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淩煙閣上人,未必皆忠烈

2024-01-18國風

大家好!我是采蘑菇的女壯士,很榮幸大家能在千萬頭條文章中能看到這篇文章,讓我們一起加油!為目標努力!今天給大家帶來的是唐.於濆的【戍卒傷春】

【戍卒傷春】

唐代 於濆

連年戍邊塞,過卻芳菲節。

東風氣力盡,不減陰山雪。

蕭條柳一株,南枝葉微發。

為帶故鄉情,依依藉攀折。

晚風吹磧沙,夜淚啼鄉月。

淩煙閣上人,未必皆忠烈。

這是一首描寫封建時代戰士防守邊疆的生活及思想的詩。前四句寫邊塞春景的特色,點「傷春」。中間六句借折攀柳枝和思鄉淚涕表達思念故鄉的情懷。最後兩句則發抒感慨。意思是說:我們這些戍卒長年守邊,艱苦卓絕,為國立功,無人過問,而那些以戰爭起家的將領們,為了取得個人的功名而驅兵窮戰不已,最後竟落了個淩煙閣上畫像表功的結果,但是他們並不一定都是忠烈之人。這兩句詩,揭穿了封建社會所謂的功臣皆忠烈的虛假面目,具有一定的認識價值。

【戍卒傷春】透過描繪一個戍卒的視角,生動地展現了作者對春日的感傷之情。詩中透過細膩的筆觸,將情感融入到自然景物的描繪中,讓讀者深刻地感受到了作者的內心世界。詩歌中的情感表達方式是多樣而豐富的,透過生動的語言和意象,將情感傳遞給讀者,使讀者產生共鳴。運用了對比手法,將自然景象與人的情感相互對照,從而強化了詩歌的藝術效果。比如詩歌中將春天的生機與戍卒的孤獨進行對比,將自然的美麗與人的痛苦進行對比,這些對比手法的運用,使得詩歌更加生動、形象,同時也深化了主題思想。

【戍卒傷春】中反映了特定的歷史背景。這首詩歌透過對春日的感傷之情的表達,反映了一個特定歷史時期下社會的現實。這種現實在某種程度上影響著詩人的思想和情感,從而影響了詩歌的創作。了解歷史背景可以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詩歌的內涵和主題思想。是對生命、自然和時間的思考和感悟。詩歌中透過對春天的描繪和感傷之情的表達,引發了作者對生命和自然的思考。這種思考不僅僅是對個人的思考,更是對整個社會和人類的思考。詩歌的主題思想具有深刻的思想內涵和人文精神,讓讀者在欣賞詩歌的同時也能夠思考人生和自然的意義。

於濆,唐代晚期詩人,生活於唐懿宗、唐昭宗年間。他出身貧寒,卻自幼聰穎好學,展現出非凡的文學才華。然而,在那個重視門第和權貴的時代,於濆的出身無法為他提供任何政治上的機會。盡管如此,他並沒有放棄對文學的熱愛和追求。

他的生平充滿了坎坷與不屈。他曾在科舉考試中取得優異成績,卻因權貴作祟而未能及第。這使他深感社會的不公和人生的苦澀。然而,他並未因此而氣餒,反而更加堅定了自己的信念和追求。於濆的詩歌作品數量不多,但質素極高。他的詩歌以清新自然、真摯感人見長,常常透過描繪自然景物來表達內心的情感和思考。他的作品語言質樸、意象鮮明,風格獨特,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據傳聞,於濆寫詩解救一個鄉女的事跡。有一位農家女被當地的縣令看中,欲強行納為侍妾。於漳聽聞此事後非常憤怒,他深感社會的不公和惡勢力的猖獗。於是,他決定透過詩歌來為這位鄉女伸張正義。他用詩表達了對這個鄉女的同情和對縣令的譴責,這首詩迅速在當地傳開,引起了廣泛的關註和討論。最終,在輿論的壓力下,縣令不得不放棄了這個鄉女。這個故事不僅展現出於漳的正直和勇敢,也凸顯出他對社會不公和惡勢力的反抗精神。

於濆是一個才華橫溢、正義感強烈的詩人。他的生平充滿了坎坷與不屈,但他始終堅持自己的信念和追求。他的詩歌作品以清新自然、真摯感人見長,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時,他的故事也展現出他的正直、勇敢和對社會不公的反抗精神。他的詩歌和故事都成為後人傳頌的佳話,彰顯了他的文學成就和社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