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男不拜月,女不祭竈」啥意思,小年夜祭竈有哪些講究?了解下

2024-01-29國風

臘月二十三是中國民間傳統的「祭竈」的日子,也叫送竈神。在民間的傳說中,竈神是玉皇大帝封的一個神,這也是在中國民間最受尊敬的神仙。

而他就是在第二天要上天向玉皇大帝匯報民間每家每戶的情況。比如這一年做了多少善事,又做了多少惡事,有沒有不珍惜糧食,隨便倒飯菜等。

對於我們中華民族來說,祭竈這個習俗文化悠久,並且影響大、流傳廣。現在的一些年輕人可能對祭竈不是太了解,但是對於上了年紀的人來說,祭竈還是很受重視的傳統習俗。

而老祖宗也是傳下來許多的規矩的,其中就有著「男不拜月,女不祭竈」的說法,那在小年夜祭竈,還有哪些講究呢?我們一起來了解下!

祭竈時間

民間祭竈,源於古人拜火的習俗。關於竈神的說法,也有很多種。其中民間流傳較廣的一種說法是竈神原是姓張的,他是個泥瓦匠,最擅長的就是砌竈了。

幫助無數的人家砌築竈台,並且日子變得越來越紅火。而在他去世了以後,玉皇大帝就把他封為了竈神,掌管人家的煙火。雖然它常年住在凡間,但是在每年的臘月二十四日要去天上向玉帝匯報一年的工作情況。

關於祭竈的時間,確實在南北方有差別,但是在古代的時候,尤其是在清朝中期以前,祭竈一直都是在每年的農歷十二月二十四日。

這個在古代的很多典籍都有記載。比如在【清嘉錄】卷十二【十二月·念四夜送竈】:「俗呼臘月二十四夜為念四夜,是夜送竈。」即在當天晚上有祭竈的習俗。

但是在清朝中後期就發生了變化,帝王家是在臘月二十三就祭竈了。因為當天要舉行祭天大典,而為了節約,就把竈神也祭拜了,於是王公貴族紛紛效仿,後來也傳到民間。

從此在北方地區多在臘月二十三過小年。南方大部份地區,仍然保持著臘月二十四過小年的古老傳統。

「男不拜月,女不祭竈」,是啥意思?

這是在過去河南很多地方流傳的一種習俗,它的意思是說男性不能祭拜月亮,而女性是不能參與祭竈的。在過去確實很多地方都是這個習俗,記得小時候就一直是爺爺祭竈。

之所以在過去有這種習俗,那是因為古人認為天地分陰陽的,其中月亮屬陰的,而男人是屬陽的。同時竈神是屬陽的,而女人是屬陰的。

因此對於祭拜月亮就要家裏的女主人來主持。而祭拜竈神,則是由男主人主持。總之就和男女有別的意思差不多,於是就有了「男不祭月,女不祭竈」的說法,在當時祭竈王爺,只限於男子。

「祭竈必祭在家」,是啥意思?

這也是過去民間祭竈的一個規矩,它的意思是說祭竈的話,那就必須家裏的人都要在場,即全家人都要來參與祭竈活動。

在民間也有「祭竈不祭竈,全家都來到」的民諺,在當時如果是在外面,那就必須要在小年前趕回去,一起參與家裏的祭竈習俗。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在過去還有認幹親的習俗,而如果認了幹兒女的話,在祭竈當天也是要攜帶竈糖、燒餅、鞭炮、香表和一只大公雞來參加幹娘家的祭竈儀式,這也表示已經成為了家中的一員了,是真正的一家人了。

「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來」,何意?

祭竈神和其他的祭祀活動不同,一般都是天黑了以後進行,有些是在晚飯前,有些則是在午夜前。

先要把廚房打掃一遍,而且這次打掃廚房的衛生,也是要男主人來完成。之後就要在竈台前張貼的竈神畫像前,準備好竈糖、米酒、黃豆、清水等,擺上以後就要開始祭竈了。

之所以要準備米酒。竈糖這些,就是為了「賄賂」竈神,希望他能在玉帝面前多說好話。

而且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習俗,就是在祭竈之後,需要用一塊黏稠的糖瓜或者是糕粘在他嘴上,以使其「嘴甜」只能說好事,然後再把竈神畫像撕下來,和事先準備的草馬一起燒掉。這個過程被稱為辭竈,寓意著竈神上天了。

由於竈神上天了,此後幾天民間就沒有神仙了,所以百無禁忌,大家都會趁機辦各種喜事,這個也叫「趕亂歲」。

直到新年後(初一),竈神才會重返人間,而這個時候就要請一副新的竈神畫像貼上。這個也就是俗語所說的「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來」。

其實竈神圖上,不光是有竈神,或者是竈神奶奶,還會有當年的歷法和24節氣,並且會標註幾龍治水,幾日得辛等字樣。

而這也是過去預測一年年景好壞的。像2024年就是一龍治水、十牛耕田、二日得辛、三人七丙,你知道是什麽意思嗎?歡迎大家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