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新年破例「男女共浴」?這些奇葩年俗你見過嗎?

2024-02-19國風


上一次高速堵車是大家紛紛趕回家過年,這幾天高速堵車是春節假期結束,大家要回到自己的工作崗位和平常的生活狀態。

同樣的路程,不同的心境和目的地……

回看今年的春節,有人說年味兒少了,也有人說好久都沒有這麽熱鬧了,不同地方的年俗給大家帶來的感受也是千差萬別。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同的地區有著不同的文化風俗和人文生活,自然也會有一些獨特的奇葩年俗。

春節居然要過兩次?

在福建莆田,人們要圍爐守歲兩次,孩子們能放兩次鞭炮,貼春聯兒會在紅紙上方留有六到十厘米的白邊,稱之為 白額春聯

從臘月16到二月初二,過年時間長達46天之久,和我們的春節七天樂相比,著實令很多人羨慕不已。


但在這背後卻有著一段慘痛的歷史。在嘉慶年間,倭寇入侵福建莆田,進行了長時間的盤踞。一直到戚繼光率軍來到莆田,對倭寇進行多次圍剿,莆田才得以恢復平靜。

但當躲在山上的人們回到家中時,卻只能看到遍地都是自己的親人。

由於戰事發生在春節前後,莆田人一直沒有機會過年,所以民間相約將正月初二定為探望親友傷亡的日子。

直到今天,莆田人在初二也不走親戚,但人們決定在初四補過大年,也稱為「做大歲」。

新年破例「男女共浴」?

傈僳族每到大年初二,居住在三鄉五嶺的傈僳族人們就要帶著全家老小,帶著夥食和炊具,一同聚集在怒江大峽谷的溫泉旁,在這裏舉辦一場盛大的聚會——春浴。

他們往往會在這裏住上個三五天,每天洗浴七八次,用這種方法洗去疾病、災難和壞運氣。


因為赤身裸體,男女老少毫不避諱的自然洗浴方式,被當地人稱之為「沐浴天堂」。

據說這已經有100多年歷史了,他們把這種「春浴」看作是一種文明、衛生、聖潔的行為,男女之間彼此尊重,老少之間互相攙扶,這簡直就是美若神話的和諧畫面。

鞭炮要掛在脖子上?

在陜西的部份農村地區,過年要給孩子做個"棗牌牌"。


"棗牌牌"就是用紅線串上紅棗、谷草稭稭,上面掛個銅錢,下面墜個鞭炮,掛在孩子的背後,這是一種避邪祝福的吉祥物。

有的人家還會用紅線穿上做針線活用的"頂針",掛在孩子的脖子上,也是求個吉利,叫"增歲頂針"。每年增加一個,一直到十二歲為止。

年三十晚飯千萬別說話

在山西的一些地區,大年三十吃年夜飯是不能說話的,這可真是年輕人的福利!

哪怕長輩來問你有物件了嗎?考試考多少分兒?一個月能掙多少錢?你都有充足的理由不回答這些問題。

因為有個講究是財神爺三十晚上進門,如果財神爺進門的時候家裏太吵,財神爺就嚇跑了。

這個年俗背後還有個樸實的原因,過去生活苦,家裏平時沒有多少錢來買好吃的,好不容易逮著頓大餐,說什麽話呀,抓緊吃吧~

烤火有這麽多講究?

蒙古族崇拜火、火神和竈神。

一般每年的臘月二十三,就是蒙古族祭火神的日子。

到了除夕夜,也要祭竈祭火,制作祭品、竈飯,在氈毯上進行祭祀。

他們認為火、火神和竈神是驅妖避邪的聖潔物與神靈,所以進入蒙古包後,忌在火爐上烤腳,更不許在火爐旁烤濕鞋子,不得跨越火爐和腳蹬火爐,不得在火竈上磕煙袋、摔東西、扔臟物,不得用刀子挑火或從鍋中紮取肉食。

有些人過年喜歡在老家火盆邊嗑瓜子的人來說,到了蒙古包裏可要萬分註意咯!別順手就把瓜子殼扔進去啦~

回族人不過春節?

在一些聚居地區的回族,根本就不過春節,他們的春節是年終歲尾與親友團聚,不放鞭炮拜年。

回族人過春節的時間不同於漢族人,他們按照教的歷法來決定春節的日期。回族人的春節在漢族人的春節之後幾天或者更晚些。

回族人在過春節時會進行一系列的宗教儀式和祈禱活動,以表達對神的敬意和祈求來年的平安和幸福。

在鬥牛中過年?

苗族的年節是秋收之後。過年這天,他們舉行「鬥牛比賽」。

「鬥牛」俗稱放牛打架。

一般來說,苗族「鬥牛」分別於每年正月初五、十五、二十五三天舉行,在新年慶祝一年的收獲,寄寓希冀。

在鬥牛場上,人山人海,他們歡呼雀躍,氣氛十分熱烈。比賽完後,人們一邊喝酒,一邊踩著鼓點,和著蘆笙的節拍跳著歡快的舞蹈。

春節「遛神仙」

中國人在過年期間崇拜祭祀的神仙眾多,而具體到地方,各地還有各自的「獨家崇拜」。

在浙江、四川的一些地方,正月初一早晨有舉家出門散步的習俗,稱為「走喜神方」。

家長提前從新歷書上得知迎喜神的方位,就舉家朝此方向走去,以此求得喜神庇佑,獲取好運。

魯迅也曾在【仿徨】中記錄了這個名俗活動「出去也須先走喜神方,迎吉利」。

秧歌版全民舞會

在山西汾陽,「地秧歌」是不可或缺的春節節目之一。

這個起源於唐朝時期的秧歌形式,分為以舞蹈為主的「武場地秧歌」和以演唱為主的「文場地秧歌」。

先出場的「 武場地秧歌 」演員造型獨特,舞蹈動作由武術動作和勢法演變而來,變化多端,套路豐富,主要有開場大陣、二龍出水、蛇褪皮、蒜辮子、單勾心、十字花、三十六連勾、兩條龍雙引等。

接著是文場地秧歌的歌手演唱「 汾陽磕板秧歌 」,歌唱曲子不用絲竹管弦伴奏,沒有曲牌,也沒有起板和過門,曲調的高低、節奏的快慢全由演唱者自行掌握,很多時候都是即興演唱。

舊時的「地秧歌」只是圍成圓圈敲打鑼鼓,稱為「搗秧歌」,到現在已經發展成具有鮮明的民間和鄉土特色的文化符號,是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牛牛cosplay

「舞春牛」是壯族地區流行的一項春節傳統文藝活動,源於古老的牛圖騰崇拜,以祈求農業豐收,人畜興旺。

舞春牛時,兩人鉆到特制的牛身中去,前者撐牛頭,後彎腰拱背舞動牛身,做役牛犁田狀,伴隨著敲鑼打鼓,還會演唱【恭賀歌】【使牛歌】【慶豐歌】等。

其實很多地方習俗,本質上都是人們對美好的一種向往和期待,願大家都能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作者:十二阿哥

責編:若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