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心情不好時,就讀一讀這首詞,有些事放下了,人生就清透了

2024-10-16國風

每天讀一首好詩

重岡已隔紅塵斷,村落更年豐。移居要就,窗中遠岫,舍後長松。

十年種木,一年種谷,都付兒童。老夫惟有,醒來明月,醉後清風。

—— 元好問【人月圓·蔔居外家東園】

大意可解為:

這重重疊疊的山巒隔斷了世俗中喧鬧的生活,遷居到這個小村落後,更覺得這裏宜居。早就想離群獨往,平平靜靜地過完這一生,擡頭從視窗望去,就能看見碧綠的青山,草廬之後,還植有茂密的松林;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如今年邁,這些耕種的事就交給年輕人吧。老夫想要做的,就是清晨醒來,能欣賞到那將落的明月;醉酒之後,盡情享受山間的清風。

創作背景:

公元1233年,蒙古軍圍困汴京,當時正好元好問也在城中。

不久後,金哀宗出逃,守城將領崔立投降,為表誠心,命人磨掉宋徽宗所立的【甘露碑】,又逼迫元好問、王若虛等人重撰碑刻,為蒙軍歌功頌德。

元好問守節,將這份工作推給了太學生劉祁。

隨後,元好問為了保護文士,向蒙古國中書令耶律楚材上書陳情,推薦了45人,請求予以任用。

金亡以後,元好問與其他官員一起被俘至聊城,兩年後,窩闊台遷居冠氏縣,因此元好問才逐漸得到自由。

公元1239年,耶律楚材因慕元好問之名,向朝廷舉薦他為官,但被元好問婉拒,隨後歸隱故裏,築野史亭,開始一心做學問。

這一年,元好問50歲,入知命之年。

我們今天所講的這首小令,就是作於此間,也是他晚年生活的真實寫照。

作者生平:

元好問是北魏皇族後裔,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後,改「元」姓,逐漸與漢相融。到了元好問祖父時,又遷居至太原秀容,也就是今天忻州。

因出生在書香門第,所以元好問自幼飽讀,七歲就能寫詩,被人譽為「神童」,11歲時得翰林侍讀學士路擇賞識,開始教習他經史,到了14歲,元好問已經精通百家,並於兩年後直接參加了府試,遺憾落榜。

之後,蒙古軍開始入侵,元好問在數次科舉未中後,開始走幹謁路線,深得禮部尚書的趙秉文推崇。

公元1221年,已經32歲的元好問終於進士及第,但因被誣為「元氏黨人」,憤然辭官。 兩年後,趙秉文再舉元好問,擢國史院編修,他這才步入仕途。

不過在任沒多久,元好問就因厭倦官場無聊的爭鬥,告病請辭,隨後又出任河南內鄉縣令,但此時他母親張氏病故,遂歸鄉守孝。

丁憂期滿,元好問授南陽縣令,在任期間政績斐然,深得百姓愛戴,並因此被調往京師,出任尚書省令史,再升左司都事、左司員外郎。

不過,三年後金國就亡了,元好問仕途也走到了盡頭。

公元1252年,63歲的元好問覲見忽必烈,說服當朝崇儒,希望元人能以仁治國。

公元1257年,元好問走完了自己的一生,終年68歲。

他是金朝北方文學的代表人物,亦是一代文宗,對後世文壇的影響極大,筆下有許多經典,如是那首【摸魚兒·雁丘詞】: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還有許多人都會背誦的【鷓鴣天】:

候館燈昏雨送涼,小樓人靜月侵床。多情卻被無情惱,今夜還如昨夜長。

金屋暖,玉爐香。春風都屬富家郎。西園何限相思樹,辛苦梅花候海棠。

而我們今天所講的這首【人月圓】,亦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在了解了元好問的生平後,我們就能更好地理解這首小令:人生起起落落,都會經歷巔峰和低谷,年輕時追求理想,想要擁有的太多,所以負累就重。

也許中年後會遭遇打擊,時常令自己迷茫和困惑,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總有一天你會意識到,有些東西失去了,未必是一件壞事。

於是,你開始為自己做減法,樂得逍遙,不再喜歡社交,圈子越來越小,話也越來越少。

在一些人眼裏,會覺得你活得孤獨,也會有人認為你高冷,但只有你自己知道,這叫通透。

遠離世俗以後,你會發現心境逐漸開闊,沒有什麽東西能再使你困擾。因為,該放下的你已經都放下了!

閱讀更多古代詩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