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王羲之【聖教序】筆法解析(第八篇)

2024-01-09國風

【聖教序】是對王羲之最精華的采摘。細品【聖教序】單字,守律而合於自然,她在縱橫取勢、對比變化、奇肆古風等簡直完美到無懈可擊。這座高峰被歷來學者奉為圭臯。下面,我們來欣賞【聖教序】何以被封為「集字第一」? 一、懂字法無常、盡得其勢 學過【聖教序】的人,將字勢表現淋漓盡致。該方的方,該圓的也一定圓,長的長短的短,字形特征被強調,字型動感十分明顯,字和字之間字形區別變化無常,如下圖,方圓盡得其勢。

二、懂外定內變、大開大合外形既定,內部的點畫就可以盡可能多的尋求分割變化,以增大同類外形字的細部區別,使通篇變化更加豐富。如下圖「載」字的幾個橫畫,「來」字的兩個橫畫和兩組左右連帶點的開合對比;「降」字的右豎斜曲,有意空開中下部等等,猶如篆刻的布白,大開大合,各顯手段,盡求變化。 三、懂經心無意、自然意外

三角形的字形不論欹側,外形特征鮮明,猶如天然幾何。此亦非巧合,更不是有心計算,乃長期經心致無意而成。不僅整個字的外形如此,就連字內分開的偏旁部首也同樣遵守這種外形規律。如「明」「復」等字: 四、懂收放自如,無有雷同 通篇大、小、收、放,字字變化,無有雷同。正如王澍所論:「魏晉人書,一正一偏,縱橫變化,了乏蹊徑。」這便是王羲之的大本事。不信可試試,能在書寫的片刻之間,在筆下生出如此豐富的變化,並且一氣貫註,自然和諧,古今以來,通法之極則,一人而已。我們知道「有」字不好處理,而王羲之【聖教序】給出了6種解答。 五、懂楷正之法,端莊古雅 如下圖中的「寺」、「神」、「東」、「白」、「皇」、「部」等字,方正剴切,如壘墻之磚,使結字有著端正結實的內質,細節的變化,使之熠熠生勢。這些楷法功夫在聖教序得到了精湛體現。 六、懂形質高古,意趣難求

我們看看今人筆下的字形,同樣以此方式來檢驗,則相去真不可以道裏計。筆下無形,縱稱筆法如何了得,也是枉然。所以今人之字,給人總感覺入古不深,少一種古人筆下的骨鯁之氣,今天的研究者多將原因歸結於用筆,字形問題也非常關鍵。 七、集字高峰,後世典範 懷仁集【聖教序】高就高在理解到此規律後,依此規律來安排收集到的每一個字。從後來得【大觀帖】中所保留下來的王羲之【追尋傷悼帖】和【建安靈柩帖】中能窺見懷仁心目中集字【聖教序】的理想。

56.豎鉤: 中鋒直下行筆,至下端略頓後提起,向左方出鉤,鉤須短而有力。

見古貼『野』『搏』二字。

57.橫折豎鉤: 橫畫和豎鈞相接處,或用轉法,呈圓形;或用折法,呈方形。

豎鉤部份或向右凸,和左邊筆畫形成相向之勢;

或向左凸,和左邊筆畫形成相背之勢。鉤部或長或短;

或平或斜,應視結體需要而定。

見古貼『同』『燭』『朝』三字。

58.橫折短豎鉤: 豎鉤部份較短,下段略向左斜,出鉤短而見力。

橫折短豎鉤應和左邊豎畫相對應,一般左短右長,左直右斜,左細右粗。

見古貼『高』『而』二字。

59.彎鉤: 豎畫至下段漸漸向左轉,然後出鉤,呈弧形,鈞較淺而長。

見古貼『宇』『汙』二字。

60.橫折斜鉤: 橫畫部份較平,斜鉤部份向左方傾斜,成半臥之狀。

要寫好此鉤,關鍵在於把握住斜鉤的斜度,過斜或過直都是病。

見古貼『加』『物』二字。

61.戈鉤: 王羲之【筆勢論十二章·處戈章第五】說:戈『如長松之倚溪谷,似欲倒也,復似百鈞之弩初張』。比較形象化地說出了戈鉤的特征。

上段較直,中下段稍曲,行筆須有提按變化,切不可一滑直下。

見古貼『截』『域』二字。

61.戈鉤: 王羲之【筆勢論十二章·處戈章第五】說:戈『如長松之倚溪谷,似欲倒也,復似百鈞之弩初張』。比較形象化地說出了戈鉤的特征。

上段較直,中下段稍曲,行筆須有提按變化,切不可一滑直下。

見古貼『截』『域』二字。

62.禿戈鉤: 行筆至戈尾稍駐鋒即提起,不出鉤。 禿戈鉤是戈鉤的一種變體,用以豐富筆法。

見古貼『成』『誠』『藏』三字。

63.蟹爪鉤: 出鉤時先提起向左一挫,然後出鋒,須將全力註往筆尖。 古人將此鉤比作以腳尖踢物,甚形象。此鉤有兩折,比一般鉤法多一折。

見『珠』『子』『寺』三字。

64.圓鉤: 用提筆圓轉法寫鉤,成弧曲形,須圓潤而見力度,切不可綿軟輕飄。圓鈞多用於橫折短豎鉤。

見古貼『內』、『端』『力』三字。

65.平鉤: 豎畫至下端稍駐筆後向左方出鉤,鉤稍長,鋒銳利,取平勢。 左邊筆畫少者,可補其空疏處,使之充實。

見『序』『承』『則』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