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人性、市場經濟和亞當斯密

2024-04-02文化

昨天和朋友聊天,朋友感慨:人性真實太復雜多變了,和人打交道,真是一件極其燒CPU的事情。我對他說:事實上,如果你把人性切開了,分層次的去理解,你會發現「人性也沒那麽復雜」。

第一:人性的底色是動物。

無論我們宣傳自己多麽文明,衣冠楚楚、道貌岸然,都改不了我們內在的動物基因。而作為一個動物,吃飯和繁衍的沖動,是刻在DNA裏,無論我們讀了多少書、接受多少道德規訓,這種沖動都難以徹底壓制。

而為了更好地吃飯和繁衍,我們就要對外爭奪資源(古代是食物和女人,現在是財富和女人),這種個體對外爭奪資源的過程,就表現為自私和內卷。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越是教育規訓少的人,這種動物的沖動性表現的越強烈。看到食物和資源,他們會像鬣狗一樣猛撲過去,不會有絲毫的猶豫;但有良好教育規訓的人,就會猶猶豫豫,覺得像鬣狗一樣猛撲過去,會不會不太體面、不太符合道德,思考了很長時間,放不開面子,最終錯過了機會。

想一想這兩年的直播帶貨,為啥高學歷、海外留學的主播,大多數業績平平;而初高中畢業的,往往更玩得轉,李佳琦、辛巴,都是教育中的學渣,卻成了直播帶貨中的學霸?原因就是這些人的條條框框更少,更適合直播帶貨這個需要釋放動物性的平台。

第二,人性的膚色是道德。

當然了,人性的底色是動物,但人終究不是純粹的動物。人類之所以超越所有動物,成為地球的主宰,更因為人類懂得協作;無論如何兇猛的豺狼虎豹,在人類用規模空前的群體合作面前,都是渣渣。

而為了更好的協作,對抗人性中的自私沖動,人類中的智者,發明了道德和律法去遏制它;律法用以徹底否定人性中最暗黑、最自私的部份;道德則用以把人性的小暗黑、小自私,引向光明,並給予「好人」的榮譽獎勵。

所以,看到了吧,道德的目的,是為了人們更好的協作,以對抗外部的威脅(前期是豺狼虎豹、後來是別的國家和民族),從而讓每一個內部成員都受益。

道德本身不具備神聖性,它只是一個工具。而歷史上,不同國家的智者,發明了不同的道德,歐洲是基督教和所謂普世價值,中東是伊斯蘭教,我們是儒家。

甚至,市場經濟本身也是一種道德,它提供了一種人們進行高度協作和分割利益的價值觀。最早提出市場經濟學說的英國人亞當.斯密,在寫出【國富論】的同時,也寫出了另一部經典名著【道德情操論】。

用亞當斯密的話說:寫國富論,提出市場經濟的目的,就是為英國和歐洲提供一種新的、適合資本主義生產力的道德觀。

所以,道德本身不具備神聖性,也會隨著經濟基礎和社會生產力的變化而變化。在封建農耕時代大受歡迎的道德觀,在工業時代、資訊時代,就會成為一種阻礙。浪花是流動的,道德是演繹的。

明白了這個,我們就知道農村大學生,為啥畢業後普遍混不好了。這是因為,他們拿著父母教育的封建農耕道德和價值觀,在工業城市討生活,系統就不配套,以至於處處不適應、時刻在碰壁;在被工業社會打得遍體鱗傷後,才會慢慢學會工業社會新的道德和價值觀;但這時候他們大部份30、40,一切都晚了。

更慘的是:農村大學生被教育規訓的太好,動物的爭搶性被壓制的太狠;讓他們深處資源稀少的底層,卻大講溫良恭儉讓,以至於連沒上過大學的農村同齡人都搶不過。

悲乎?惜乎?

第三: 人性的失色是永遠無法做到「感同身受」。 自從人類出現階層以來,人類和人類之間的差距,已經超過了人和猴子之間的差別。讓熱帶叢林中的大象,去理解沙漠戈壁壁虎的幹涸生活,它實在難以想象。這也是為啥「冷漠麻木和何不食肉糜」的事情,屢屢發生的原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