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王獻之這件草書,風頭蓋過其父王羲之,凡是臨摹的人都成了大師!

2024-09-23國風

書法界有一位公認的「書聖」——王羲之。出乎許多人意料的是,在唐代以前,王羲之並非書壇「獨一無二」的存在,他的兒子王獻之曾一度與他平分秋色,甚至有壓過父親風頭的跡象。

說起王獻之,可能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他作為王羲之之子的身份。但實際上,王獻之的書法造詣,足以讓他獨立於中國書法史上的輝煌篇章中。

南朝時期的著名學者陶弘景曾這樣評價:「比世皆知高尚子敬,海內非惟不復知有元常,於逸少亦然。」

換句話說,當時的人們普遍認為王獻之(字子敬)的書法風格超凡脫俗,甚至讓鐘繇和王羲之這兩位前輩逐漸被遺忘。 書法圈幾乎成為了王獻之的天下,這一現象在當時蔚然成風,令人驚嘆。

不僅是外界,王獻之本人也對自己的書法成就自信滿滿。一次,他與當時的政治家謝安聊天時,謝安問道:「你覺得自己的書法和你父親王羲之相比如何?」面對如此直白的問題,王獻之毫不客氣地回答:「固當勝。」他認為自己在書法上完全可以超過父親!

這一回答雖然顯得自信甚至有些大膽,但從當時王獻之在書壇的地位和影響力來看,他確實有底氣這樣說。

尤其是在草書和行書的領域,王獻之的貢獻尤為突出,他帶來了「古質今妍」的書法風格變革,將古樸的傳統書法推向了更加流暢優美的現代書風。

王獻之在書法史上的地位,離不開他那一幅幅傳世的經典作品。其中最為人稱道的,當屬草書作品【鵝群帖】。這部作品被後世的書法家們譽為草書的巔峰之作之一,甚至與他的另一幅名作【鴨頭丸帖】並稱為「草書雙絕」。

【鵝群帖】一共只有8行,50個字,但其中的藝術表現力堪稱無與倫比。 這是一封短短的家書,內容是王獻之向姐姐問候家人,並提到劉道士送來了一群鵝,他準備致謝的事情。看似平淡無奇的內容,卻在王獻之的筆下煥發出了極具動感和生命力的草書風韻。

這一小小的書法作品,在歷代書法家心目中都占有極高的地位。宋代的米芾、元代的鮮於樞、明代的邢侗、清代的傅山等書法大家,幾乎都曾認真臨摹過【鵝群帖】。它不僅是書法史上的藝術瑰寶,還是無數書法家學習進步的範本。

【鵝群帖】雖然是一幅草書作品,但它的書風不僅僅限於草書,還包含了行書的元素,風格多變,揮灑自如。

著名書法家徐利明曾在他的【中國書法風格史】一書中這樣點評:「草、行相參,隨興變化,不主故常。筆畫連綿相屬,氣勢奔放灑脫、毫無顧忌,正體現出獻之豪放不羈的性情與功力相生相發的高度結合。」

簡而言之,王獻之的書法充滿了自由的靈性。他在【鵝群帖】中融入了許多創新的技法,比如藏鋒起筆、行筆中側鋒並用等,這讓他的筆畫更加遒勁瀟灑。

同時,他還采用了「一筆書」的處理方式,字與字之間牽絲引帶,仿佛整幅作品一氣呵成,展現出了極高的藝術境界。

在這幅作品中,字的大小、墨色的濃淡、筆畫的粗細都充滿了變化,仿佛讓靜止的紙面展現出了三維的動態感。這種技巧,不僅體現了王獻之深厚的書法功力,也為後世書法的發展開辟了新的道路。

盡管【鵝群帖】被譽為王獻之的巔峰之作,但在知名度上,它卻稍遜於同樣出自王獻之之手的【鴨頭丸帖】與【中秋帖】。

原因可能在於,【鵝群帖】的原作早在唐宋時期就已經失傳,後人只能透過【淳化閣帖】和【寶晉齋法帖】等法帖去欣賞和臨摹。

然而,對於真正想要精進書法的人來說,【鵝群帖】是一部極具價值的教材。無論是初學者還是老練的書法家,如果能夠深入臨摹這部作品,從筆法、結字到章法都吃透,那麽書法水平必將得到質的飛躍。

如今,當人們談到書法時,王羲之的名字總是脫口而出,似乎已經成為書法的代名詞。但我們不應忽視,在他的身後,還有一位同樣才華橫溢的兒子——王獻之。

他以自己的獨特風格,為中國書法開辟了新的天地,而那幅曾在歷史中一度力壓「書聖」的【鵝群帖】,更是他留給後世的瑰寶。

預覽時標簽不可點

素材來源官方媒體/網絡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