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蘇軾臨終前寫下一首詩,短短四句,道破人生三重境界

2024-10-07國風

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當我們被繁忙和壓力包圍時,或許會想起古人那些清逸的詩詞,借用字句來撫慰心靈,尤其是蘇軾, 他的作品如一縷清風 穿越時空 ,讓人追尋那種灑脫感和人生哲學

「廬山煙雨浙江潮」, 這句簡單而打動人心的詩句 托舉起了夕陽西下的廬山美景 想象著那無盡的雲霧 ,青翠的山巒,似乎能聞到被雨水浸潤後的泥土芳香,蘇軾在生命的最後階段,筆耕不輟,他用四句詩將內心的感悟化為優美的詞句,留給後人無限的遐想

圖片來源於網絡

蘇軾,這位大文豪的生活軌跡如同他筆下的山水一樣跌宕起伏, 從少年得誌的京城 ,到經歷喪親之痛的黃州, 再到風景如畫的惠州 他的人生仿佛是一次次的遠足 ,每一次踏足新地,都是一段新的吟唱

在北宋年間,蘇軾的才華立刻吸引了整個文壇,年輕的他,猶如朝陽般燦爛, 剛剛躍入仕途 就捧回了進士的榮光 他身後卻有一段不為人知的家國情懷 ,父親早逝,母親的離去讓這個年輕的靈魂承載了過多的哀傷,他不得不在紛擾的朝堂之上尋找一個平衡點

即便是風光乍泄,蘇軾在政治上的努力也遭遇了挫折,正當他以才華贏得一席之地時, 真相卻讓他寸步難行 王安石的新法令 他的反對讓他不得不選擇沈默 ,當他最終忍不住道出自己的意見時,面對的卻是政治風暴的怒火,這一切恰似他詩中所寫的「未到千般恨不消」,內心的靈動卻被現實的桎梏牢牢牽制

圖片來源於網絡

烏台詩案, 仿佛是他生活的一個轉折點 ,此時的蘇軾被貶至黃州,跌入了人生的低谷, 在那片不算富饒的土地上 他華麗的身份仿佛瞬間化為塵埃 ,留下的只有無盡的孤寂和對理想的追問,他並沒有因此消沈,反而,他將自己的情緒與黃州的青山綠水交織在一起,開始了一段新的人生旅程

黃州的生活是他蛻變的契機

,在這裏,蘇軾與自然融為一體,他手握鋤頭,耕作在土地上,熊熊勞作的身影在太陽下浮現, 這是一種前所未有的心靈愉悅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在平凡中發現了自我,那時的他, 旁白著生活的喜怒哀樂 ,將內心的積澱化為一篇篇流暢的詩篇

尤其是在黃州赤壁

淩厲的潮水與巨石仿佛將他內心的苦悶宣泄出來 ,他的靈感如洪水般湧現,那【赤壁賦】如潮水般席卷而來, 抒發出對人生起伏的博大情懷 ,無論風雲變幻,他都以堅韌的態度迎接每一次人生的浪潮

圖片來源於網絡

當蘇軾被貶至惠州時,他本以為將要面對孤寂的陰影,未曾想那片土地卻給予了他無盡的溫暖, 惠州的山水秀麗 ,民風淳樸,他在這裏鼓勵農民, 與他們分享生活的點滴 ,逐漸融入了這片土地,贏得了人們的愛戴和尊重

在惠州

,他同樣創作了眾多贊美當地自然景色的詩篇,那句「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飽含了他的豁達與樂觀,面對生活的挑戰, 他的內心似乎愈加寬廣 ,那種生活的愉悅在他的作品中顯露無遺,丟掉抑郁, 擁抱陽光 ,正是他生命的另一種宣言

儋州, 成為他人生的最後一站 ,在這個偏遠的小城,他的生活條件異常艱苦,透漏出一絲破敗的氣息,蘇軾的精神卻依然屹立不倒, 他用那已經滄桑卻依舊靈動的筆 ,與當地百姓共同耕耘,傳授知識,傳播文明, 他的身影 ,在這片土地上留下了深刻的文化痕跡

圖片來源於網絡

在儋州, 蘇軾終究沒有被生活的困境壓倒 他的詩篇和信件成為他堅韌精神的見證 ,而臨終之際,在那首【廬山煙雨】中,他將自己一生的領悟與總結凝聚成字, 以此寄托對兒子的期望與忠告 ,盡管人生多變,但他內心的平糊與豁達,才是他為世人遺留下來的最大財富

這樣的蘇軾,註定不會被時間遺忘, 他的魅力不僅在於華美的詩文、深邃的思想 ,更在於那顆始終向陽的心,蘇軾以自己的經歷,展現了在風雨中如何尋找希望,在生活的深淵中如何保持樂觀, 這不僅是一個獨特的個體傳奇 ,更是一條人生的啟迪

在儋州的日子

,蘇軾的內心始終如一汪清潭, 清澈而寧靜 ,盡管身處困境,但這位居士始終保持著對生活的熱愛,他時常在落日余暉下,與當地百姓一同勞作, 感受泥土的溫度 ,如此簡單的生活,恰似他曾在詩中描繪的那樣,宛如風景中不曾消逝的韻味

圖片來源於網絡

他不僅傳授學問

,更與鄉民分享自己的經驗,教他們釀酒、制墨、種植,並借此建立了深厚的友誼,走在鄉間的小路上,蘇軾常常能見到鮮花盛開, 村舍靜謐 ,這種田園風光帶給他無限的安慰,他用自己的詞句描繪這片土地,仿佛讓周圍的一切都化為優美的詩篇,讓鄉民們感受到文化的力量

即使身處逆境,蘇軾依然在心底仰望星空,每當月升高掛,清輝灑落在大地上,他都會靜靜地坐在院子裏,懷著一顆平靜的心, 寫下那些動人的詞句 他的筆鋒流暢 ,字裏行間透露著他對生活的哲思,許多作品在心中醞釀,待到筆紙之間再現,便成就了許多傳世佳作

他創作的作品

,甚至令儋州這座小城氤氳出一股文學氣息,讓古老的矮屋充滿了別樣的文化魅力,每一個讀到蘇軾詩句的人, 都能感受到那份寬廣和包容 ,仿佛整片天空都在他字裏行間流轉, 他的詩詞中 ,常常流露出對大自然的敬畏與熱愛,仿佛與天地有著某種深厚的聯系

圖片來源於網絡

每當夜深人靜

,我們可以想象他在燭光下寫作時的神情, 他的筆觸如行雲流水 ,每一字每一句,都像是清風掠過湖面, 帶著微風的細膩與溫暖 ,即使在回憶起那些不忍回首的過往,蘇軾依然能化苦為樂,用他的幽默與智慧化解生命中那些不如意的片段

在百姓的心中, 蘇軾不僅是個文化長者 ,還是那位與他們共同勞作的好朋友,他們在田邊插秧,蘇軾就在一旁, 與他們聊起生活 ,教他們歌謠,陪伴著他們度過每一個日出日落,他的身影與鄉間的夕陽交相輝映,仿佛與這片土地融為一體,靜靜滋養著一直以來共同的記憶

傳說每當村民們舉行慶典

都會請蘇軾為他們吟詩作樂 ,在熱鬧的場面中,蘇軾一邊品嘗美酒,一邊思索如何將黑夜與夢境交織在詩中, 他的聲音、笑聲 ,還有在詩句中流露的靈動,令所有人綻放出燦爛的笑容,宛如滿天星辰點綴在夜空中一般熠熠生輝

圖片來源於網絡

他曾以幽默的風格記錄下那些平凡而又溫暖的鄉村生活, 這也讓他與村民們拉近了距離 ,他的詩中不斷諷刺那些浮華與空虛, 正如他說的:生活不需要外在的裝飾 ,真摯的情感才是永恒的滋養,他用簡單的事物,訴說著深刻的道理

隨著時間的推移

,蘇軾在儋州的日子逐漸流淌成一條綿長的河流,成為鄉間的傳說,他不僅影響了周圍的人,也在無形中改變著他們對文化與詩詞的理解, 那些曾經渴望知識的鄉民 ,在蘇軾的引導下,發掘了更深的精神家園

其中一個年輕的村民受蘇軾的啟發

,立誌為鄉土書寫屬於他們的詩篇,蘇軾欣賞這份熱情,給予他指導,兩人常常一起在鄉間散步,分享靈感, 描繪未來 ,這種傳承不僅是文化的延續,更是對生活的熱愛與尊重在一代代人中生根發芽

圖片來源於網絡

歲月如梭,江河不息, 蘇軾雖已在儋州度過了充實的歲月 ,但自始至終無法擺脫即將離開的命運,他的離去如同雲淡風輕, 卻又對身邊的人們造成了難以磨滅的影響 ,鄉民們對他懷有一種特殊的敬意,他們把他視為心靈的導師

在臨終之際

他寫下了那首【廬山煙雨】 ,不僅是對自己人生的總結,更寄托了對兒子的期許,他用簡單的字句闡述了人生的三重境界,仿佛在告訴兒子,面對人生的得失, 重要的是內心的修養與境界 ,那些話語如同溫暖的陽光,灑落在每個人的心田

當蘇軾離開的時候,整個儋州卻仿佛籠罩在了一層朦朧的憂傷中, 他的聲音、笑容、詩詞 在鄉間的每一個角落依然回響 ,不少人聚在一起, 默默追憶這位智者 ,由於他的存在,這片土地變得更加豐富而多彩

無數年後, 後人仍能在那片靜謐的土地上找到他的氣息 ,每一次春風拂面, 樹上繁花似錦 ,大家總能想到這個曾經在這裏建立文化盛景的名字, 蘇軾的足跡不僅遍布了山川河流 ,更在這鄉間留下了許多感動的故事,未來的鄉民會繼續講述他的傳奇,將那份文化的瑰寶世代相傳

正因如此,蘇軾的名字將永遠響亮於世間,令每一個心靈在浮躁的生活中,尋找到一絲溫暖的慰藉,每當有人站在那片大地上,擡頭仰望天空,便會心懷感激,思念這位把平凡生活與詩意結合的偉大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