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老子【道德經】的智慧第15章:如何在紅塵中修得圓滿?

2023-12-10國風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

猶兮若畏四鄰,

儼兮其若客,

渙兮若冰之將釋,

敦兮其若樸,

曠兮其若谷,

混兮其若濁。

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敝而新成。

大家好,我是行三,非常高興跟大家繼續分享共振【道德經】的智慧第11章。

在這一章裏,老子爺爺用七個比喻,跟我們探討得道之人的品質和特征。我們接下來一起看看。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

老子爺爺說:古時候得道的人,常常大隱於市,但他們內在卻妙不可言,達到了圓融無礙,對萬事萬物通達的境界,一般人都認不出他們,因為大象無形,道隱無名,所以我只能透過一些特征去勉勉強強描述一下他們。

豫兮若冬涉川

「豫」在古代指大象。說的是得道的人像大象在冬天走過結冰的河面一樣,非常的謹小慎微,謹言慎行。

猶兮若畏四鄰

「猶」在古代指一種猴子「猶猢」。他們像猴子一般對四周保持的機警,對周圍的發生一切了然於心,保持一種全知全覺的狀態。

儼兮其若客

他們對身邊的人始終保持著一顆恭敬之心,就好像對待客人一般。

渙兮若冰之將釋

所有來到他們身邊的事情,好像都能被他們輕松化解。所有來到他們身邊的人,也如沐春風一般,被他們愛的能量所加持和溫暖,就好像冰融化了一般。

敦兮其若樸

他們返璞歸真,保持了最本真的樣子,看起來誠樸厚道,卻又大智若愚。

曠兮其若谷

他們虛懷若谷,能夠接納所有一切人、事、物的發生。

混兮其若濁

得道之人具有上善若水般的品質,猶如道一般,隨遇而安,能融入到任何復雜的環境中。

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

那為什麽他們能與紛繁復雜的環境混而為一,融為一體呢? 因為得道之人始終保持著一顆清凈的心,不隨波逐流,安住於當下,耐心的等待最佳時機的到來。當天和、地和、人和,當因緣具足的時候,則順勢而為,果斷地把握時機,生發出美好的結果來。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敝而新成。

最後老子爺爺總結說,得道之人從來不會自滿,守中如一,能順萬物自然而成,所以能不斷地帶領眾人揚升,顯化出一個又一個的美好。

這一章節的延伸點其實非常多,我們接下來重點深入探討下,得道之人的七個品質和特質。

01

我們思考下, 為什麽老子爺爺會把「豫兮若冬涉川」,謹言慎行,謹小慎微放在第一位呢

我們在前面的章節中有聊到過 有無相生,有生於無,有是果,也是相,無是因,也和本,那麽我們如何從因上下功夫呢?

首先就是「 覺知」,通俗的話來講,就是我們要知道當我們的健康、關系、財富的所呈現的結果,與我們預期不一樣時,它是什麽導致的?換句話說,我們從哪裏漏掉的,得把這個漏補上,這也叫「止漏」。 這就好比我們打算用洗手盆接水,但是洗手盆下面的塞子沒有塞上,所以那上面水龍頭開得再大,水都是會漏走的。 假如不把塞子塞上,不止漏的話,我們做再多,學再多都是事倍功半,甚至是無用功。 我們又知道有無相生,有生於無, 所有的因,追本溯源都是源自於我們的起心動念,背後的無形能量和意識。

所以「覺知」之後便是「覺照」,大白話來講就是時刻 保持一個謹慎、警覺的狀態,把原來導致我們「漏」的因給照住,給塞住,轉換成能支持我們意圖顯化的新的「因」

那如何能「覺照」呢?其實我們古聖先賢們,已經給我們提供了非常詳細而有效的路徑和方法,我們只需要拿來用就行了。我們就拿道家的齋法來說,它細分了「身」」口」」意」三種不同情形,以及應對方式。

第一種是當我們的身出現陰陽失衡,三關躁動,萌生出「殺、盜、淫」念的時候,這時候可以透過身體的「禮拜」,讓其重新回到平衡。 我們可以去拜老子爺爺、天尊爺爺,也可以去拜佛祖爺爺和諸位菩薩,也可以是其他的古聖先賢,也可以是去拜我們的祖先,或者是我們的父母長輩。這時你會發現,隨著你的禮拜, 隨著你彎下腰,低下頭,跪下來那一刻,身體就會快速地回到陰陽平衡的狀態, 自然身的妄念也隨之消失了。

第二種是 當我們口吐惡言或者有這個沖動時,那說明我們口的陰陽已經失衡了,這時候缺什麽補什麽,我們用口去「誦經」 。我們可以去誦讀【道德經】、【清靜經】,或各種佛經、【聖經】、【可蘭經】等等,再或者去誦讀國學經典,也可以是名人名言語錄、祈禱文等等,這時候你會發現, 在誦讀這些高能量經典的過程中,口自然就回歸到陰陽平衡的狀態,開始口吐蓮花了

第三種是當我們「 意」,心起貪、嗔、癡、慢、疑時,說明我們的意開始陰陽失衡了,這時我們用心去「思神」 ,就是對著如老子爺爺、天尊爺爺、佛祖爺爺、菩薩們等各路神仙們,也可以是你最崇拜的人,可以看著他們的像,或心中想著他們,去思考,假如面對同樣的發生,這些神仙們他們是如何做到如如不動的。 當我們感知到這些榜樣的力量,也接受到了來自他們的加持和護佑。 這時我們的「意」很快就回歸到守中狀態,妄念也隨之而去。

所以 從覺知-覺照-覺悟,就是高級版本「自律」的過程,而這都需要我們「豫兮若冬涉川」,始終保持一顆謹慎的心 ,因為菩薩畏因,眾人畏果。

02

那我們接下來探討下, 為什麽得道之人「猶兮若畏四鄰」? 對周圍一切的發生保持全知全覺的狀態。

我們前面章節聊過醫聖扁鵲的故事,當別人稱贊扁鵲醫術很厲害,他說我治得都是大病,我二哥比我厲害,他在小疾的時候就能治好,那我大哥最厲害,治得是未病,在沒病的時候就已經把人身體調理好了。

所以 保持全知全覺「猶兮若畏四鄰」的狀態,其最大的價值就在於,讓我們能夠在機會出現苗頭時及時能把握住,當危險出現苗頭時能及時地規避,早早地為長遠的意圖做好準備,在0到1上下功夫

所以老子爺爺告訴我們 「無為」,恰恰是有為的最高境界,順應萬物自然,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早服謂之重積德,透過無為可以保留一切可用的手段,用無數種方式去應對變化,以不變應萬變,做到一切輕松有余,看上去沒做什麽,但最後都把事情做成了,無為而成

03

我們接下來再看看「 儼兮其若客」背後代表的是什麽呢?它其實代表的是敬畏心。

道存於萬物之中,萬物皆是道,我們周圍所有人都是宇宙大哥的一個代表。就像 佛祖爺爺所說的「心懷眾生時,眾生皆是佛」,當我們從二元對立中走出,回歸到一時,我們面對所有人,不管高矮胖瘦,有錢沒錢,有地位沒地位的,都能做到不卑不亢,不驕不躁,對所有的人都是一視同仁 ,這就是敬畏之心。

被譽為日本經營之神的稻盛和夫用他一生來踐行【道德經】中的智慧,他一直把「敬天愛人」作為最信奉的經營哲學,「敬天」代表的正是對自然萬物,對人的敬畏心,這也是在道的規律的敬畏和尊重,而「愛人」則是利他之心。

所以 當我們心存敬畏之心時,在人與人相處的過程中就會做到不卑不亢,心中有一把尺子,能把握好分寸,做到知止不殆。

04

「渙兮若冰之將釋」

我們去思考下, 什麽才能將冰化解呢?那就是「愛」,我們經常說「唯有愛能夠喚醒愛」。

那怎麽知道我們是否在用愛去對自己,對別人和去對我們所做的事情呢?其實 非常簡單的判斷方式,就是我們做完這個事,說完這些話,想完這些東西之後,對我們是加持的,還是消耗的?是讓我們感到溫暖的,還是讓我們感到冰冷?是讓我們感受到人生更有希望,還是讓我們失去希望了?是讓我們的能量更高了,還是讓我們能量更低了?

所以對照我們日常生活、工作、學習,你會很清楚的發現,在那個當下,我們是否在用愛對自己,對家人,對身邊的朋友,以及對待我們所做的事情。

道因愛而造萬物,所以 當我開始學會用愛去註入我們所說的每句話,所做的每件事,所接觸的每個人時,你會發現身邊愛的能量就會開始流動,萬物之愛也會源源不斷的回流給你,我們也開始慢慢連線到萬物之愛的源頭——道,當我們將對自己的愛化為對天下之愛時,天下之愛也將回流於你,托起你的夢想和使命

05

「敦兮其若樸」 怎麽理解呢?

給大家講一個「傻子」的故事。這個故事是這樣的,宇宙大哥想找人幫忙替天行道,找啊找啊找,最後終於看到一個 「傻子」,這個人不為名利,不為己,只為天下人,宇宙大哥說「哎媽呀,這不正是我要找的人嗎?」於是乎就把手中的各方資源,萬物之德,眾人之德都給這個「傻子」用,讓他幫自己替天行道

那我們去 看下古今聖賢們,其實都是被宇宙大哥相中的那個大智若愚的「傻子」 ,而我們是否願意成為,被宇宙大哥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那個「傻子」呢?



06

「曠兮其若谷」

其實我們在過往的章節中,已經從多個角度聊過「谷」,那我們今天去思考一個問題, 為什麽造物主隨手就能顯化一個東西呢?而我們的顯化能力往往比較有限,比較弱呢?

其中一個根本原因是我們的素材不夠豐富。 你看宇宙大哥可以接納一切,接納萬物之德,所以他的素材庫是最全的,他想要顯化什麽,隨手拿出來組合一下就好了。

但是我們往往不是這樣的,這個人我又看不慣,那個東西我又不喜歡等等。但你會發現, 但凡我們容不下的人,我們接納不了的東西,都不能為我們真正所用,而我們在做事情的時候,素材裏就經常出現這部份素材又不夠,那個素材又沒有,那個條件又不具備,所以我們的顯化往往比較困難

那我們將原來不接納的人、事、物轉換為 接納,其實並不意味著我們將隨波逐流,或委曲求全,或用同樣方式去處理問題

這種 全然的接納是發自於內在對萬事萬物的敬畏心,允許造物主的不同呈現,允許各個葉子各有不同,允許每個人節奏的不同,允許有春天盛開的桃花,也有冬天盛開的梅花 。這個被我們所接納的人、事、物的那個面相,將會放入我們的造物素材庫,那我們哪一天需要造物時,則能隨時拿出來用,做到輕松有余。

這也是「 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 的一個過程。

07

那得道之人的第七個特征就是「 混兮其若濁 」。

我們在第八章講到「上善若水」,形容水的品質,猶如道一般,能夠容萬物,萬物相合,

所以平時經常會說一個人 「隨遇而安」,其實這四個字恰恰代表得是一種至高的品質 。那為什麽得道之人能大隱於市?因為他到哪裏他都能夠安下來,哪裏都能融合其中,什麽人都能處得來,什麽事都能hold得住,走在人群中就跟普通人一般。因為道法自然,得道之人就如同道一般,自然而然融入到萬物中去,渾然天成,天人合一,絲毫沒有違和感。

以上就是老子爺爺跟我們聊到的,得道高人的七大品質和特征。

最後祝願我們大家,借古聖先賢的光,以出世心入世,在紅塵中修得圓滿。

非常感恩大家智慧的共振與聆聽,記得點贊、收藏、關註,我們下回再見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