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學源於【易經】之學,是指歷代學者對【周易】所作的研究、解讀和闡發。自孔子贊易以後,【周易】被儒門奉為儒門聖典,六經之首。易學前後相因,遞變發展,先秦易學就分化發展成儒家易及術家易兩支。後來易學主要分為兩大學派,即象數學派和義理學派,在象數派和義理派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京派、南派、北派等。象數之學後來分為了象學派和數學派;義理之學分成了理學派、氣學派、心學派等不同的宗派。象數派發展為科學易,易理派發展為人文易。
【四庫全書提要】則分為六宗,即占蔔宗、機祥宗、圖書宗、老莊宗、儒理宗、史事宗。
一、象數派 :這一派別側重於透過卦象和數碼的變化來解讀易經,強調對易經中符號和數碼的分析和理解。其特點是透過象數來推演事物的變化和發展,強調易經中的象征意義和數碼變化對現實世界的反映。代表人物有漢代的孟喜、京房、焦延壽,宋代的陳傳、邵雍等人。
1.漢代象數學派 。象數之學是漢代易學的主流。陰陽災變是京房易學乃至漢代易學一大特征。漢代象數學派的代表人物要屬孟喜、京房、虞翻。
孟喜:西漢經學家,大儒孟卿的兒子。早年師從田王孫,學習【易】,與施讎 、梁丘賀同學,廣泛傳播孟氏【易】,開創西漢今文【易】學孟氏學。他以陰陽學說解釋【周易】,並借卦爻象的變化推測氣候的變化,是漢易中卦氣說的倡導者。他揀選出了十二辟卦解釋陰陽二氣一年的消長。
京房:京房是西漢今文易學「京氏學」的開創者,律學家。曾學易於孟喜門人焦延壽,以通變說易,好講災異,以講占候之術而聞名。他還極具創造性地提出了八宮說(按照乾、震、坎、艮、坤、巽、離、兌的次序將六十四卦分成八組,故稱為「八宮」)和納甲說(八宮卦配以十天幹,其各爻配以十二地支,因為「甲」為十幹之首,故稱為「納甲」),借卦爻象的變化說明陰陽消長的過程。在占算體例的解釋中,進一步發揮了孟喜的卦氣說,並吸收了當時的陰陽五行學說。
虞翻:三國吳國經學家,精於【易經】,所撰【易註】九卷,已散失。他拋棄了陰陽災變說,將卦氣說引向卦變說,把漢易象數之學給推到了極端。
鄭玄:是東漢末年經學大師,易學大師。其著述以古文經說為主,兼采今文經說,融會貫通,成為漢代經學的集大成者,世稱「鄭學」。他著有【易論】、【易贊】,並為【周易】、【周易乾鑿度】(又稱【易緯乾鑿度】【乾鑿度】)、【周易乾坤鑿度】(又稱【乾坤鑿度】)、【乾象歷】等作註。鄭玄所註經書,代表了漢代學術的最高成就,被稱為「鄭學」,對後世經學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2.宋明易學中的數學派和象學派 。數學派的代表人物是北宋的邵雍。象學派代表人物是南宋的朱震。
邵雍:北宋時期的理學家、哲學家、易學家,「北宋五子」之一,也是宋代理學的奠基人之一。以研究易經和先天八卦著稱。他的易學思想融合了儒、道、佛等多種哲學流派,獨樹一幟。相傳所作【梅花易數】,取【周易】之原理,以卦象喻吉兇,輕靈俏易。其著作【皇極經世】對後世影響深遠,成為易經研究的重要參考。他並非不講卦象,而是在奇偶之數的基礎上講卦象的變化,主張「數生象」,被稱為數學。
朱震:朱震是象學派代表人物。與邵雍數學派主張「有數而後有象」不同,南宋朱震象學派主張「有象而後有數」「聖人立象以盡意」。在朱震看來,一卦之象乃一卦之體,伏羲設卦目的就是為了教人觀察卦象、推測吉兇,不過後來的聖人憂慮一般人的智力不足以觀卦象而知吉兇,不得已才系之以卦爻辭明確地說出卦象的吉兇。
宋易中的象數學派,除繼承漢易以象數解易的學風外,更為突出的是提出了各種圖式來解說【周易】原理,清代學者稱之圖書之學。圖書之學是象數之學的一種形式。
劉基:明朝開國元勛,政治家、文學家、軍事家、易學家。劉基文韜武略,精通易學數術,通「三才」(天、地、人),明「三際」(過去、現在、未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是古代易學集大成者。物件、術、數、理、占均有獨到見解。
二、義理派 :這一派別側重於對易經文本的義理進行深入分析和解釋,關註易經中的哲學思想和道德觀念,透過對易經文本的解讀,探討宇宙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等深層次的問題。代表人物是魏時的王弼,宋朝的胡援、程頤、李光、楊萬裏等。
1.晉唐義理學派: 王弼創立了義理學派,義理學派壓倒了象數學派成為易學正宗。
王弼:曹魏經學家、哲學家,魏晉玄學的代表人物及創始人之一。
其作品主要包括解讀【周易】思想的【周易註】【周易略例】四部。他認為每類事物的共性,即該類事物的義理。
韓康伯:註【周易·系辭】,續註【王弼易註】,著【辯謙】等。他從義理的高度對王弼學說加以概括。【周易】一書「托象以明義」,八卦和六十四卦及其卦爻辭即具備天下之理。人們不應止步事象,而應探求背後的義理。
孔穎達:唐初十八學士之一,唐朝經學家,孔子的第32世孫。孔穎達在【周易】上的研究成果主要為【周易正義】,這是唐代關於【周易】的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也就是在【周易】經文的基礎上,融合眾多經學家的見解,對【周易】進行註解。
2.宋明易學中的義理學派: 宋明時期,義理學派形成以程頤和朱熹為代表的理學派、以張載和王夫之為代表的氣學派、以楊簡和王畿為代表的心學派三大分支。
理學派:以「理」為易學最高範疇統率象、數、時、位的變化,據此提出「體用一源,顯微無間」的命題,明確指出理是體、象是用。
朱熹:南宋時期的哲學家和教育家,對易經進行了全面的研究和註釋。他的易學思想註重義理與象數的統一,強調對易經的深入理解與運用。朱熹的易學著作【周易本義】等對後世的易學研究產生了深遠影響。
氣學派:提出「有氣方有象」的命題,以陰陽二氣生生不已的過程解釋卦爻象的變化及卦爻辭的義理,從而建立起氣學派的易學體系。
心學派:以心解易,以良知為其易學的最高範疇,提出「易為心易」的命題進而論證心之良知乃天地萬物的本原。代表人物是王畿。
不過,【童子問易】認為,易學的易宗是:乾坤一元,陰陽相倚,終始興替;三才印心,德道同形,數理比翼。
編者註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