芽、生長,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綠意景象,因此「五色」中的「青色」也配屬於此,「青龍」星宿的「青」字也因而得名。

這些配屬於「木」的「青色」「青龍」、春、東方等觀念,正是春季時節時間與空間的統一對照關系,是古人透過對天文現象的長期觀察和不間斷的記錄,而後經過思維總結出的「抽象」概念, 即:木、東、春、青色、青龍等觀念都是某一方時空的實際對照關系。

陰歷二月二,「見龍在田」,在東方的夜空中這條巨大的「青龍」開始顯現在地平線之上,其時正當春分時節,它帶來的綿綿春雨催生了萬物!

因此這條「巨龍」就被賦予了「雲行雨施」的能力,因而在中國古代神話故事中龍王大多都是與降雨有關的,尤其是東海龍王。

總結

從「天人合一」哲學思想的深刻影響,到「龍擡頭」這一具體的傳統習俗,都體現了【周易】在歷法領域的廣泛套用。

在【周易】看來,天與人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這一思想體現在歷法制定中,就是以天象為依據,以人事為參考,制定出符合自然規律的歷法。

【周易】中的易數解釋歷數,也對古代歷法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劉歆、僧一行等科學家透過易數解釋歷數,使得歷法的制定更加精確和合理。

然而,需要說明,隨著歷法研究的發展,易數解釋歷數的局限性也日益顯現,因此以後還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以上內容參考自上圖中的論文,部份圖源自互聯網(侵刪),在此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