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在家弟子面對出家師父的過失,該不該批評?

2023-12-15國風

古德常言,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弟子對師長而言,也是同樣的道理,能有一份恭敬,才能得一分利益。修學人想要在法上得到利益,那肯定是必須從恭敬當中求取。

那恭敬從哪裏能夠體現呢?從靜坐常思己過,閑談不論人非當中體現。從看一切人都是菩薩,唯我一人是凡夫中體現。對其他人尚且如此,更何況對自己所依止的師長呢?在【善恭敬經】中說到:「 師實有過,尚不得說,況當無也。


師長真實有過失,尚且不能說。更何況師長的過失,只是你認為有過失,而實際上並沒有這樣的過失,那更是不能說。無論你是在當面說師長的過失,還是背後說師長的過失,都是弟子見到師過的標誌。如果你真能夠視師如佛,真能夠靜坐常思己過,閑談不論人非,又怎會參與評論師長的過失,怎麽會眼見師長的過失呢?弟子說師長的過失,甚至是常常說師長過失,實際上傷害的是弟子自身,弟子常見師過,那這個弟子更易起傲慢的心,這樣在修學上,就很難能夠得到真實的利益。

如果一個人能夠真正尊重恭敬師長,那不論師長如何,他都能夠給予師長恭敬尊重。正如印光大師說的:「 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樣子,不看壞樣子;看一切人皆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 」如果真的是這份恭敬的心境,又怎麽會見到師長的過錯呢?又怎麽會評說師長的過錯呢?如果真能恭敬師長,那這個人就能夠得到勝妙的最上妙法!正如【善恭敬經】中還說到的:「 能生恭敬尊重之心,當得如是勝上之法。

在【善生經】中還指出,弟子尊敬奉事師長應該做到五件事:「弟子敬奉師長復有五事,雲何為五?一者給侍所須, 二者禮敬供養, 三者尊重戴仰,四者師有教敕敬順無違,五者從師聞法善持不忘。善生,夫為弟子,當以此五法敬事師長。」

經典當中特別提到了禮敬供養,一個人對師長能夠有禮貌尊敬,必然會善於供養。現實當中我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情,凡是一個弟子對師父有信心的時候,這個弟子就會在四事上去供養師父,並且會歡喜的常行供養。當這個弟子對師父慢慢失去信心的時候,就開始減少供養,甚至後面就不供養了。

就像過去在河北有一位女居士,剛開始的時候對本幻挺有信心的,也會常常供養。有些時候給本幻寄一些東西,有些時候給本幻發一下紅包,特別是等到本幻生日的時候,還讓她的兒子專門錄一個影片,挺隆重的向師父表示祝賀。但等到她和丈夫之外的一個男的發生了關系,並深陷這種色欲的關系不能自拔時,本幻講法的影片,她也沒有心思聽了。對本幻的供養也是屬於常常中斷的狀態,甚至這幾年本幻生日到來的時候,她也沒有任何的供養了,也不會再發她兒子祝賀的影片過來。

實際上這麽多年我跟居士們交往,見到這個現象是很正常的,只要這個居士對本幻失去信心之後,這個供養也就開始慢慢地斷掉了,甚至逢年過節,都沒有一絲一毫的供養了,特別本幻生日的時候,對我個人來說是挺重要的日子,也沒有供養了。

實際上居士如果透過自己的內心去觀察,就可以看出他對師父的信心已經在減少,甚至在喪失了。實際上這個道理是很好懂的,就像別跟隔壁鄰居關系好,那別種的菜有多余就會常常送給他,關系如果不好了,那肯定就不會送給他了。能想得到給他的,那就是因為關系好,而對師長的那份恭敬也是在供養上可以明顯體現出來的。

在【圓覺經】也說到:「末世眾生欲修行者, 應當盡命供養善友,事善知識, 彼善知識欲來親近,應斷驕慢,若復遠離,應斷瞋恨,現逆順境,猶如虛空,了知身心畢竟平等,與諸眾生同體無異,如是修行,方入圓覺。」

聖人在經典當中告訴修學人,末法時期的眾生想要修行,應當要盡自己的生命去供養善友,去奉事善知識。善知識如果想來親切靠近你,你應當斷除驕傲,以免因為善知識靠近你之後,你只看到他的缺點,而看不到他的優點了。如果善知識要遠離你,不願意和你靠近多接觸,那你也應當要斷除瞋恨的心。不論是現出逆境還是順境,都應當要看之猶如虛空一般,了知身心畢竟是平等的,與一切眾生同體無異,這樣的修行,方才能夠入圓覺。

與善知識交往的時候,應當要視之如聖人,要懂得尊重恭敬,要懂得溫和柔順。而輕慢師長就是驕傲,一旦產生輕慢師長的驕傲了,人就會變得奢侈,也會變得愛去邪淫,甚至是無惡不作。正如,晚清時期曾國藩曾說到的:「往往輕慢師長,譏彈人短,所謂驕也。由驕而奢,而淫,而佚,以至於無惡不作, 皆從驕字生出之弊。

輕慢師長會產生不好的果報,這在世間學問當中也很常見,更何況是出世間的修學。這在清朝的【勸戒錄-侮師】中便說到:「新安汪某者,天資穎異,過目成誦,八歲能文。但自恃其才,侮慢師長。一日呵欠,口中忽跳出一物,形如人,指汪曰:‘汝本狀元,因侮慢師長,陰司已削去,吾亦不隨汝矣。’言訖不見。次日翻卷,不識一字,窮餓終其身。」

宋朝的【省心錄】中也言道:「 耳不聞人之非,目不視人之短,口不言人之過。 」對於修學人,你耳朵不聽別人說師長的錯誤,你眼睛看不到師長的短處,你嘴巴不會說師長的過失,那你真的是一個修學上的君子了。

在【小窗幽記】中也言道:「 甘人之語,多不論其是非;激人之語,多不顧其利害。 」這話是說,讓人覺得甘美的言語,多數是不會說他人是非的話;讓人感到激動憤怒的語言,常常是不顧及他人利害關系的說詞。

不僅對師長如此,其實對普通的世間人也應當如此。少說是與非,少評對與錯,對於別人的事情,沒有必要過多去贊嘆,更沒有必要過多去批評。正如現代作家韓寒說到的:「如果你不了解,你就閉嘴,因為你永遠不知道別人經歷過什麽; 如果你了解,那你就更應該閉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