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橈哲著【物演通論註釋】 第二十三章 代償無效導致滅歸或滅亡

2024-01-02國風

作者簡介:

橈哲,獨立學者。10余年來,致力於東嶽哲學的革新、研究、傳播和發展。

現著有原創哲學理論:「外在生存結構論」、「群團化分工論」;哲學通史【物演哲學史】;【三大起源通論】(含生命起源、精神起源、社會起源);心理學基礎理論【狹義心理學】、【物演人格論】;美學基礎理論【物演美學論】。

編輯丨楊宏

前言:

要知道,一味訓古式的研究【物演通論】原著,或單純用王東嶽老師的影片、【物演通論】前後文去註解【物演通論】,亦或是將【物演通論】的思想直接硬接到的各個學科並進行對應的註解,更 甚或是不斷增加冗余而又沒有必要的資訊量。 這些都可以讓你對「物演思想」有所認識,但你絕無法借此方式所寫的註釋來真正建立一套「物演」底層思想。

而唯有基於【物演通論】,以及對其補充的內容去解決基礎學科的重大問題或者革新基礎學科,譬如解決生命起源、意識起源、社會起源,心理起源等等,然後向【物演通論】註入大量的基礎學科資訊量,如此才能最大程度的理解「物演思想」,「物演」思想這也才能與「學術界」接洽,而不再是飄在「學術界」之外。

還有,學習物演通論是有方法論的,如果方法不對,必然會走大量彎路。

註:藍色字型是原文

詳解版:著重是對詞項、句、段的精細解讀,以及對歸納句段的精細解讀和延伸、拓展,目的是盡量闡述每一個概念和每一句段在本文、以及在整本書乃至延伸後的深度解釋;歸納版:著重概括、總結,明框架。

代償無效導致滅歸或滅亡

由於各個層次的物態存在實際上是一個因弱化而代償、又因代償而弱化的衍運過程,甚至可以將某一層位存在之內的點滴變化,都視為無數代償的「量變」積累,或不同分層方式的「質變」躍遷,因此在任何孤立系統內,代償過程的逐步貫徹就呈現為遞進不止的「過度代償」或「失代償」狀態。(1)

註釋:物演行程是一個存在度遞弱、代償度增加的無極變量的演化行程,所謂的不同「存在形態」的分層是任何主體特有的感知規定性呈現出來的產物,但不論如何分層,每個層級內部的遞弱代償行程都是連續的,都是同一始基質料在不同階段的不同織體。也就是說,這個遞弱、彌補、加重遞弱、代償又再擴充套件的過程是一個在縱向非時空的衍存上是一系連續演進的過程,任何武斷分層的各個層級中都是無數代償的「量變」積累達成的分層。

而所謂的「孤立系統」,在熱力學之中指的是與其他物體既沒有物質交換也沒有能量交換的系統稱為孤立系統,任何能量或質素都不能進入或者離開一個孤立系統,只能在系統內移動。也就是這裏可以理解為在縱向演化的存在閾區間中,任何橫向的物類一定總是趨於「過度代償」或「失代償」狀態,也就是一旦達到任何新層級的物類開端一定是比較穩定的,但是隨著發展的繼續就必然會趨於「過度代償」和「失代償」狀態,這是任何物類不可避免的。

而何謂過度代償和失代償是必然存在的,因為存在度是自變量,其必然不可改變,所以可多可少的必然就是代償的過度或缺失。所謂「過度代償」就比如說人類特有的進步文化主導的主動創新和發展,而一旦過度代償就必然導致人類的早衰,就像得了早衰癥的嬰兒看似七八十歲的老人,但是過度代償又是越後衍存在要實作存續或要維護自身物類的穩定存在所必然需要的。

而「失代償」有兩種情況,第一、指代償效價不足無法正常穩存,缺失代償,需要結構內容、感應內容的豐華,以獲得穩存,比如有一些人類的嬰兒天生智力殘疾,一輩子需要其他人的照顧,這就是先天代償效價不足導致的「失代償」狀態;第二、則指的是代償無效性顯化,也就是縱向的代償終極無效,表現為廣義邏輯失洽,這是過度代償後終極無效的失代償顯化狀態,比如越是後衍的科學就越容易被證偽,其達成的確定性就越不穩定;

換言之,每一步代償其實都是對原有存在度的一次遺失或虧蝕,它使得任一演進步驟都不免面臨著代償終極的逐漸逼近或突然抵達,是謂「衰竭」或「滅亡」。

註釋:「衰竭」更強調存在效價角度,「滅亡」更強調代償效價角度,兩者都在表達特有物類的中途滅歸,以及整體存在效價趨近於「0」時發生的滅歸,只是從不同角度去闡述。因為存在度的缺失,所以代償度會對應的發生變化,而物態存在的暫時穩定存在僅僅限制在一定的臨界值內,一旦超過或低於這個臨界值就會躍遷形成其他的物態存在,也有可能衰竭或者是滅亡(滅歸),也就是說每一步演進都可能會帶來代償的過度、缺失或存在效價的失度、衰竭:

就個類存態而言,「衰竭」是存在度趨向於「失度」(即過度代償或失代償)的表現;就整體存續而言,「衰竭」是存在效價趨近於0的指征。

註釋:衰竭一方面在個體上指的是過度代償,從而使得個體的存在度衰竭,這就使得個體滅亡,即是說個體的存在度本來是有的,但是個體居然能劇烈或過度的代償,這就使得個體的存在度衰竭。譬如當下的某些人類個體,本身存在度是不為零的, 但是瘋狂過度的去追究代償,從而使得自身已有的存在度衰竭,造成滅亡。失度或失代償則包括代償度無法對應的彌補存在度的缺失,從而導致的自身物類「失度」。如動物的先天性智力或體質殘疾導致的代償不足使得自身無法穩定存在;再如動物園的很多動物已經失代償而完全依賴人類照顧才能維持當下的存續;以及代償無效性顯化,也就是縱向的代償終極無效,表現為廣義邏輯失洽,這是過度代償後終極無效的失代償顯化狀態,比如越是後衍的科學就越容易被證偽,其達成的確定性就越不穩定。衰竭另一方面則指的是物類整體的存在度趨近於「0」,譬如人類後衍的超人工智能,他就是存在度趨於0的產物,它的存在效價就趨於零,即「衰竭」是整個物演體系中的末位存在其存在效價趨近於0的指征,整個物演行程步入有限衍存區間最後的衍存臨界點,此時存在效價趨近於0,也就表達為最後衍的存在方生方死狀態。但無論是個體還是整體的存在度衰竭都會引發滅亡。

「滅亡」就是代償效價發揮到個類存在度或整體存在度所限定的極致的結局。

註釋:「滅亡」強調的是從代償效價一側去闡述存在度不為0時的過度代償或失代償,以及存在度為0的終極代償無效。譬如人類階段,個體和整體的存在度不為零,但是個體和整體都是過度代償,最終導致個體和整體的滅亡,譬如人類晚級社會中,西方主導的進步論文化將人類引向過度代償的狀態,導致快速步入代償無效性顯化的狀態。還有就是個體和整體的存在度都已經衰竭為零了,這個時候個體和整體本身就處於代償效價發揮到極致的結局了,如超人工智能。

總的來說,衰竭強調從存在度角度來闡述個類或整體的滅歸,而滅亡強調的是從代償效價或代償度的角度來指謂個類或整體的滅歸。

在宇宙演化的初期階段,由於存在效價相對飽滿,代償增量比較單薄,因而物理物態和化學物態的興衰過程就表現出本質性的平滑過渡的直線動勢;及至宇宙演化的後期階段,由於存在效價流失久遠,代償增量逐漸厚重,因而生命物態的生死輪回隨之呈現為非本質性的起伏跌宕的波狀曲線;而且,愈晚近的物種,愈顯示生死關頭的大喜大悲。【反之,回顧原始形態的單細胞生物,幾呈無生無死的平直延續,其分裂增殖的方式,簡直是將「生死交替」化為「生死同一」。】

註釋:所謂非本質性的起伏跌宕的波狀曲線,在非生命階段,因為其高存在度所以無需激進的代償就能維護自身存在形式的穩定,如物理存態和化學存態的無機物存態越穩定,因為其存在度相對更高,而且內容變化也少,所以從粒子過度到原子、原子過度到分子是非常平滑順利的,呈現為本質性的無波動或少波動;而到了生命階段,其生物存在越來越不穩定,這種不穩定是存在度持續衰減的外化表達,必須要非本質性的起伏跌宕的波狀曲線的代償才能勉強維護物類存在形式的存續,也就是所謂物類中個體不斷的生死輪回、起伏跌宕的波動才能勉強維護自身存在形式的存續。所以隨著演化的行程,越是晚近的物類其波動的振幅越大,生死輪回愈益迫切。比如說,針對於某個原子、分子,他們會破潰,但是原子、分子質素巨大,根本不需要原子、分子本身太多代償,就能維護住原子、分子物類存在形式的存續,而到了單細胞生物階段,對於某個單細胞同樣會破潰,但是新的單個細胞能迅速成為上一類單細胞,所以就可以看成是生死同一,以實作單細胞物類存在形式的存續,再往後的比如草一歲一生,蟬數月鳴亡,烏龜短暫數十年,長則數百年乃至千年。所以如果把存在度遞弱曲線視為一根下垂線,那麽非本質性的波狀曲線就像是一條沒有規則的起伏跌宕的曲線分布。因為低等生物、中等動物、人類等,必須依靠更多不同的代償方式才能維護住其存在形式的存續。而且後衍存在如人類社會或個體人類都顯示出越來越強烈的非本質內容波動,這種波動本身就是後衍存在達成存在閾特有的實作方式,也就是透過內容不穩定的活躍與動蕩實作存續,但無論在生死輪回呈現為何種非本質性的起伏跌宕的波狀曲線,存在度始終是單向度弱化的。

總之,以上所談皆是以物類存在形式的存續為基礎,越是前衍的存在越容易維護其存在形式的存續,波動振幅越小,越後衍的存在越難維護物類存在形式的存續,其生死輪回的波動振幅越大,後衍存在正是透過這振幅越來越大的波動來達成物類穩存的存在閾。

可見,直觀上較為切近的盛衰波動型衍存曲線,其實僅僅表現了代償內容的淺層形象,並借以掩蓋了存在本性的深層動勢:即自然存在效價一往無前的直線下傾規律。(2)

註釋:所謂波動就是,是否更易使得自身的存在形態達成存在閾或者說維持自身穩定處於閾存在的特定動蕩方式(生死輪回波動(生死周期)、繁殖數量波動(繁殖數量)、心理波動(神經生理反應的振幅和頻率)等),這種動蕩是基於後衍存在都是前衍存在的疊加,殘弱加劇的後衍存在就勢必更動蕩、動搖。而前衍的存在者波動振幅越小,越容易達成穩定的存在閾,維持此存在形態不被整體分解;而後衍存在波動振幅越大,表達自身越不容易達成穩定的存在閾,整體的存在形態更易被分解,振幅越大促成求存意誌增大,於是相應促成邏輯序列、結構內容的繁華與強大。

但要知道內容呈現的波動都是表象,都是橫向觀照世界下對代償內容的淺層歸納。比如在橫向大尺度上看,任何相對存在都是有限的並且會周期性的出現或消失,現象為周期性的波動分布,必然不同的物類的繁殖潛能和實際生殖量是有波動的(比如人類個體一生最多10胎,極端情況,而蚊子一次就遠超人類),不同的物類生存時效也是有波動的(比如海龜動輒上百年,而蟬則數月不足)。在個體小尺度上看,就如同後衍的生命存態,所有生物的成長都是由弱而強,再由強而弱,慢慢衰老最後死亡,個體的生命時效是波動的,不僅不同種物類有類似的波動振幅,即便同種也有波動,也是振幅偏小,但這僅僅表明了生命的有限,這是個體現象層面的內容波動表達,並不是存在度的表達。但無論大尺度、小尺度的波動含義,只是物件的存在是有限的或失穩狀態的現象表達是一種普遍失穩的現象存態,不是表達存在的本質,存在的本質是物演行程中存在度的一路衰減。總之,「波動」只是弱化的後衍存在保持自身處於閾存在的一種特定動蕩存在方式。

質言之,從存在到失存,是物質演化運動不可逆轉的唯一走向。這就產生了有關「失存」概念的內涵問題:存者何所「失」? 失者何所「存」?(3)

註釋:在單向度的存在度衰減趨勢下,任何相對存在必然不可逆的走向失存,而且也唯有代償內容背後那個一往無前直線下傾的存在度效價衰減才是更為本質的萬物演化的根本動力因。也就是說,任何存在必然失存,這是演化運動的必然。於是,我們就必須要知道,存在「失」的是什麽,失者「存」的又是什麽?即失的是存在度,存的是代償內容。

本文節選自橈哲著【物演通論註釋】第十一版

【物演通論】字句段精研學習組

正在招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