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只需一個動作,就能看出是否學到了「二王」精髓,外行也能看明白

2024-05-18國風

王羲之、王獻之父子是書法史上影響力最大、地位也最高的兩位「宗師」,從東晉開始,凡是學翰墨者,幾乎都繞不開他們。當我們把評價某人的字「有‘二王’之風」時,想必他一定會心滿意足、大受鼓舞。

如果我們對比一下二王的作品以及每個朝代學習羲獻者的書法,會發現雖然風格不盡相同,但都有一個共同點,或者說都有一個動作。這個動作也是判斷是否學到「二王」筆法精髓的重要證據,它就是行筆到彎折的地方,是否有停頓、提按、頓挫等明顯的動作。

如果有,那就是沒學到「二王」精髓;如果沒有,就算學到了。之所以如此,我們需要了解一下當時的書法發展情況。我們現在練字,往往以楷書入門,而在魏晉時期,楷書還沒有完全從隸書中脫離出來並走向成熟,那時的學書者,往往以篆隸為起點。

王羲之、王獻之的草書、行書都是以篆書、隸書筆法為基礎的。【晉書·王羲之傳】就記載他:「尤善隸書,為古今之冠。論者稱其筆勢,以為飄若浮雲,矯若驚龍」。再回顧一下王羲之學書的歷程,他以王廙、衛夫人為師,又吸取同族王敦、王導用筆特征。

北遊名山時,王羲之看到李斯、曹喜的字,又在許下看到鐘繇、梁鵠書跡,此外蔡邕【三體石經】以及【華嶽碑】等作品也豐富了他的眼界。王羲之對隸書筆法研究非常通透,在他的行、草、楷作品中都能看到明顯的隸書筆意,而轉折時的一搨直下。

王羲之擅長各種字型,正、行、草、飛白等,但每一種都離不開隸書根底,比如他的「如斜反正,若斷還連」「金聲玉振,左規右矩」「龍跳天門,虎臥鳳閣」等。而且,直到暮年他將隸書筆意與新體協調和諧時,水平才真正登峰造極「羲之書初不勝庾翼、郗愔,及其暮年方妙。」

唐代楷書徹底發展成熟,之後的學書者開始不再以隸書為起點,而是以楷書入門,楷書轉折時的頓挫、明顯,強調筆力,如果我們欣賞黃庭堅的行、草書,會發現他非常註重轉折處的力道變化和頓挫效果。

魏晉用筆不論起收轉折,都沒有多余的動作,一氣呵成,唐代以後,書寫時的留駐、提按動作才廣泛出現在起收筆時。所以,我們在學習「二王」時,要格外註重訓練用筆靈巧性和手腕的靈活性,否則不僅神不似,連形也很難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