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米芾【方圓庵記】

2024-01-10國風

北宋元豐六年(1083年),杭州南山僧官守一法師在一次拜會龍井壽聖院方圓庵辯才法師後,寫下了【龍井山方圓庵記】,不久由米芾書寫、陶拯鐫刻成了碑文,這就是聞名於世的【方圓庵記】帖。

那一年,米芾才33歲。整幅行書雖不像【蜀素帖】【苕溪詩帖】有「風檣陣馬,沈著痛快」之感,但楷化明顯,腴潤秀逸、俊朗瀟灑,猶如獅子搏象、駿馬斫陣的神韻與氣勢。乃米芾「集古字」時期佳作,脫胎於【聖教序】,是距離右軍最近的作品。

在風格上,通篇777字皆結構嚴謹、中宮緊縮,法度森嚴又靈動自然;布局上上與下、左與右之間的距離緊收,視感緊密貼切;造型上疏密有致、粗細相宜,剛柔相濟、妙趣橫生。點畫與結體「穩不俗、險不怪、老不枯、潤不肥」,結字美觀大方,深得晉人風骨,穿越近千年亦然符合當今中正靈動的審美觀。

此時,元章用筆還未臻「八面出鋒」之化境,但亦方圓兼備、法度森嚴,線條含蓄且溫潤、遒勁有張力。起轉行收中,整峻方筆、流暢圓筆、輕松尖筆,隨處可見。穿插運用粗重筆畫,既彰顯厚重之感,又增加了韻律節奏之美。偶有牽絲映帶,自然美觀、氣韻連貫,更顯古拙生辣與錯落流美、穩重大方與輕盈活波、飄逸妍美與險中求正的對立統一。

杭州龍井山方圓庵記。天竺辯才法師以智者教傳四十年,學者如歸,四方風靡,於是晦者明,

窒者通,大小之機,無不遂者,不居其功,不宿其名,乃辭其交遊,去其弟子而求於寂寞之濱,得

龍井之居以隱焉。南山守一往見之,過龍井泓,登須篁嶺,引目周覽,以索其居,岌然群峰密圍,淴

然而不蔽翳,四顧若失,莫知其鄉,逡巡下危磴,行深林,得之於雲煙仿佛之間,遂造而揖之。法師

引予並席而坐,相見而笑,徐曰:子胡來?予曰:願有觀焉。法師曰:子固觀矣,而又將奚觀?予笑曰:然。法

師命予入,由照閣經寂室,指其庵而言曰:「此吾之所以休息乎此也。」窺其制,則圓蓋而方址。予

謁之曰:「夫釋子之寢,或為方丈,或為圓廬,而是庵也,胡為而然哉?」法師曰:「子既得之矣,雖然,試

為子言之。夫形而上者,渾淪周遍,非方非圓而能成方圓者也,形而下者,或得於方或得於圓,

或兼斯二者而不能無悖者也,大之於天地,近止乎一身,無不然。故天得之則運而無積,地得

之則靜而無變,是以天圓而地方,人位乎天地之間則手足具二者之形矣。蓋宇宙雖大,不離

其內;秋毫雖小,待之成體。故凡有貌象聲色者,無巨細無古今,皆不能出於方圓之內也,所以古

先哲王因之也。雖然,此遊方之內者也,至於吾佛亦如之,使吾黨祝發以圓其頂,懷色以方其袍,

乃欲其煩惱盡而理體圓,定慧修而德相顯也,蓋溺於理而不達於事、迷於事而不明於理者,

皆不可謂之沙門。先王以制禮樂為衣裳,至於舟車、器械、宮室之為,皆則而象之,故儒者冠圓

冠以知天時,履句屨以知地形,蓋蔽於天而不知人,蔽於人而不知天者,皆不可謂之真儒矣,

唯能通天地人者真儒矣,唯能理事一如向無異觀者,其真沙門歟!噫,人之處乎覆載之內,陶乎

教化之中,具其形,服其服,用其器,而與其居也,特不然哉?吾所以為是庵也,然則吾直以是為蘧

廬爾。若夫以法性之圓事相之方,而規矩一切,則諸法同體而無自位,萬物各得而不相知,皆藏

乎不深之度,而遊乎無端之紀,則是庵也為無相之庵,而吾亦將以無所住而住焉。當是時也,子

奚往而觀乎?」嗚呼,理圓也,語方也,吾當忘言與之,以無所觀而觀之於是,嗒然隱幾。予出以法師

之說授其門弟子,使記焉。元豐癸亥四月九日慧日峰守一記。不二作此文成,過予,

愛之因書,鹿門居士米元章。陶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