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第八感】(10)論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

2024-05-31國風

為什麽孟子說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是正確的?

筆者為什麽在【第八感(7)】中反駁了」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就能夠」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筆者為什麽反駁了,老天讓一個人吃苦,是因為要給這個人降大任的論點?

首先我來回答第一個問題,人為什麽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在人類前進演化過程中,古猿人有幾百萬年都是狩獵的,直到近萬年或近千年以來人類才進入農耕社會,近百年才走進現代科學。

我們的大腦在前進演化的過程中,經歷了幾百萬年的訓練,大腦的潛意識告訴我們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我們看大自然中的野生動物,他們的快樂情感是非常非常少的,有的動物則完全沒有快樂的情感,家養動物會有快樂的情感。這是為什麽啦,因為在自然環境中,快樂的情況無法保障自己的生存,快樂能讓生物生活的更好,卻無法讓生物活下來。野生動物是如何在激烈的競爭中活下來的,正是憂患意識,是警惕、恐懼、威脅、危機意識、恐嚇等等無時無刻的害怕讓野生動物活了下來。如果思想上沒有了這些憂患,在野外隨時都會被強大的動物殺死,強者如老虎在自然界也是這樣,時刻保持警惕,何況是人啦。所以憂患促使我們想盡辦法進步,前進演化以保障自己更好的生存,而安樂則讓我們停止前行的腳步。

但是筆者今天要講的是我們要追求安心,而減少內心的憂患,這才是我們修行的根本目的。無論你是生存的邊緣,還是需要更好的享受生活。我們都要接受我們自己讓心安定下來,而不是無盡的憂患困擾著我們,憂患和欲望推著我們進步,但早晚會淪陷我們自己。

我們的大腦總是不自覺的不斷的去感受威脅、去預知危險,甚至不受財富、智力、學歷和身體健康的影響,只要你放下專註(在做的事情),大腦就會想起不快樂的事,感受威脅和危險的事。在光線越少越黑暗的地方越深的地方這種恐懼和不快樂越加明顯,讓人緊張,害怕無法自拔。此外人的心往往會更加留意負面的資訊,這也是中國歷史上為什麽對各種戰爭失敗總會大書特書,詳細的不能再詳細,總結了還要再總結。卻往往對戰爭特大的勝利寥寥幾句話就帶過了,以至於後人都不知道是某位將軍是用什麽方法打勝仗的。

正是因為我們的大腦和內心更容易關註壞的資訊,對不好的新聞和資訊產生情感,對不好的事情難以忘記,結果不好的事情,就會對我們本人,產生的影響要大於它實際的傷害。所以如果我們把孟子的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當作人生準則,天天想著法的吃苦,最終是無法開悟的,反而會放大自己的痛苦。

佛祖釋迦牟尼在做悉達多太子時,看世間生老病死,放棄王子之位,去苦行,六年苦行受盡大苦。而後,悉達多認為苦行無益,受苦只能折磨自己的身體,摧殘自己的意誌,並不能悟道。所以雖然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正確。但我們不能去苦行,非有大意誌者,無論是苦行還是被動受苦,結果不是瘋了就是自我了解了。這樣的結果在人世間還是不要存在為好。筆者強調,沒有強大的意誌力,千萬不要去苦行。有強大的意誌力也可以不要去苦行,因為無論是儒家、道家還是佛家都給了我們另外的路去悟道。

儒家有恕之道(筆者的【第八感】9中有淺解)

道家有呼吸打坐之法,有【易經】【道德經】【莊子】【太乙金華宗旨】(筆者的【第八感】2、3、4都有淺解)等等容易修行的經典傳世。

而佛祖則明確說苦行無益,受苦並不能悟道。並留下了【金剛經】【心經】等容易修學的經典。

所以我們不要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的生活,這樣只會讓我們一事無成。雖然在遠古事情,負面的資訊和情感對我們的生存來說更加重要,但是這負面的資訊和情感正是摧毀和消滅我們美好人生的罪魁。

我們要訓練我們的本能,更多的去關註,去感受,去思考,去記憶美好的人物、事物。透過正確的修行、學習之法來改變,來消除對憂患等負面資訊、負面情感的過於敏感。

當不好的事情情緒充滿我們自身的時候,我們往往會自我否定,無法自愛、也無法自我肯定。我們一定存在一種方案能夠和自己和解,這就是寬恕自我。

首先,接受自己的不完美,然後對告訴自己,自己的是完美的,自己的不完美是另一種完美。接受事物不在自己的計劃內進行,未能在自己計劃內進行是一種常態,是無常的自然社會運轉規律,人力是不能改變已成結果的,只能在當下去改正,而非改變過去。

第二點,接受自己身邊的人、事、物的不完美,然後肯定這些來來往往的人、事、物不是永恒不變的,它們會來也會離去,來則應之,去則不留。然後肯定這些,沒有好壞。

第三點,不要再去和任何人事物做比較,比較就會產生困擾,就無法接受自我。

最後去修行,去按照呼吸之法、打坐之法、睡臥之法,甚至是忘掉所有的有為法去修行,去修心、修身、養性。

自我肯定對我們的人生非常重要,雖然我們能夠透過一些方法,讓我們擁有自信。但是我們的人生總是會遇到挫折和失敗,我們如何解決啦?我們無法忘記過去,也無法把握未來,我們如何寬恕自己。孔子說過:」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我們把孔子說對他人、對事物的方法,反過來對自己對本我的」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我們就能做到佛所說的」過去心不可得,現代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而活在當下了。我們也能夠理解道家所講的變化和變化的規律就是我們人生自然而然的執行規則了。我們就能接受自我,寬恕自我,肯定自我。

自我肯定、自信的目的並不是為了要成功,也不是要獲得成就,我們要給予自己正確的好的反饋,將自己的本我作為自己的標準,無論貧窮、富貴、成功、失敗、生老病死,我們自己都是正常的,我們都會愛我們自己。我們都要學會把自己從不幸的,憂患的事物中抽離,把自己變成解決自我不幸和解決自我憂患的第三者。

最終的目的是要讓我們快樂、讓自我高興。所以,生於憂患,而止於安樂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