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夜讀丨做到這三點,讓自己舒心他人自在

2024-07-27國風

「▶」 收聽朗讀音訊

/民生周刊

「利人者,人必從而利之。」

「人就像寒冬裏的刺猬,互相靠得太近,會覺得刺痛;彼此離得太遠,卻又會感覺寒冷。」


…………

與人相處,為人處世,要讓自己舒心,讓他人自在,做到這三點至關重要:讓利於人,話留三分,交往有度。

利他是最好的利己

思想家墨子說:「利人者,人必從而利之。」

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難免會牽涉到利益,要維持長久的關系,往往是從利他開始的。

讓利於人,看似是一時之虧,實則會擁有人生長遠之福。

在一家公司的總部,有兩千多個停車位,早到的人總是把車停在遠離辦公樓的地方,天天如此。

有人問:「你們的停車位是固定的嗎?」他們答:「我們到的比較早,有時間多走點路。晚到的同事或許會遲到,需要把車停在離辦公樓近的地方。」

簡單的停車方式,其實蘊藏著深刻的人生哲理:先想到別人,會走得更遠;能與人方便,就不要吝嗇善良。

利他,就是最好的利己。

稻盛和夫說:「人生中的成功也好、失敗也好,所有一切,歸根結底,要看我們能不能把自己的‘利他之心’發揮出來。」

很多事情,如果過於計較自身利益,往往會因小失大,錯過機會。始終保持著利他之心,輕利重義,方能勝友如雲,超然自逸。

話留三分,讓關系更長久

【論語·為政】有言:「多聞闕疑,慎言其余,則寡尤。」

人際交往離不開語言。人與人的關系,往往會因為語言而產生變化。

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話語間留口德,不僅可以維護情分,還能避免誤解和無謂的爭吵。

過分逾越,便會失了分寸,傷了人心。

孔子周遊列國,觀周太祖後稷的祠宇時,看到台階右側立著一個銅鑄的人像,嘴上被貼了三道封條。

在銅人的背面,還刻著一行銘文:「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無多言,多言多敗。」

孔子看後,時常以此來教誨他的弟子,守好自己的口,避免不必要的禍害。

越是通透的人,越懂得言必適時、言必適性、言必適度。正所謂,慎言則安,謹事則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邊界,即使關系再好,也有不可逾越的邊界。

與人交往,不論何種關系,都應該做到謹言慎行,如此,關系才能走得長久。




「素交」體現出友誼的精髓

心理學家曾奇峰說:「懸崖的邊界很清楚,所以我們不會靠得太近,但是水的邊界比較模糊,所以經常會淹死人。」

認清楚邊界感,管理好自己的行為和情緒,是對自己和他人最大的尊重。

作家錢鐘書曾與中央美術學院教授黃永玉為鄰,兩家間隔不到百米。但在幾十年時間裏,黃永玉只去過錢家兩次。就算偶爾給錢鐘書送東西,他也是電話聯系,送到門口。

黃永玉說:「不是不想進去,我只是不願意打擾,他們夫妻倆都忙著看書寫字,我沒有必要去打擾,人與人之間應該相互理解體諒的。」

而錢鐘書也在書中寫道:「‘素交’更能體現出友誼的骨髓。」

作家周國平說:「分寸感是成熟的標誌,它懂得遵守人與人之間必要的距離,這個距離意味著對於對方作為獨立人格的尊重,包括尊重對方獨處的權利。」

把握「恰到好處」的分寸,是成年人的社交魅力,而沒有界限感的人際關系,無論多親密,最後的結局很可能會是傷害。

無論和誰相處,能真正做到「從心所欲不逾矩」,才能使關系更長久。

讓利於人得人心,是格局,重義輕利才能長久;話留三分不惹禍,是智慧,說話有度才能安寧;與人交往有分寸感,是成熟,保持適度距離才能和諧相處。





主播:郭槿

【民生周刊】新媒體編輯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文章來源:民生周刊(ID:msweekly)整理自哲學人生網(zxrsnet)、精讀(ID:jingdu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