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又見炊煙升起,暮色照大地。四首炊煙詩詞,寫盡人間最平凡的歡喜

2023-12-09國風

「又見炊煙升起,暮色照大地。問這陣陣炊煙,你要去哪裏? 」

「夕陽有詩情,黃昏有畫意。詩情畫意,雖然美麗,我心中只有你。 」

每次聽到這首【又見炊煙】,優美的旋律和鄧麗君的經典演繹,使暮色炊煙的畫面成為無數現代人心目中最美好的田園風光。

那麽,在古詩詞中,又曾經描繪過什麽樣的炊煙之美呢?

林逋 【詠秋江】

蒼茫沙嘴鷺鷥眠,片水無痕浸碧天。

最愛蘆花經雨後,一蓬煙火飯魚船。

淅淅瀝瀝的秋雨終於停了,空氣中都是潮濕的寒意,蘆花也被雨水沖洗得潔白耀眼。

船上溫暖的炊煙慢悠悠地升向天空,那一定是船家正在用風爐烹煮新打的鮮魚吧?

在江南濕冷的江邊,還有什麽比坐在船頭喝一碗熱騰騰的魚湯更溫暖、更幸福的事呢?

在炊煙還沒升起之前,江畔只有沈默的鷺鷥、波瀾不驚的江水、碧藍無垠的天空,一切都是那麽安寧,卻也有幾分難言的寂寞。

但炊煙升起後,整個畫面突然生動起來了,讓清冷出塵的詩人也突然回到了煙火人間。

劉禹錫【竹枝詞九首·其九】

山上層層桃李花,雲間煙火是人家。

銀釧金釵來負水,長刀短笠去燒畬。

仰望高山,灼灼的桃花與清雅的李花層層疊疊,開遍了漫山遍野。

那花木掩映之中,升起了裊裊的炊煙,才令人發現那裏有村民聚居。

戴著銀釧金釵的婦女們到下山擔水準備做飯,挎著長刀、戴著短笠的男子到山上去放火燒荒,準備播種。

這是一幅巴東山區人民生活的風俗畫,山川連綿,山民的穿著和習慣都與中原大有不同。女子身戴銀釧金釵,男子習慣身配一把長刀,他們負水對歌、燒荒墾田,極富民族特色。

雖然不知道煙火人間,正在煮些什麽吃食,但想必也頗有地方色彩,令人心生好奇。

【註釋】

燒畬(shē):指的是燒荒種田。

王維【積雨輞川莊作】

積雨空林煙火遲,蒸藜炊黍餉東菑。

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

山中習靜觀朝槿,松下清齋折露葵。

野老與人爭席罷,海鷗何事更相疑。

連日久雨,稀疏樹林掩映的村落裏,炊煙冉冉升起,那是山下的農家正在燒火做飯呢!

家中婦人煮熟了藜和黍,急急忙忙地給村東頭田地裏耕作的農人送飯。

廣闊平坦的水田上,一行白鷺掠空而飛;田野邊繁茂的樹林中,傳來黃鸝宛轉的啼聲。

陰沈的天氣中,空氣中的濕氣大,故而炊煙不像平時那樣輕盈,而是仿佛帶著些沈重遲緩的感覺。

此時的詩人,既身處田園,又獨立塵外,在山中修身養性,與村民相處融洽,別有一番淡泊自然的心境。

【註釋】

藜(lí):一年生草本植物,嫩葉可食。

黍(shǔ):谷物名,古時為主食。

餉(xiǎng):將飯食送到田頭。

菑(zī):已經開墾了一年的田地,詩中泛指農田。

貫休【春晚書山家屋壁二首?其一】

柴門寂寂黍飯馨,山家煙火春雨晴。

庭花蒙蒙水泠泠,小兒啼索樹上鶯。

這是一個最平凡的山野人家,卻有著樸實溫馨的天倫之樂。

一場春雨後,天氣轉晴、萬物可喜,安靜的柴門之後,升起了裊裊炊煙。

他們煮的是最普通的黃米飯,卻也隨風吹來了陣陣飯香,帶著記憶中家的味道。

細細的春雨滋潤了庭院中的花朵,泠泠流水聲在山間響起,躲進巢避雨的黃鶯,又飛上枝頭唱起歌來。

那清脆的歌聲是如此歡快,引得小兒哭鬧著向父母索要黃鶯,令人哭笑不得。

這是僧人貫休眼中的農家之樂,他雖然皈依空門,卻依然能在紅塵的煙火中感受到最普通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