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龍年春節「燒火龍」將繼續火爆 成都黃龍溪燒火龍傳承人蘇磊:已經預訂滿了,缺人手!

2023-12-13國風

封面新聞記者 楊金祝 紀陳傑

12月9日,成都黃龍溪古鎮。夜幕降臨後,這裏反而更熱鬧了,四面八方匯聚的人群,等待一場演出開始。

7點剛過,隨著動感的音樂響起,黃龍溪燒火龍傳承人蘇磊用特制竹筒舀起一匙鐵水向上拋。飛向空中的剎那,被早已等候的一塊木板擊中。瞬間,萬千金色填滿夜空。在絢爛的火花中,舞龍人頭戴草帽,赤膊上陣,持龍穿梭,盡興表演遊龍出海、滾翻騰雲等技藝。

起源於東漢時期的「燒火龍」是黃龍溪古鎮的傳統民俗,2008年被列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現在幾乎每個周六晚,我們都會在黃龍溪古鎮演出。」蘇磊欣喜地告訴封面新聞記者,雖然距離龍年春節還有一兩個月,春節的演出已經全部預訂滿了。「初一到元宵,每天演三場。春節我們不缺演出,缺人手!」

燒火龍表演 攝影:袁浩

探訪秘訣

「鐵花打得越高,隊員越不容易燙傷」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南宋著名文學家辛棄疾在【青玉案·元夕】裏,將古人打鐵花時的場景描述得美輪美奐。

「台上三分鐘,台下十年功。我們手藝人對此深有體會。」蘇磊說,整個表演持續的時間相對較短,平均每場打鐵花不到10分鐘。但上場的人員,都經過了至少半年的表演。

演出中,鐵花投擲後,擊打化作滿天繁星。一朵接一朵,一次次將夜空點亮,營造出「火樹銀花不夜天」的盛景。在見證絢爛的同時,也有不少人好奇,「表演者打鐵花會不會燙到自己?」

這裏面有很多講究。首先,要用焦煤將生鐵熬制成1500余攝氏度的可流動鐵水,而鐵水越打得開,現場就越精彩。在表演時,擊打的每一下都至關重要。「要根據風速,控制打鐵花的角度。同時,擊打得越重,鐵花就會綻放得越高,這樣落下來時火星的溫度就會更低,越不容易燙傷隊友。」蘇磊說。

而「燒火龍」表演的另一重頭戲就是舞龍。在黃龍溪火龍龍獅俱樂部內,記者見到了各種長度、款式的火龍。這些火龍都是蘇磊和團隊全手工制作。蘇磊指著一條火龍說,「這些布料都是不易燃材質,上面的小黑點,就是鐵花落在上面留下的銘印。」

盡管做了很多準備,打鐵花時被燙傷的情況依然無法避免。「隨著表演經驗的逐漸積累,只有找到這項技藝的精髓,才能減少被燙傷的可能性。」蘇磊說。

燒火龍表演。攝影師:潘小飛

預訂火爆

「春節不缺演出,缺人手」

在黃龍溪古鎮,「燒火龍」的習俗也經歷了上千年的變遷。當火花照亮長夜的那一刻,代表祥瑞的龍身跳躍在煙火之中,寄托的是人們對於新年無盡的美好期望。

蘇磊已經是家裏的第四代傳承人。「我的爸爸、爺爺、曾祖父都是做火藥出身,我從小耳濡目染,慢慢就將這項非遺傳承下來。」蘇磊說,他以前表演的是火龍燈舞,後來隨著城市禁止燃放煙花爆竹的政策推行,火龍隊用打鐵花技藝取代了傳統煙花燃放的表演。

「我還專門去重慶銅梁學習打鐵花,之後火龍隊多次參加全國大型賽事,還走出國門,前往南韓和澳洲表演。」蘇磊回憶,在澳洲演出的時候,雖然只停留了三四天,場場爆滿。

民俗傳承方面,早在2008年,蘇磊就與成都雙流區黃龍溪學校展開「非遺進校園」的合作。下至三年級、上至九年級的學生都會參加一門名為「舞龍」的體育課,學習這項中華傳統文化。「我也在思考,如何讓這項民俗不斷創新,比如嘗試多弄幾種鐵花的顏色。」

如今,蘇磊的火龍隊一共有17個人,年齡最大的有58歲,最小的只有20多歲。「我們還有一部份臨時隊員,平時他們有各自的工作,火龍隊忙不過來的時候,他們會回來支援我們。」蘇磊說,從目前預訂的情況看,龍年春節「燒火龍」將持續火爆。

黃龍溪燒火龍傳承人蘇磊

「從初一到元宵,每天三場都排滿了。還有人想找我們去演出,現在急需人手。」蘇磊稱,春節期間,他們不僅要在黃龍溪表演,還要去溫江、彭山、瀘州等地。「希望透過一次次表演,讓更多的人了解這項傳統民俗,加入進來,不斷傳承下去。」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註: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