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雲兮|齊白石心血來潮畫的十二條屏,保利十二周年秋拍賣了9.315億

2024-06-16國風

今天雲兮要給大家解讀的這一組【山水十二條屏】,是齊白石1925年中秋,為送給當時北京名醫陳子林作為壽禮而創作的,每一條屏畫面尺寸縱180厘米,橫47cm,共計十二幅。1958年開始被其入室弟子郭秀儀與其丈夫黃琪翔重新收藏。

【十二條屏】作為齊白石晚年的集大成之作,無疑是其藝術生涯的璀璨明珠。在保利拍賣十二周年的秋季拍賣會上,這組作品以令人瞠目的9.315億元人民幣成交,不僅重新整理了中國藝術品拍賣的記錄,更是一段藝術與市場完美結合的佳話。

【十二條屏】的誕生——匠心獨運,融古創新

【十二條屏】不僅僅是齊白石技法與情感的結晶,更是他一生藝術探索的總結。正如著名學者郎紹君先生所言,這組作品匯聚了齊白石遠遊的視覺記憶、寫生的直接靈感、前人藝術風格的吸收(如金農的遠景荷花)及在京多年的創作智慧。畫面構圖簡約而不簡單,既保留了傳統山水畫的韻味,又融入了新鮮的生活氣息,展現出一種前所未有的境界。齊白石巧妙地將勾勒與潑墨技法相結合,輔以鮮明的色彩運用,使畫面生動而富有生命力,標誌著其山水畫藝術的全面成熟。

「五出五歸」——遊歷鑄就的藝術靈魂

齊白石的藝術成就,離不開他那廣為人知的「五出五歸」。這一系列遠遊經歷,不僅是地理上的跨越,更是藝術視野與心靈的洗禮。在長達八年的旅途中,齊白石親歷了祖國的大好河山,從北國的黃河到南疆的珠江,從華山的險峻到桂林的秀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深深烙印在他的心中。更重要的是,這段旅程讓他有機會近距離接觸並學習八大山人、石濤、金農等明清大師的真跡,這些經歷無疑極大地豐富了他的藝術語言,也為【十二條屏】的創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齊白石 山水十二條屏

180X47cmX12

拍賣盛況——藝術價值與市場價值的雙重肯定

2017北京保利十二周年秋拍 最終成交價:9.315億元
在保利十二周年秋拍的舞台上,【十二條屏】成為了全球藏家競相追捧的物件。當拍賣師的錘聲落下,9.315億元的天價不僅意味著齊白石作品的巨大市場吸重力,更是對其藝術貢獻和歷史地位的國際認可。這一成交額不僅創造了中國藝術品拍賣的新紀錄,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國近現代藝術的獨特魅力和無限潛力。

下面,雲兮將針對【山水十二條屏】的每一幅畫作詳細解讀,希望能幫大家更好的鑒賞,品讀。

第一幅:江上人家

這一幅【山水十二條屏之一——江上人家】 ,齊白石大師運用其標誌性的大筆勾勒輔以中鋒皴擦的寫意技巧,首現於畫布的是兩座他獨創形態的圓潤「饅頭山」。在這組山形中,主峰一側巧妙露出一小段稚嫩的「饅頭山」峰頂,而主峰之後,則是以淡雅青綠暈染的巍峨高山,構成了層次分明的視覺景深。山腳下,二十三座屋舍井然有序地散布,既展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也透露出一縷田園詩意。

畫面中,一細小卻生動的人物正緩緩邁向一座小橋,這微小的點綴,宛若點睛之筆,瞬間啟用了整個畫面的生氣,引導觀者的視線流動。而近景部份,幾筆重墨精心描繪的瓦房堅實穩重,它們不僅在構圖上起到了平衡與穩固畫面的作用,更深層次地寓含了人文與自然間的恒久對話。如此布局,齊白石不僅展現了他對自然之美的獨特見解,也體現了其深邃的藝術構思與精湛的筆墨駕馭能力。

第二幅:石巖雙影

這一幅【山水十二條屏之二——石巖雙影】, 白石老先生運用了飽滿而濕潤的濃墨,靈動地勾畫出兩座遙相呼應的峻峭山峰,它們之間,一條如絲般細窄的天空裂隙中,懸掛著皓月,如同開啟了一扇通往詩意世界的門戶,引領觀者步入超凡脫俗的意境之中。

畫幅下部,錯落有致的林木排列成行,藝術家巧妙借鑒了「米家山水」的技法,以密集而富有變化的墨點滴就樹冠,那濃郁密集的墨點幾近融為一體,模糊了層次邊界,卻又莫名地帶給人一種深邃的視覺感受。樹木的軀幹則以幹枯與潤澤並蓄的焦墨勾勒,展現出既蒼勁有力又不失細膩變化的線條,宛如自然界的錚錚鐵骨。尤為值得註意的是,樹根部位采用了濕潤度極高的墨色加以描繪,與上方樹冠的墨色形成了鮮明又和諧的對比,仿佛自然之水滋養著每一寸土地與生命,巧妙地在畫面中構建起一個迴圈共生的微觀宇宙。

第三幅:板橋孤帆

這一幅【山水十二條屏之三——板橋孤帆】 ,是十二屏條中未附任何題詠之詞的獨特作品,可能白石老人當時不想用詩句定義這幅畫,想給觀眾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間吧。白石老人透過「饅頭山」形態的溫婉山丘、小巧的屋舍、泊岸的小舟以及疏密有致的林木這四大元素,以一種悠然自得的方式精心構築了畫面的空間布局,每一分空間都顯得恰到好處,清晰而富有節奏感。

整幅畫卷的視覺重心落在了靜謐的小舟與鄰近的屋宇之上,小舟的狀態介於離去與歸來的微妙瞬間,引人遐想,既似是即將啟程探索遠方的冒險,又恍若飽經風霜後尋覓到了安寧的港灣。這樣的構圖設計,不動聲色地觸動人心,寓意深邃,讓觀者在簡潔的畫面中體味到生活旅程的無盡韻味與哲思。

第四幅:柏樹森森

這一幅【山水十二條屏之四——柏樹森森】 ,展現了一種創新的斜向構圖藝術,白石大師運用飽含水墨的大筆觸,巧妙地將傳統披麻皴技法的細膩線條轉化成厚重而有力的塊面結構,勾勒出一座仿佛破土而出、陡峭峻拔的竹筍式山峰,其勢斜刺蒼穹,展現出非凡的氣勢。隨後,他以清新淡雅的花青色彩,靈動揮灑,無需輪廓勾勒,直接點染出兩座朦朧隱約的遠山,作為近景的巧妙襯托,增添了畫面的層次與深度。

在畫作下部,白石大師以其標誌性的臥筆技法細膩地點抹出密集的柏樹葉片,濃郁的墨綠幾乎掩映了兩棟靜謐的屋舍,營造出一種幽深寧謐的氛圍。樹幹則以白描手法精簡勾勒,雖僅有六株,卻因枝幹相互交織、盤旋共生,形成一片繁茂蔥郁的整體印象,展現了大師對自然生態細膩觀察及高度概括的能力,令觀者感受到一片盎然生機與和諧共生的自然之美。

第五幅:遠岸余霞

這一幅【山水十二條屏之五——遠岸余霞】 ,在這幅藝術創作中,白石先生匠心獨運,將畫布分割為鮮明的兩個世界:其上,大約三分之二是洶湧澎湃的波濤,仿佛正翻滾著無窮的故事;其下,則是三分之一絢爛奪目的艷紅余暉,如夢似幻,兩者並置帶來震撼的視覺沖擊。整個畫面以一種近乎平面構成的設計感躍然紙上,洋溢著濃郁的裝飾藝術韻味。

更令人贊嘆的是,白石先生在筆觸與墨色的處理上展現出極高的造詣:幹筆與濕墨交相輝映,濃重與淡雅自如轉換,枯澀與潤澤相互映襯,線條的斷裂與連續巧妙融合,這些對比與變化不僅賦予了作品豐富的視覺層次,也深刻體現了自然界中動與靜、剛與柔的和諧共生,引人入勝,讓人在有限的畫面空間內感受到無限的意境與情感。

第六幅:松樹白屋

這一幅【山水十二條屏之六——松樹白屋】 ,展現了一種極為獨特且富有想象力的構圖手法,其遠處那兩抹看似隨性揮灑卻又暗含深意的墨跡,宛如懸浮在一片明亮如鏡、平靜無波的水面上的幽靈島嶼,營造出一種超脫塵世、不同凡響的視覺震撼與心靈觸動,引人深思其背後的意境與哲學。

此畫作極有可能出自白石先生之手,細膩地勾勒出了梅公祠畔的借山館風貌,那是一座被清澈溪流溫柔環抱的幾間古樸瓦房。這些建築在水的映襯下更顯寧靜致遠,它們不僅是磚瓦堆砌的居所,更是白石先生心靈深處對於理想生活環境的完美勾勒——一個集自然之靈韻與人文之雅趣於一體的避世桃源。在這裏,先生夢想著能遠離塵囂,寄情山水,於書卷中尋覓智慧,於靜謐中沈澱心靈,實作他對於居住與治學最純粹、最高尚的向往。

第七幅:杏花草堂

這一幅【山水十二條屏之七——杏花草堂】 ,這幅畫作在構圖上展現出非凡的勇氣與獨樹一幟的藝術視角,尤其在畫面下半部份大膽留白,創造出無限遐想的空間。在那青瓷般淡雅的背景映襯之下,遠方便綻放著簇簇杏花,它們嬌艷欲滴、清新脫俗,仿佛晨露微沾,增添了幾分柔美與嫵媚,引領觀者步入一個超凡脫俗的春日幻境。

畫中的景深層次分明,近景筆觸濃重濕潤,遠景則趨於淡薄飄渺,一近一遠之間,既彰顯了物體的實體質感,又巧妙地勾勒出深遠的氣勢,營造出一種如夢似幻、朦朧而迷人的氛圍。樹木形態不拘一格,肆意揮灑間透露出一股率真自然的鄉村風情,沒有絲毫人工雕琢之感,盡顯生命的野性與自由。整體而言,這幅作品透過其獨特的構圖與精湛的筆法,不僅捕捉了大自然的靈動之美,更傳達出一種掙脫束縛、回歸本真的生活哲學,令人在賞畫之余,也能感受到那份悠然自得的心境與對自然界的無限敬畏。

第八幅:煙深帆影

這一幅【山水十二條屏之八——煙深帆影】 ,畫布上的山峰以一種近乎戲劇性的姿態拔地而起,采用了標誌性的竹筍形態進行誇張表現,這一設計獨樹一幟。藝術家以花青色調輕拂山體,輔以細膩的線條勾勒出主峰的棱角與紋理,隨後運用更加淡雅的花青輕描淡寫地勾畫出層疊於後的副峰。盡管構圖簡約,卻巧妙地營造出叢林繁茂、層次分明的視覺效果,引人入勝。

至於林間,畫家巧妙地點綴墨跡,模擬出草地的密集與濕潤小徑的蜿蜒,這些細節在不經意間豐富了畫面的質感。穿插其中,用精細之筆輕輕勾畫的樹林深處瓦房一角,仿佛是虛幻背景中的一抹現實,平衡了畫面的空靈與實體,讓隱藏在幽深林木之後的世界顯得既神秘又充滿生活氣息。這樣的處理手法,無疑增添了畫面的深度與故事性,引導觀者的想象穿越那幽徑,探尋林海背後的煙火人間。

第九幅:杉樹樓台

這一幅【山水十二條屏之九——杉樹樓台】 ,白石老人以潑墨技法揮灑而成,墨色淡雅而清澈,濃重之處生機勃勃,展現出非凡的神韻。墨跡肆意揮灑間,既飽含淋漓的氣勢,又不失形骸,避免了過度擴散導致的模糊與扭曲,恰到好處地把握了水墨的分寸感。畫面構圖雖簡,卻意蘊深遠。除卻水面上隨性點綴的幾點山影,便是錯落有致、遠近不一的白帆,它們在靜謐的水面上翩翩起舞。此番布局,正是白石先生深諳「藏與露」藝術哲學的體現,以極簡之筆,勾勒出無限意境。

在這一片寧靜的水世界裏,垂直的帆桿、橫向鋪展的舟身、優雅弧線勾勒的船篷,以及斜拉的纜繩,無一不在微妙地調節著畫面的視覺流動與韻律感,如同樂章中的音符,各自演奏又和諧統一,賦予了整幅作品以生動的節奏與生命力。

第十幅:山中春雨

這一幅【山水十二條屏之十——山中春雨】 ,歷經數個世紀,無數畫師追慕「米家點」的藝術足跡,而在白石先生的筆下,這份傳承不僅被推向了新的高度,更是化繭成蝶,蛻變成了獨樹一幟的「齊家點」。他對於「米家點」的運用,已達爐火純青之境,幾近忘我,展現了超越前人的創新與掌控力。

此作呈現出一幅林木蔥郁、峰巒層疊的自然景象,其技藝之精湛,令人嘆為觀止。白石先生以淡墨輕拂,巧妙勾勒出主峰之巍峨及山腰繚繞的雲霧,此等手法在他的作品中頗為罕見,卻也恰如其分。尤為值得一提的是,他巧妙運用改良後的「米家點」,細膩描繪出春雨潤物無聲的意境,每一滴墨點仿佛都承載著早春的溫潤與生機,展現了他對自然之美的獨特感知與高超表達,使觀者恍如置身於那片被春雨輕拂的山林之中。

第十一:板塘荷香

這一幅【山水十二條屏之十一——板塘荷香】 ,這幅畫作堪稱白石先生色彩運用最為斑斕絢麗的傑作,一反常態地以繽紛色彩為主導,墨色則退居其次,扮演著襯托的角色。畫面左右兩端的地面,透過高超的沒骨技法呈現,短促而寬泛的筆觸交織,其間留白蜿蜒,巧妙模擬了潺潺小溪的流動之美。這不僅是水的軌跡,更是引導觀者視線的隱形線索。

中景部份,秋日林木挺立溪岸兩側,葉片以絢爛色彩細膩勾勒,與之相對,樹幹則用深邃墨色穩重奠基,兩者間一抹亮紅的樹木相互映襯,洋溢著歡快與生機。這抹色彩的對比,如同自然界的和諧樂章,悅動心弦。而那座隱約浮現於輕煙薄霧中的樓閣,似乎懸浮於夢境與現實的邊緣,其構建僅以寥寥數筆淡墨橫掃而成的雲霧輕輕托舉,宛如天工,展現出「以少勝多」的藝術神韻,令觀者無不贊嘆於這虛實相生、輕盈飄逸的構圖之妙。

第十二幅:紅樹白泉

這一幅【山水十二條屏之十二——紅樹白泉】 ,在這套山水系列中,白石先生的這一幅作品尤為獨特,它以一種前所未有的「可愛」氣質躍然紙上,令人耳目一新。初見此畫,雲兮竟一時未能領悟白石先生筆下所藏的玄機,直到目光緩緩沈澱,才發現那些散布的米點式筆觸,原來是匠心獨運的蓮花。整幅畫布上,點綴著花青與淡綠交織的小巧蓮花,它們以不同深淺、大小的紅色精心勾勒花瓣,既顯現出高雅之風,又不失花朵本身的嬌媚動人。

畫中的近景水榭與遠景小橋,不僅巧妙平衡了畫面的布局,更與整體的簡約韻味相得益彰。建築的剛直線條與蓮花的柔美形態,在這方寸之間演繹出一場點與線、硬朗與溫婉的完美協奏,構成了一幅既具象又抽象的視覺盛宴,仿佛是大自然與人文情懷的和諧共鳴,引人入勝。

最後,雲兮再給大家總結一下:

白石老先生的這套山水佳作,奇跡般地將歷來被視為文人雅士專屬的高遠意境,拉近至尋常生活的溫馨煙火之中,讓觀者恍若置身其境,親身感受那份超凡脫俗而又親切可感的藝術魅力。他以畫筆為舟,引領我們遨遊於他胸中那浩渺壯闊的山水世界,那山之巍峨與水之靈動,在他的筆下交織成一股震撼人心的力量。

透過白石老先生的視角賞鑒此作,我們能深刻體會筆觸與墨韻間的精妙對話——每一筆一劃,每一滴濃淡墨跡,它們或是相互唱和,或是對比爭輝,這些細膩而又復雜的美學碰撞,共同構築了一幅幅和諧而多元的美學圖景,成為提升我們藝術鑒賞力的寶貴鑰匙。

欣賞這套作品,我們不應僅僅停留於筆墨的精湛技藝,更需深入其氣韻生動的內核,感知那份流淌於畫面之外的靈動與意境。加之,白石老先生的詩詞題跋,以其獨到的文學造詣,為畫作增添了無限遐思;而他的書法,更是如行雲流水,與畫作相得益彰。對於篆刻愛好者而言,畫面上那些風格獨具、工藝精美的印章,無疑也是不可多得的審美享受,它們如同點睛之筆,為整幅作品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蘊與藝術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