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佛性是什麽?佛性與人體有什麽關系,在傅大士的偈語中說得很明白

2024-01-01國風

禪宗的頓悟之法講究「明心見性」,親見佛性就開悟了。那什麽是佛性呢?怎麽又能親見佛性呢?

傅大士本名傅翕,為南朝梁代禪宗著名之尊宿,義烏雙林寺始祖,中國維摩禪祖師,與達摩、寶誌並稱「梁代三大士」。

關於佛性,傅大士作了一首短小的偈語:

「空手把鋤頭, 步行騎水牛, 人從橋上過, 橋流水不流。」

此偈語雖然只有四句,但除了「人從橋上過」能理解,其余三句中都存在矛盾,用常理完全解釋不通。

「空手」和「把鋤頭」是矛盾的,既然是空手,為什麽又把著鋤頭?

「步行」和「騎水牛」又是矛盾的,既然騎水牛,怎麽又說是步行呢?

不動的應該是橋,流動的應該是水,可又為何說「橋流水不流」?

按常理的確不好理解,其實傅大士是借此在談佛性,那個人人皆有,不可見、不可說的佛性。這首偈語就道出了佛性和人體的關系。

其實佛性這個詞,往往讓人聯想到「佛」、「佛法無邊」,以為有一個什麽超強能力的秉性可以獲得。其實這個佛性就猶如人的主人,叫做主人、神、心、佛性都是一個意思,沒有其他特別的意義所在,就是一個稱呼。

假如人體沒有佛性,就是一具空有形體的軀殼,不能自己動、不能自己想、不能自己說。就好比:木偶人或皮影戲的人形道具。

一旦人具有了佛性,就可以攀緣外界,生起「身、口、意」。就好比:木偶人或皮影有了操作者,在操作者的擺弄下呈現出各種動作和景象。

操作者是木偶的主人,就好比佛性就是人的主人。那麽,就可以把任何有情眾生劃分成兩個部份,一是軀殼,二是自己的主人(佛性)。就好比:人工智能分為控制芯片和機器人兩部份。以此再來看這幾句偈語就比較好理解了:

「空手把鋤頭」:人體的「手」就好比是人體那個主人的鋤頭,主人想做什麽,手就在主人的控制下做什麽。

「步行騎水牛」:人在走路時的模樣,就好比:主人騎著一頭水牛,佛性是主人,人體則是水牛,工具而已,軀體在主人的「駕馭」下而行走。其實說「步行騎摩托」、「跑步劃輪船」都也是可以的,一個意思。

「人從橋上過」:人就是主人,即佛性。橋才是指的人的軀體,佛性只是在這個軀體中暫時住下而已,就像人過橋一樣。過橋之後與過橋之前,佛性都在的,不生不滅,過橋只是這短暫的一生而已。

「橋流水不流」:橋還是指的人的軀體,而軀體總是在流轉的、變化的、衰老的,而佛性相對於橋而言就是永無止盡的流水,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

這四句偈都是在說佛性與人體的關系,人之所以能動、能想、能說等一切行為,都是因為有佛性這個「主人」在。這四句話表明了兩種關系:

第一、二句話,在說體與用的關系。身體為佛性所用,是這個主人的工具,主人與工具的關系。

第三、四句話,在說存在的相對性。身體的存在是相對的,主人的存在是絕對的。所以,佛性是不生不滅的。

比如:皮影藝人與皮影紙片的體用關系是毋庸置疑的,而皮影藝人相對於這些紙片是「永恒」的。在操作這些紙片之前和之後,是可以操作其他的皮影紙片的。

同樣,智能芯片相對於機器人而言,在機器人存在之前和之後,芯片都是存在著的了。

因為不管皮影藝人和智能芯片存在時間有多短,相對於他們控制的皮影紙片和機器人來說都是「永恒」的,因為紙片和機器人絕對看不到藝人和芯片的「消亡」。因為它們的存在基於藝人和芯片的存在。

所以,曾經在另一篇文章中,把佛性和人體的關系比作:戲劇角色和劇本的關系、遊戲角色與遊戲玩家的關系。

角色的一切行為、表情、台詞都是根據劇本表演的,劇本就好比這個角色的「主人」。假如,沒有這個劇本,角色的一切表演就不存在。而且這個劇本的存在時間必然超出角色的存在時間。

沒有遊戲玩家,遊戲角色就如同「行屍走肉」,沒有了靈魂......比如:在掛機的時候,遊戲角色呆呆的站在那裏,就是一具「軀殼」而已。而遊戲角色展現出來的一切行為,都是背後的遊戲玩家在「支配」,是玩家意誌的體現。

遊戲玩家和遊戲角色不是一半和另一半的關系,他們融為一體時,是主宰與被支配的關系。這就是人的「主人」與人本身的關系,體用關系。

從持續時間上來看,遊戲玩家在遊戲角色存在之前和之後都會存在,不管遊戲玩家存在的時間有多短,但怎麽都會大於遊戲角色存在的時間。

綜上,佛性與人體之間是本體與功用的關系,在存在上是永恒與相對的關系。但還有一個問題值得探討:

假如皮影紙片、機器人、戲劇角色、遊戲角色都不會知道他們「主人」的存在,就像「水滴不知道大海的存在」,這是源於維度高低的問題,那麽人能否知道自己的「主人」的存在呢?

也就是說「明心見性」能否達成?只有親見主人才能回答這個問題,這個問題對於我等未悟之人就好比二維生物不知道三維生物的存在那樣,不是能力問題而是層次高低就不一樣了。

那麽修佛就成了見自己「主人」的實踐行為了,「見性」就是親見佛性,見到自己的「主人」。至於該怎麽才能見到自己的「主人」,傅大士也指明了方向:

「夜夜抱佛眠,朝朝還共起,起坐鎮相隨,語默同居止。纖毫不相離,如身影相似,欲識佛去處,只這語聲是。」

自己的那個「佛」、「佛性」、「主人」從來就沒有離開過自己,就在一切的行為、念想、話語中。現在明白了,為什麽佛陀教導眾生修行不是學知識、探討學問、邏輯推理,而僅僅是要把自己的心回歸到當下的現實中,當下即是!

衷心的感謝您的閱讀,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