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中國自古沒有哲學!「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哲學」存在本質區別

2023-12-10國風

「西方哲學」與「中國傳統文化」有著 本質上的區別

嚴格來說,中國自古就是沒有「哲學」的。

「中國哲學」是「西方文明」在全球擴張以後,用「西方哲學」的概念套在「中國傳統文化」頭上而形成的 「偽概念」

「中國哲學」這個「偽概念」並不適合「中國傳統文化」,因為「哲學」這個「概念」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是 完全不匹配的

如果一個「概念」與其「內涵」完全不匹配,那麽,這個「概念」就是個 「偽概念」

為什麽說「中國哲學」是個「偽概念」,這就需要從「哲學」的 「認識結構」 上來進行分析。

「西方哲學」與「中國傳統文化」在「認識結構」上的區別:

一、「西方哲學」的「認識結構」剖析

「西方哲學」這個概念,嚴格地說,是從 亞里士多德 這裏正式形成的,在亞里士多德之前的「古希臘哲學」,並不能算作嚴格意義上的「哲學」。

「西方哲學」在形式上,有著非常清晰的 特征

作為一種「西方哲學」的論述,必須要對所論述的 「概念」 有清晰的 分析 ,以及要有嚴密的 邏輯論證

沒有這二點特征的論述,只能作為一種「斷言」,不能成為一種「哲學」的論述。

我們把什麽是「西方哲學」確定清楚以後,再從人的「認識結構」上來看「西方哲學」。

「西方哲學」在「認識結構」上,主要是人的「認識模式」以及「認識能力」,對 「外在事物」 進行認識以後,運用 「語言以及邏輯」 進行 「陳述」

這種「陳述」,其實是一種「霸道」式的表達,只要符合「語言概念」以及「邏輯關系」,接受者無法從「語言概念」以及「邏輯關系」進行反駁,就必須接受。

這種「霸道」式的「西方哲學」,其實隱含著 兩個先天的假設

第一個假設前提:所有人的「經驗」都是「共同」的。

第二個假設前提:所有的「認識」都是可以用語言表達的。

很明顯,「西方哲學」在「認識結構」上的重點,落在 「對所認識的事物」 上。

我們這裏可以建立一個模型,來幫助我們理解「西方哲學」的「認識結構」。

人的「認識結構」就好比一盞 「探照燈」

「西方哲學」這盞「探照燈」的特點就是: 向外照東西

二、「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結構」剖析

我們還拿「探照燈」這個模型,來看「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結構」。

「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結構」的重點,不是「向外照東西」。

而是 「向內反照自身」 的「認識模式」與「認識能力」上。

這一「反照」就照出了一個 全新世界

原來在人的「認識結構」中,還存在著 兩種 不同的「認識模式」。

一種「認識模式」是 「認知模式」 ,還有一種「認識模式」是 「感知模式」

在「認知模式」中的 「認知能力」 ,與在「感知模式」中的 「感知能力」 是完全不同的兩種「認識能力」。

我們還是拿「探照燈」這個模式來看。

「認知模式」以及「認知能力」只能看到:「探照燈」的 燈光所照到的事物

而「感知模式」以及「感知能力」卻能發現:在「探照燈」的燈光所照到的事物 背後的「真實存在」

所以,「中國傳統文化」重點並不是去認識外在事物,而是重點在於 提升自己的「認識模式」:

把自己的「認識模式」從「認知模式」中 擺脫 出來, 進入 到「感知模式」中,並在「感知模式」中,不斷 提升 自己的「感知能力」。

在訓練「感知能力」的同時,到 社會實踐 中去不斷提升「感知能力」。

被現代學者所冠以「中國哲學」的那些內容,其實都是古人在社會實踐中提升「感知能力」時,運用「感知能力」 所得到的一些認識

這些認識只是中國古人運用「感知能力」的 結果 ,屬於「衍生產品」,並不是「主要產品」,「主要產品」是「感知能力」提升的本身。

像我們熟知的老子、孔子,一生研究的就是: 如何透過「心智系統轉換」提升「感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