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藝術家的必經之路:對景寫生的魅力

2024-01-11國風

在移動電子器材盛行的年代,看著照片畫畫,對著電子版的古畫臨摹,似乎已經成為學習繪畫最常見的方式。誠然,當下攝影產品像素越來越高,照片也能將人眼所不能捕捉的細節還原到極致。但是,總感覺缺了些什麽。

而已是耄耋之年的羅貽透過他那雙眼,依然能敏銳地察覺到室外寫生所包含的藝術的生命力。

五月的波希米亞-布底-80X60-1959

假日天山-布底-98X98-1998

羅貽(曾用名羅詒珍)1932年出生於江西贛州市,1951-1955年在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今中國美術學院)繪畫系畢業,1956年留學捷克布拉格美術學院弗·拉塔教授工作室(VL·RÁDA)專攻油畫風景和肖像,系當年國家公派到中歐和捷克唯一一位油畫專業留學生。在這所有著悠久歷史的美術院校中,他不僅提高了繪畫技法,還全面地了解歐洲的美術史。在學習了歐洲油畫的發展歷程後,羅貽被印象派及印象派以後的大師們的藝術深深震撼。他說,「那充滿大氣感和暖烘烘陽光的作品,令我向往」。更令他產生共鳴的,是印象派的走出畫室,走向大自然。這不就是「讀萬卷書,行萬裏路」嗎?同時,中國歷朝歷代的畫家,大多提倡描摹真山真水,更有甚者如石濤「搜盡奇峰打草稿」,以真實的景色為繪畫的源泉。

1960年回國後,羅貽在浙江美術學院(今中國美術學院)油畫系和中央民族學院藝術系(今中央民族大學美術學院)任教。他的座右銘是:「藝術需要執著、真誠和創新」。在創作和教學中,始終堅持深入生活,致力於表現現實,並把反映時代精神視為畢生的追求。

在19世紀歐洲,隨著第一次工業化的完成和科技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和色彩理論的誕生,人們為了反對畫室中泥古不化、只重傳統的風氣,向主流畫風展開了一場外光的革命,掀起了新的色彩風潮。而在盛行「照片寫生」的今天,羅貽追隨印象派大師的腳步,不斷地在他的畫作中展現真實的世界,也期盼著學生們都能走到大自然中來……

塔吉克婦女(布底51×40)1979

羅貽喜歡畫小路。曾有評論家說,他畫的小路蘊藏著詩意。而羅貽則覺得,小路有一種特殊的空間感。他筆下的風景大多色調明快,富有暖烘烘的陽光感,用筆流暢自如,同時也有中國傳統繪畫的簡括。沿著畫中的小路看去,就可以捕捉到普通人家生活的切片。除了給人真實感、詩情畫意的感受以外,觀者還能在他的畫中看到那種充滿既有空間感和大氣感的整體色調協調的暖色調。

今年8月,羅貽在中國國家畫院舉辦了70周年個展,展覽呈現了他青年時期至今的150余件作品,分別代表了他作為留學生、大學教師等不同時期的藝術心得。已經90多歲的羅貽在個展舉辦後,仍然筆耕不輟。得知今年10月份要回老家贛州美術館辦展,還特意畫了幾幅新作。

雪線下的新鎮 90X79 1990年

12月9日,「碧海雲天·羅貽從藝七十周年藝術巡展」在贛州舉辦。這場展覽不僅向家鄉人民傳遞了羅貽的藝術人生歷程,也展現了一名遊子對養育了自己的家鄉父老鄉親的報答與眷戀。

藝術家 羅貽(曾用名羅詒珍)

雅昌藝術網 :今年8月您在中國國家畫院剛舉辦了個展,那麽這此次在贛州舉辦的匯報展,對您個人而言有著怎樣的意義?

羅貽 :我是贛州客家人。1951年,我當時19歲,從贛州市高中畢業考取了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今中國美術學院)。我離開家鄉72年,如今已90多歲,回鄉辦展,向家鄉父老匯報我的藝術人生,是我多年的夙願。

版納月溶 116X126 1987-1993年

雅昌藝術網 :剛剛您說19歲開始離開家鄉去上大學,那在畢業後,您做出了怎樣的選擇呢?

羅貽 :中國有派遣外國留學生的歷史。1955年畢業前夕,我與中央美院華東分院另外四位同伴赴京,參加留蘇預備生考試。1956年改派到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布拉格美術學院。

在開往捷克斯洛伐克的列車上,傍晚三四點鐘經過烏克蘭時,車廂外金色的風景很美,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讓我想到了俄國畫家庫因茲的【烏克蘭的傍晚】。從那時起,我告訴自己以後要畫充滿陽光的畫作。這也是我的畫為什麽到處充滿陽光,給人溫暖。

我到了布拉格,半年後就進入弗·拉塔教授((VL·RÁDA)工作室。按照學校當時的規定,來這裏的留學生本科都需要從一年級學起,但布拉格美術學院和弗拉塔教授見了我送去的畢業證與作品,特批我進入了三年級專家工作室,所以實際上我是個插班生。

邊城阿裏-布底-98X98-1987

雅昌藝術網 :也就是說,您在捷克斯洛伐克進行了油畫研修,並且很快得到了一位名家的欣賞與指導。那麽,這段研修經歷對您的藝術創作都產生了哪些重要的影響?

羅貽 :「碧海雲天」的展覽中「布拉格陽光下」這部份作品,是我留學時的寫生作品。有課堂作業,也有下農村的寫生作品。

布拉格美術學院,成立於1879年,是歐洲老牌的藝術學院之一。他們在教學中的要求與國內有著明顯的不同,我去的是風景和肖像畫室,教授和學院的教學寬松,不強求千人一面,但有一條,不能畫抽象的。

那裏的風景畫教學有一套基本訓練,一年要下兩次農村寫生,我去了六次,要去研究自然。山有脈,水有源,樹葉有互生、對生和輪生的,大地高高低低,天空不是平的,雲是一層層浮動的,還有大氣如何表現,都需要研究。經過這樣的訓練之後,我敢畫天空。

很多人說我致力於探索油畫的民族化。

這要講到根。我57年第一次進到布拉格美術學院的時,教授就問我「你們國家傳統繪畫那麽好,為什麽要到我們這來學?」我回答「我們國家國畫的傳統是很深厚,但是我們的油畫從歐洲傳過來才200多年,所以我們國家派我來學習你們的油畫。」過了幾天,我想教授是不是還有另外一層意思,是讓我在學油畫的同時,也要結合自己的民族傳統。從此之後,我除了按照他們的要求畫作業以外,我買了白紙用毛筆畫國畫,這次在贛州美術館展出了幾張。後來,我不斷進行油畫民族化的嘗試,如【夢中山水】、【雪域馬幫】。

我感覺在國外美術學院的教學,不是單打一,而是一專多能。如我的主課是油畫,但副課第一年學油畫底子制作,第二年學濕壁畫制作,第三年是版畫,有銅版乾刻和腐蝕及石版畫。

我回國後繼續研究油畫民族化,從80年代末開始,我用國畫的材質,按照歐洲的色彩理念創作了一批作品,我稱之為「墨彩畫」。同時也畫國畫。

一切文藝創作,來源於生活,高於生活。自然界各種各樣的形式豐富多彩,很復雜,怎麽去提煉,學會歸納,然後進行創作。

油畫與國畫相比,更註重整體色調的和諧,作品中各種各樣的形體要統一在一個光源的照射下。這裏要註意是色調,不是顏色。色調是顏色互相之間形成的關系,而顏色就是單一的紅、黃、藍、白、黑等。如何將不同固有色的形體,在統一光源的照射下,使之諧調,這就需要認真觀察研究。同時要熟悉色彩理論和各種顏色的效能。

潔凈的世界 65X65 1995年

不朽的藏鄉-布底-98X98-1989

雅昌藝術網 :除了創作,這段留學經歷是否也影響了您後來在大學任教時的教學思路?

羅貽 :我在教學中註重寫生,讓學生深入生活,註意觀察,要寫生,不能用手機和相機,必須要動手去畫,要自己去感受。對景寫生是畫家研究和表現大自然風貌的基本功,這不僅有技巧手段問題,而且是造就優秀的風景畫家必經之路,是培養造型技能和搜集創作素材的必要手段。不會對景寫生,又缺乏對大自然的觀察研究和切身感受,不可能對大自然紛繁復雜的景和物進行簡化和歸納使之成為動人的繪畫形象,也培養不了駕馭整體諧調色彩的能力。更重要的是,畫家在對景寫生的全過程,自己的親身感受和大自然優美景色對自己情感的沖擊,使畫家情感與景物融匯有機地聯系起來,共鳴起來,這樣畫出的作品才不會是冷冰冰的,純技巧鍛煉的毫無生氣的習作。

在早期中央美院華東分院四年的學習中,開始兩年繪畫基礎課還是杭州藝專的作法,後兩年在前蘇聯美術教學的影響下非常嚴格,布拉格美術學院相比就會寬松很多,但需要思考如何表現自己對事物的感覺,這裏包含了個人的愛好和生活閱歷。我回來後對學生的要求是,在形要準的基礎上,對於如何表現,可以自由發揮。

在布拉格美術學院留學時,雖然我沒有進行一年級的基礎訓練,但他們那裏的基礎訓練都是用木炭條畫真人一般大的畫。我們50年代出來的畢業生,創作是千人一面。當時布拉格美術學院每一個學年結束後,在畫室裏進行作業展示,都是寫實,但側重面都不一樣。

傣鄉春來早-布底-60X80-2018

稻香千裏-布底-100X80-1961

雅昌藝術網 :再回到創作上,這麽多年來您一直堅守的創作理念是什麽?

羅貽 :我現在畫墨彩畫。我雖然是油畫科班出身,但我學過勾勒和水彩,熟悉水分的掌握。從80年代末期,90年代以後,有空我也畫油畫,但主要畫墨彩畫。

我畫國畫,不完全是照抄我們傳統的國畫,既有油畫的理念,又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油畫多用塊面和體積,我在這裏用的是線條。

人物速寫

雅昌藝術網 :您的作品是怎樣把西方的油畫方式與中國傳統文化結合的?

羅貽 :速寫不僅要表現人的形狀,還要表現人的精神狀態。不能看到什麽就畫什麽,要有思想。

如【塔吉克之鷹】人物的頭,我就畫了好幾遍。塔吉克民族崇尚鷹,他們的民族舞蹈就叫鷹舞。他們的樂器不多,有一種是用鷹的腿骨做的笛子叫鷹笛。這幅畫背後還有一個故事,我們當時從塔什庫爾出發,走了一天,一路顛簸,下馬後路都走不了了。這幅畫中歌頌的是一位鄉郵員馬上馱著雜誌、報紙還有他的衣服,馬是斜的,山下是人家,為了給山上山下的村民傳遞他們關心的郵件。

【昨夜秋風】有空靈感,空間中有空氣在流動。這幅作品中油畫的基本技法都有所套用,融合在一起,才形成了空靈的感覺。

塔吉克之鷹-布底-110X121-1984-1987

昨夜秋風(布底油畫)65x65 1995

雅昌藝術網 :除了線條以外,平時我們在畫畫的時候也會苦惱於怎樣讓顏色更契合畫面。在色彩方面您有哪些心得?

羅貽 :如何能找到一個協調的色彩,只有深入生活去觀察它以後才能得到,想是想不出來的。每畫一個東西,要在那個位置上待得住,不能跳出來,作為一個整體色調來看。

金色池塘-布底-65X50-1994(國家民委收藏)

雅昌藝術網 :怎樣才能保持這種整體的穩定性呢?

羅貽 :歐洲的油畫很自如,也會在偵錯板上調色,如果畫面中的顏色不對,就會在畫布上調顏色。我記得有一次我畫一張半身像,顏色總覺得不對,導師過來在畫布上調了一下顏色就對了。從那個時候我就學會了在畫布上調顏色。但這有一個先決條件,要非常熟悉顏色的效能。

荊楚大地-布底-80X70-2017(根據1972年水粉寫生而作)

雅昌藝術網 :顏色、線條都是繪畫的基本功,非常重要。那麽,除此之外,您如何理解藝術創新呢?

羅貽 :藝術是要創新,但創新要有一個主要的指導思想。這裏的指導思想我認為:第一是國情,第二是生活,第三是中國人的欣賞習慣。雖然我們現在國外的東西看的也很多,但還要考慮自己的國情,這是很重要的一個問題。我們可以將油畫的色彩理念或技法拿來進行創新。如我創作的【雪域馬幫】。

夢回張家界-布底-49X49-2019

雅昌藝術網 :在您對創新的看法中能看出來,您很重視繪畫表現生活、表現真實的當下。就「表現當下」這一點來看,您認為在創作中最重要的是什麽?

羅貽 :這要談到社會責任感,要表現正能量,不能畫醜的東西,無論是美術,還是整個藝術都應該是這樣。

現在雖然社會進步了,科技和經濟都發展了,各種創作手法多種多樣了,想讓大家「表現當下」卻並不容易,萬變不離其宗,也就是我為誰畫畫沒有落到實處,同時急功近利,就是他們沒有認真執著去寫生。比如說,早晨八九和下午四五點鐘,這兩段時間的顏色最好。現在2000多萬像素的手機完全可以照得出來,但沒有自己親身的感受不行。相機是機械的,沒有生活經歷,沒有喜怒哀樂。

帕米爾山民-布底-油畫丙烯混合-115X135-1992-1993

晌午-布底-65X65-1995

雅昌藝術網 :也就是說,人用眼睛捕捉到的風景可以給畫面賦予人的感受,使創作鮮活,給予藝術生命力。就這一點您可以展開詳細談談嗎?

羅貽: 藝術的生命力就在於它的幾個功能,第一是教育功能,傳遞正能量。第二是潛移默化的功能,要了解生活,要讓人能看得懂,要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能讓大家受到啟發,體會到美。所以我舉辦展覽時常說,你們如果在我的每一幅畫面前能停留三五分鐘,我就感到很高興。

我們畫畫不能太直白,需要透過觀眾自己的生活經歷去體會感情與之共鳴,風景畫要讓觀眾體會大自然的美和田園詩般牧歌式的情趣。

我不完全是一個油畫家。1954年,上海的新文藝出版社,出版了我創作的連環畫【兩個小朋友】。1982年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了我的第二部連環畫【紅河淚】。我還做服裝設計,老伴的舞蹈服都是我設計的,同時我還用丙烯顏料創作過兩幅巨型壁畫【萌發·成長·棟梁】【神山聖湖】,還創作藝術掛毯【阿詩瑪】。

塔特拉山區的初雪-布底-81X60-1960

雅昌藝術網 :您的家人也很支持您的創作。

羅貽: 是的,我要感激三位中國偉大的女性,我的祖母、我的母親,還有我的妻子。祖母和母親在艱苦的年代,在「上無瓦片,下無立錐之地」含辛茹苦撫養我長大。我與妻子是在國外相識,一同留學。同我一樣,也是中國當年公派到捷克布拉格音樂學院戲劇系專攻民間舞編導及舞蹈教育專業唯一的留學生。

1960年一起學成回國,在任專職編導的幾十年,勤奮創編並上演了數十個舞蹈,三十余次獲獎,被同行譽為「獲獎專業戶」和「多面手」,除了創編排練舞蹈外,她原創編了一整套用繪畫速寫的手法描繪每個動作,使人一看就懂,一學就會,這一舞譜是她的獨創,開創了教舞、學舞的新天地。她是北韓族,長期以來為了工作需要勤奮地學習漢語,漢文語法,至今已出版專著一部,另兩部正在審編中……「一生為藝術,藝術為人民」,這是她的座右銘。她對藝術的勤奮、執著,也激勵我前行,對自己從事的專業不能懈怠。

(請橫向檢視)

偉大的國家,偉大的人民-布底-420X210-1972(中國航空博物館收藏)

(請橫向檢視)

萌發·成長·棟梁 1600X300cm 布底 丙烯壁畫 199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