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書卷氣

2023-12-13國風

書卷氣

中國當代書畫家作品邀請展第三回

參展藝術家

劉國玉 陳永正

郭莽園 懷 一

王紹強 呂 三

方 向 潘小明

林海鐘 夏 回

張 東 許習文

王忠勇 倪 寬

明 瓚 孫曉楓

陳映欣 賈博鴻

陳輝榮

特別致敬

賴少其 陸儼少

策劃

夏娟 丘雪媚 陳德道 張演欽 趙旭虹

主辦單位

羊城晚報藝術研究院

韶關市文聯

翁城鎮人民政府

支持單位

尚榕美術館

展覽時間

2023年12月7日至12月23日

展覽地點

廣州市天河區黃埔大道中315號

羊城創意產業園3-12羊城晚報藝術研究院

代序

王子猷居山陰夜大雪眠覺開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仿偟詠左思招隱詩忽憶戴安道時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經宿方至造門不前而返人問其故王曰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王衛軍雲酒正自引人箸勝地王子猷出都尚在渚下舊聞桓子野善吹笛而不相識遇桓於岸上過王在船中客有識之者雲是桓子野王便令人與相聞雲聞君善吹笛試為我一奏桓時已貴顯素聞王名即便回下車踞胡床為作三調弄畢便上車去客主不交一言桓南郡被召作太子洗馬船泊荻渚王大服散後已小醉往看桓桓為設酒不能冷飲頻語左右令溫酒來桓乃流涕嗚咽王便欲去桓以手巾掩淚因謂王曰犯我家諱何預卿事王嘆曰靈寶故自達王孝伯問王大阮籍何如司馬相如王大曰阮籍胸中壘塊故須酒澆之王佛大嘆言三日不飲酒,覺形神不復相親王孝伯言名士不必須巫師但使常得無事痛飲酒熟讀離騷便可稱名士

藝術家

林海鐘

林海鐘 【古佛行腳圖】 79cm×46cm 紙本水墨

(參加羊城晚報藝術研究院「書卷氣」系列展覽作品)

林海鐘 【山水清音圖】 76cm×40cm 紙本水墨

(參加羊城晚報藝術研究院「書卷氣」系列展覽作品)

在古意中追尋林海鐘的山水畫藝術

薛永年

林海鐘英才早發,很早就出名了,如今也只有四十五歲。初次見他,適逢中國美術學院首屆博士論文答辯,我應邀去擔任答辯委員會的主席。在答辯之余,自然也看了名為【懷文抱質】的博士畢業作品展覽。那個展覽給人的印象很深,林海鐘的畫尤覺特立獨行,氣宇軒昂,骨健神清。他雖然和大家一樣都在「正本清源」,回歸傳統,但不是學近人,而是借徑浙派,發揚更古老的宋人傳統。

他的論文也是研究傳統的,題目是【以畫體道——論五代北宋四家的古意】。在他看來,古意就是古人胸中之真善美,是真善美註入畫家筆端山水所體現的人文精神。他獲得博士學位那年,是新世紀第四年,新文人畫已經過去,黃賓虹熱開始興起,然而林海鐘沒有受時風的影響,不只在筆墨上著力,而是追本溯源,研究黃賓虹稱道的宋人,關註「畫」與「道」的關系。可見他是一位很有自己識見的畫家。

值得註意的是,他對古意的探求,並不局限於形而上的「道」,也探討精微奧妙的畫法風格。我在一些報導中發現,他還是一位書畫鑒定家,繪畫創作與鑒賞研究並重,以致成了中國美術學院書畫鑒定中心的副主任。據說,他在考察巴黎的時候,十分關註博物館與古董店裏的中國古代繪畫,善於從原作中考究畫法源流。一個明顯例證,就是根據敦煌藏經洞佛畫的質地,發現了唐卡藝術與中原唐人畫法的一脈相承。

林海鐘早期的山水畫,我只見過部份圖片,感覺有點接近新文人畫,圖式來自古人,卻放大了局部,還探索著斑漬狀的肌理,不乏求新求變的銳氣。但新世紀以來,他已經由師近人轉入師古人與師造化的互動,實踐著回到筆墨境界的傳統。他對傳統的選擇,也已不同於新文人畫,主要面向明清的個性派傳統,而是選擇宋元傳統,是自然、簡約、古雅、大氣的傳統。追求落落大方、文質彬彬,超脫而不雕疏,空靈而不失正大氣象。

新世紀以來,他的山水畫約有四種面貌:第一種是江南實境,上承董北苑的「一片江南」。主體往往是北宋式的古木叢林,有時隱約著清幽的禪寺,有時伴著繁復的樓閣,畫古木茂林多虬曲高大,似歷盡千秋,頗有古意,而其下的遊人甚小,盡著現代衣冠,彼此相映成趣。在這些作品中,格局的落落大方與描繪的細節真實,分明取法宋人,而布局設色已融入了現代視覺經驗。

林海鐘 【吳山大觀】 147cm×308cm 2015年

第二種是樹石寒林。或天地空闊,造景微茫,或老僧參禪,思逸神超。那些觸目的寒林,挺生於秋冬之際,意象蒼郁夭矯,筆墨頓挫飛揚,秀中帶雄,圓中見方。大多取境簡明,圖式單純,但寧靜中不乏生機,空明中超塵脫俗。溯其淵源,或者脫胎於李成、郭熙,師其寒林平遠,又不無倪瓚秋景山水的淡寂。或者來自蘇軾、趙子昂的古木竹石,自覺以書入畫,筆墨遒勁流暢,一氣呵成,卻在虛靈松動中融入了馬、夏的水墨蒼勁。

第三種是太行雄姿,基礎是太行寫生,但有很大的創作成份,布局飽滿,丘壑雄奇,氣象博大渾成。筆墨皴法又綜合了兩宋範寬、李成、郭熙、李唐與明代浙派個家,尤擅編織密集躍動的粗短線、筆勢雄強的刮鐵皴。而且與大片潑墨結合,既蒼古爽勁,又淋漓酣暢。這一類作品,比古人重視平面效果,不講「三遠」,卻誇大疏與密,對比線與面,是對古意和古法的現代闡釋。

第四種是寫生尋夢。寫生的去處有雁蕩,巡夢的所在是西湖,這兩類作品都作於近年,畫風更加隨意自如,筆墨更加松靈恬靜。前者似得江山之助,丘壑隨心,圖式簡化,很容易使人想起宋骨元韻的新安派。後者則寫水邊林下,平湖風柳,突出靜中有動的感受,或者表現「波動影浮斑斕光耀」的感知,或者註入「風動如岸行」和「影入碧潭隨東流」的禪悟。倍見繁華落盡的清新,深感超然物外的飄逸。

林海鐘 【井岡山圖】 138cm×417cm 2019年

可以看出,林海鐘成熟期的藝術,已經不刻意求新求奇,相反他總是透過平淡的景觀,以生動提煉的筆墨,在與古人對話中,表達心靈與自然的契合,不期然而然地營造出深遠幽微的境界,透露出澄懷觀道的旨趣,開拓出當代人渴望的心理空間,他尤其擅長以所謂「北宗」的水墨蒼勁寫「南宗」的神思超逸,用有力而飛揚的筆墨。借洗練而生動的圖式,構築或超逸或雄奇而但都充滿生機的意境,把對生命與自然的體悟帶入山水畫的現代語境之中。

他的山水畫也已不那麽過分張揚個性。對「創作」和「個性」的提倡,長期以來是畫壇的主流話語,不過,世紀之初有些畫家已經開始反思,指出「新」不等於「好」,孤立追求個性容易忽略藝術的民族性與社會性,並且為此呼籲自覺接續傳統文脈,在作品中體現民族文化的價值觀念。然而同樣接續傳統的畫家,又有兩種不同取向,一種以古法師造化而創造自家面貌,另一種則在回歸傳統筆墨境界中表達新的機運,林海鐘屬於後一種。

林海鐘善於潛心學習古人,像鑒定家一樣辨析玩味一筆一墨;又能夠從容感悟自然,像寺廟中的修行者一樣在靜謐中開悟。他不刻意拉開與古人的距離,甚至似乎筆筆有出處,卻自然而然地畫出了自家的品位。比較當代更多探索用墨的畫家,他似乎更重視發揮用筆,下筆必斷然有力,行筆則流暢明快,既不遲疑,也不造作,達到了心手的相湊相忘。近年來,他的筆法出現一種新的跡象,像用硬筆速寫一樣的硬朗流暢,又不失清靈之氣。

而創新的淺薄,重視了盲目創新者忽略民族文脈、歷史積澱與民族審美特色,也就貼近了現代遺失已久的「古意」。這個古意,既是真善美,也是林海鐘講的「千古不變的心」「跨越時空的審美價值」,更是饒宗頤教授所謂的:「萬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有了這樣的透徹見解,他的藝術必然在不斷回歸傳統中更上層樓,不斷在參酌西法中發展自身,不斷在師造化中走向與造化同工,必然也會在不斷地貫通古今中強化各人風格。

二〇一三年十一月動筆 十二月二十二寫就

林海鐘 【國清雪霽圖】 220cm×500cm 2009年

林海鐘 【鑒真東渡圖】 2.9m×5.3m 2018年

小序

李小山

在人們的印象中,海鐘很早就出道了。按字面理解,出道的意思無非是成名成家——換句話說,海鐘年少成名,早早擠入名家隊伍中了。我得趕緊聲明,「名家」不是評價一個畫家的標準,因為很多「名家」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徒有虛名而已。

記得十幾年前,我策劃並主持一個中國畫展覽,和海鐘結識,立即對他的作品刮目相看,之後斷斷續續有些聯系,始終覺得他是非同一般的:目標明確,並且步伐堅定。我不喜歡隨大流的人,也不喜歡投機取巧的人,前者沒有個性,跟隨潮流亦步亦趨;後者沒有原則,隨時可以變換觀點和立場,以換取實利。海鐘對潮流避之不及,心無旁騖地追逐他的理想,幾近於固執的程度。固執有其可愛一面,又有其不好的一面。我與海鐘多次談論過這個問題:一個畫家的堅持和變通在何種意義上有助於自我拓展?結論大概是模糊的,甚至是不存在的,因為它涉及到每個畫家不同的才分、素養和目標。所以,我總認為,任何言辭都得落實到個人頭上。譬如,對有的人而言,若是固執己見了,明擺著就是一條末路。對有的人則相反,固執幫助他一心一意走自己的路,直至最終登頂。

林海鐘 【瀟灑桐廬】 43cm×71cm 2021年

海鐘主攻山水畫,也畫一些人物、動物小品。就題材而言,他涉及的範圍比較廣。大家都知道「從心所欲不逾矩」這句名言,指的是一個人在積累了豐富閱歷之後的人生狀態。海鐘越畫越松弛,有點「從心所欲」意味了,隨手書寫,皆成文章;肆意塗抹,佳作頻出。但是,海鐘在「心」與「矩」的關系裏,其實更多地重視了「矩」。這是中國畫的兩難境地:沒有「矩」的規範和約束,何來中國畫源遠流長的美學趣味?埋頭在「矩」裏淘金,不問「矩」外的世界,還有多少可挖的東西?從內部看,所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許多問題實際上被遮蔽了。從外部看,又無法觸及「矩」的核心,容易導致認識的隔膜和偏離。這樣,如何在兩難境地裏突圍,是難上加難的。

如果海鐘以目前的姿態一路向前,境況會怎樣?如果他轉身去做中國畫「破局」的工作,境況又當如何?我素來認為,守成也好,破局也好,都是創作實踐的事,是畫家透過不斷的實踐來實作的。就像許多自稱要保守中國畫精粹的人實質是一夥草包,既不懂什麽叫做精粹,又不知如何去保去守;而叫嚷著要破局的人往往亂搞一氣,大多是自欺欺人。我和海鐘每每論及此事,總會心一笑,意味便在這一笑之中。話得說回來,我們畢竟不是談禪論道,畫是具體的,具體的東西是可以透過分析和解剖來認識的。我能夠說,海鐘的悟性和才能支撐得住他內心的小宇宙,因此,對他的期待才顯得真實。

此前,海鐘發了一批近作的圖片給我,是為畫展所準備,從中可以看到海鐘的一以貫之的堅守。有的論者從海鐘對古意、禪意之類東西的迷戀,得出一些高大上的結論。我倒是認為,畫家就是畫家,沒有那麽玄妙。畫家有境界之別,有意趣之別,有氣象之別,等等,這一切還得落實到創作上和作品上。我面對海鐘的畫作時,有時候不免產生一種恍惚——假如他早生一百年或兩百年,是否更如魚得水?或者,恰恰是他生在當下,才凸顯出他的獨特品位?為什麽產生這樣的恍惚,我想了大半天,也沒結果。

2015.11.16

林海鐘 【桐君山】 43cm×71cm 2021年

林海鐘 【梅花城】 43cm×71cm 2021年

臥霞居談藝錄

林海鐘

1.中國畫的傳統非常豐富,比如說六法中有也有對形的認識,形和象,不了解中國畫的看畫方式,可能只看到的是形,看不到象,更不知道有筆墨,所以你就跳不開形了,但是從六法的次第來講,筆墨是在形象之前的。所以說,我們強調筆墨,用筆墨是來畫形象,如果說你知道筆墨的規律,它自成規定,對形的認知就更豐富。我認為如果能進入中國繪畫之門,將是進入非常廣闊的境地,從我自己的體會來講,中國的傳統不是禁錮你的,而是讓你達到自由的境界、徹底地解放思想,莊子的【逍遙遊】一直是中國歷代藝術家追求的理想,可以說明這一點。而且我自己也越走越有信心,我覺得中國的書畫絕對是世界上最優秀的藝術,是中國人為人類做出的貢獻,未來西方人要學習中國人的。

2.山水畫是前人智慧的結晶,很難讀懂。它的要求極高,視角獨特,與眾不同,風景畫不能稱為山水畫。山水畫要求觀者有身臨其中的感受,「可行、可望、 可遊、可居」。照片和風景畫只能「可望」,不能做到「可行」,更不能「可遊、 可居」。人受到眼睛的局限,看不清遠處,視角很窄,因透視而形成景物變形。山水畫則打破了視覺的錯誤和局限, 有地圖的功能和方位感,不僅給人以視野開闊、暢神舒懷的感受,又有置身於山水林木間的奇妙體驗。

林海鐘 【嚴子陵釣台】 43cm×71cm 2021年

3.畫者,意也,可傳神仙境。意是畫之根本,知意是可以提升的,這便是要修養了,故而為意之境界之提升乃成一生目的,文人畫於此地發明。若畫家持此認識則己然在三界外了,所以,一輩子的功夫只為修境界。賓虹老深得其要,所以他說要活到老學到老,是為文人畫之根本見地。又因境界為無窮,故修行為一輩子不能間斷而應對,此為中國古代畫家之共識。然畫之境,品格繁多,總有一以將之統攝,此一之根本莫高於生命之悟,而於生命體悟最徹底者則莫過於儒釋道三家。此悟在道家為自然,故得養生逍遙遊之境界。在佛家則為了悟真性,一超直入,大寫意畫正吾錢塘人見性之創舉。在儒家其意在古意、中正,渾然,趙松雪深得此意。故吾先輩三家修轉來成三家弟子。古賢雲:「古質而今妍」,古質即是三家之質,今妍則為感悟,化成文彩、筆墨,而其中次第,大都不知。若道心不堅固,文心則無源,其文必無力,不能感人。文心是感悟天地而來,故道心則是根本。

4.一筆畫,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一法生而成萬法。禪家示參:萬法歸一,一歸何處?一,何者?心也,心者,空明圓滿,無盡藏也。畫意出之,畫法變幻,形象無盡,然終有法應之,應者即筆也,張彥遠雲,本於立意而歸乎用筆。筆應萬象,故萬象歸一,一即筆也。筆下神變終是一畫,相生相應,筆筆生發,乾坤盡在斯矣。而其一畫歸乎於心,心境萬象終是一戲。心亡則見空明澄凈、圓滿無相,而萬境生於其間,故為戲。在言則為戲言,在畫則為戲畫。筆墨遊戲,神通變化可通神明,實與禪家無異。

林海鐘 【富春山居】 字22cm×34cm 畫22cm×103cm 2021年

5.畫為表,人為本,心為根,氣韻從於心,修正人品,即是修心,心境乃為畫境,境界提升即能使人品昇華。此心有妙用,若追慕古聖者,即可得其智慧也,此應為共識。畫家論六法,氣韻第一,人品即畫中氣韻之母,此種認識當視為書畫究竟之思考。董其昌謂氣韻非師,此乃天生。釋者論,人天生有所知障,欲破其障必須修正,修正即是學習。故董其昌傳書畫破俗法,「讀萬卷書,行萬裏路」,讀書與行腳皆釋者之工夫,書畫與之同理。

6.山水,大物也,故目有所不及。宗炳所謂崑侖山之大,瞳子之小,故其形莫睹。目之所見皆為局部,或高或低,或左或右,皆不正之視。而其真形者,則需綜觀而遍遊、思維之致才可達也。得山水真境需觀自然山川,師造化也。以受觀達識境,石濤上人言受與識即此。亦可返之,以識觀思維妙想返照眼目,再以眼目證實境而得山水之妙境也。會此二法,亦可得山水畫諸境。

林海鐘 【疑似夢中境】 46cm×24cm 2021年

7.丘壑之趣,在於山巒變化之無窮無盡,在人則在於心胸寬廣,也是無盡的幽深。心中有丘壑即可得山水之趣,面對一幅山水名作,或面對真山,都有所不同。而經歷的感悟常常是極豐富的。

8.妙在心裏,在思維,在筆墨間,在寫法,在畫中,在自然造化裏,妙在一個「真」字,在一個「悟」字,在一個「緣」字。

9.提倡筆墨為宗是因為筆墨是中國繪畫最基本的認知,中國繪畫不同於所有繪畫之處正在於筆墨。有共同法,有不同的法,筆墨就是中國繪畫和其他繪畫的「不共法」。

林海鐘 【山水以形魅道】 70cm×46cm 2021年

林海鐘 【霧中太行峽谷】 37.5cm×43cm 2016年

回想四十一年的經歷,學畫、看畫、畫畫,有太多的可能性,其中的機緣,或是天地自然的產物,或是造化的力量趨使,不可重復和復制。心與物對應,在判斷中和選擇中呈現生命的軌跡,畫畫依然如此。我學山水畫,純屬偶然,卻也是必然。

80年春夏之交,杭州業余美校招生,我去報名學國畫,但科目中沒有國畫,只有山水與花鳥兩科,當時就蒙了,此刻正好有一個青年在報名,他填了山水,當問我報什麽專業時,我靈機一動,說與他一樣。每當想起此事,總覺得不可思議,就是這麽簡單,那個人模糊的身影,決定了我的一生。偶然與必然。我很喜歡這樣的感覺,如夢幻。六年後,這個山水的因緣帶我考上浙江美院的山水專業,就是現在的中國美術學院,當時我做了一個奇特的夢,印象深刻,連續三天同一個夢,如連續劇一樣。夢中:我朝一個方向走去,好象是一個古代的村落,有民居和石板路,路邊是大溪流,不知道會遇到什麽,好像很期待,我來到一古橋邊,看到李可染先生,可染先生一臉慈祥,帶我過了這座古橋,指著前方的山林,無邊無際,雲霧繚繞。

那段時間,我好像很喜歡做夢,各種奇特的夢境:我在雪地裏行走,雪很厚,突然有人喊我:「林海鐘,你看看你踩過的腳印!」我回頭看了看深深的腳印說:「只有印,沒有腳。」顛倒夢想,讀本科的那段時間,我癡迷各種夢境,癡迷於睡覺,夢中的奇幻:遇見八大山人帶我看趙松雪的畫,到虛谷住的洞府喝茶,在溪水裏看董源的長卷山水……四年後畢業時,我又夢到自己從山林裏出來,又見到了這座古橋,水流潺潺,卻沒有看到可染先生。顛倒夢想,或許夢是真的,而現實才是夢中周旋,不過,對我而言,夢中奇幻與現實交替,才是真實,我覺得一直生活在夢幻和現實之間。選擇後作參悟,參悟後再作選擇,畫畫就是這樣,一張素紙,是一塊空白,猶如虛空宇宙,立體而無盡,點畫行於其中,歷歷在目,點畫形成樹石之形,不斷疊加,以致山川渾厚的氣韻與意境,應會感通,其中有太多的可能性和變化,一步步走來,就是選擇,不斷的選擇,樹石之形,村落、野橋,寺觀松林,溪流巖穴,有一天讀到華嚴經的一段文字:「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藴悉皆生,無法而不造。」於是恍然而得,畫畫就是參禪,人生就是禪法。一幅畫,人的一生就是參,參參參,不斷的參。

很多朋友說我的畫很有禪意,問我為什麽?我也說不清,我想大概遊歷天下名山大川,重要的風水要地都被寺觀占據,山水畫中,畫寺觀林木幽深之境,必然極有禪意,這是我們祖先留在人間的美好景象,題材的選擇可以提升審美,我選擇它,用它來洗濯心靈,這就能養生了,同時我畫畫,就是為了提升自己的審美,修身養生,以山水之境界陶冶身心,畫畫自然不同,做展覽是一種分享,把美好分享給大家。

辛醜中秋林海鐘於臥霞居

林海鐘 【湖上春雨圖】 148cm×304cm 2014年

林海鐘 【太虛震澤圖】 180cm×776cm 2019年

太虛震澤圖·局部之一

太虛震澤圖·局部之二

太虛震澤圖·局部之三

太虛震澤圖·局部之四

林海鐘 【紫禁城紀遊冊】(之一) 18cm×29cm 2021年

林海鐘 【北海步高】 26.3cm×34.3cm 2021年

林海鐘 【古尊宿像冊】(之一) 32cm×22cm 2021年

林海鐘 【嵩山少林寺圖】 200cm×420cm 2020年

林海鐘 【碧雲瑞雪圖】(局部) 200cm×400cm 2021年

靈隱寺濟公殿壁畫圖說

濟公殿壁畫共18幅,以濟公生平故事為題材。每幅高3.16米,寬近3米,連在一起總長足有50米,剛好環繞濟公殿內墻壁一周,展現了濟公的一生。壁畫是由林海鐘教授領銜,2008年開始設計創作,歷時三年才圓滿完成。

靈隱寺壁畫—靈隱出家

靈隱寺壁畫—遇火無險

靈隱寺壁畫—雲林勝境圖

靈隱寺壁畫—六和塔寂後顯神通

藝術家簡介

林海鐘,號林泉閣主人,臥霞山人。1968年生於杭州西湖之畔的九裏松,祖籍福建永春。1986年考入浙江美術學院國畫系山水專業本科,90年畢業並保送本院山水專業碩士,其間獲首屆「潘天壽獎學金」。93年留校任教。1997年至1999年任山水教研室主任。2000年就讀首屆中國畫實踐與理論博士,04年獲博士學位。2012年至2016年建立並擔任綜合專業教研室主任。現為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山水專業教授、博士生導師,書畫鑒賞中心副主任。

藝術家簡介(排名不分先後)

劉國玉: 翁山詩書畫院院長,廣東中華詩詞學會顧問,韶關大學客座教授,上海交大海派文化研究所特聘教授,暨南大學客座教授

陳永正: 中山大學中文系古文獻研究所研究員、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書法家協會原副主席,廣東省書法家協會原主席

郭莽園: 西泠印社社員,廣東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

懷一: 北京畫院專業畫家,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

王紹強: 廣東美術館館長,教授、文物博物館二級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廣東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藝術創作中心副主任

呂三: 專業藝術家

方向: 中國國家畫院山水畫所所長,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藝術研究院創作研究員、研究生導師,中央文史研究館書畫院研究員,中國畫學會創會理事

潘小明: 國家一級美術師,廣州畫院專職畫家,廣東省中國畫學會秘書長,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林海鐘: 中國美術學院國畫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美術學院書畫鑒定中心副主任,陸儼少藝術研究會副會長

夏回: 蘇州國畫院專職畫家,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張東: 廣州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廣東省中國畫學會理事,廣東省美術家協會中國畫藝術委員會委員

許習文: 中國拍賣協會藝術委員會副主任,多所高校客座教授、特約研究員,廣東關山月藝術基金會副理事長,廣東崇正拍賣有限公司董事總裁

王忠勇: 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中國書法家協會行書委員會委員,廣東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廣州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

倪寬: 中國書法家協會新藝術群體委員會委員,廣東省書法家協會主席團成員,廣州美術學院外聘教授,廣州大學校外碩士生導師,泰國皇家東方理工大學博士生導師

明瓚: 專業藝術家

孫曉楓: 廣東美術館學術委員會委員,威獅國際藝術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

陳映欣: 廣東畫院一級美術師,【廣東畫院】副主編,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廣東省美協中國畫藝委會委員

賈博鴻: 九三學社廣東書畫院副院長,廣東省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理事,廣東省美術家協會會員,廣東省中國畫學會理事,廣州畫院特聘畫家

陳輝榮: 廣州畫院專業畫家,廣東省美術家協會會員,廣東省中國畫學會理事,廣州市美術家協會中國畫山水藝委會委員

編輯/王綺彤

審校/趙旭虹

核發/張演欽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 | 王綺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