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以文塑旅【趙州橋記】,看看文言文是怎麽寫的,轉譯加賞析

2024-06-24文化

黃仕隱:趙州橋記

趙郡之安濟橋,昔建而存於今者年久為最。非不遇洪而損也,以代代繕之而永固也。然則橋之為建,以利涉也。而橋之為毀以洪也。然則,今之橋,以水泥鋼筋,其固較石多矣,而毀者時有聞。或承重不能久持,於車水馬龍漸趨於壞,果有如趙州之橋存於千四百載後,或無人可量也。

幸古之涉橋也,或人行之,或車行之,或馬行之,皆不及今之百十噸卡日夜壓也。固古之懼橋圮者,惟洪而已,洪之大小不可量,故以出蛟稱之。使橋不毀,惟鎮惡蛟,固常有龍焉,劍焉,佛焉,懸其上,而有司鄉人以橋之久存而為可施風教之所,亦隨之建坊、立賢、舉良士子於其上。是能常保之。是橋之飾也,千姿百態,計橋欄之龍、望柱之龍五十有六。稼禾鬥子之類,祈谷物豐瞻也,蓮花元寶,又喻求福免災焉。古之人以橋位通衢,故得以此方便,利眾生焉。若張果之驢痕,魯班之手跡,又傳說以寄神佑焉。
今也者無,以不知畏而不思佑,惟便行耳。雖若古之橋記碑刻亦不能承,以文不如古,書不如古,刻匠之工不如古也。夫物,人之所造也,凡物之殊,本乎人之殊焉。而物恒久者,以人恒存。故視是橋而有知古今之異。其異也或為累,俾今之橋不若是橋千百年存,孰其思乎?

文章轉譯:

趙郡的安濟橋,是從古代一直保存到現在、年代最久遠的橋梁。它並不是沒有遇到過洪水而不受損,而是因為歷代人們不斷修繕它,所以它才能永久堅固。然而,橋梁的建造主要是為了方便人們過河。而橋梁的毀壞,則往往是因為洪水。然而,現在的橋梁,用水泥和鋼筋建造,其堅固程度比石頭橋大得多,但毀壞的訊息卻時常聽聞。有時是因為承重不能持久,在繁忙的交通中逐漸損壞。如果真的有一座橋能像趙州橋那樣保存一千四百年後,恐怕沒有人能夠估量。

幸運的是,古代過橋的,無論是人、車還是馬,都不像現在的上百噸的卡車日夜不停地壓在上面。所以古代人們擔心橋梁毀壞,只有洪水而已。洪水的大小不可預測,因此稱之為「蛟龍出水」。要想讓橋不毀,就得鎮住惡蛟,所以橋上常常有龍、劍、佛像等裝飾。地方官員和鄉親們也因為橋的長久存在,把它當作可以進行風教的地方,於是也在上面建坊、立賢、舉薦優秀的士子。這樣就能讓橋長久保存。這座橋的裝飾也是千姿百態,光是橋欄和望柱上的龍就有五十六個。還有像莊稼、鬥子之類的圖案,寓意祈求五谷豐登;蓮花和元寶,又寓意著求福免災。古人把橋建在交通要道上,就是為了方便大家,造福眾生。像張果老騎驢過橋留下的痕跡、魯班的手跡等傳說,也寄托了人們對神靈的保佑。

這樣的牌子,是不是可以采用文言文?

然而現在卻不同了,人們不知道敬畏,也不思考如何保佑橋梁,只是追求方便而已。即使是古代的橋記碑刻,也承載不了現在人們對橋的感情,因為現在的文不如古,書法不如古,雕刻的工藝也不如古。事物都是人創造的,凡是事物有特殊之處,都是因為人的特殊之處。而事物能長久存在,是因為人的存在是永恒的。所以,看著這座橋,我們能感受到古今的差異。這種差異有時可能會成為負擔,使得現在的橋梁不能像趙州橋那樣保存千百年。這其中的原因,又有誰能深思呢?

文章賞析:

【趙州橋記】是一篇富有深意的文章,它不僅對趙州橋(安濟橋)的歷史和特色進行了詳盡的描述,更在字裏行間透露出作者對古今橋梁變遷的深刻思考。

首先,文章以趙州橋為引子,透過描繪其悠久的歷史和堅固的結構,展現了古代工匠的卓越智慧和精湛技藝。趙州橋能夠在千年風雨中屹立不倒,不僅是因為其選材和設計的精妙,更是因為歷代人們對它的珍視和維護。這種對文化遺產的珍視和傳承,正是我們今天所應該學習的。

接著,文章透過對古今橋梁的對比,揭示了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對橋梁建造的影響。古代橋梁的承重能力和使用壽命相對有限,但人們透過不斷修繕和維護,使其得以長久保存。而現代橋梁雖然采用了更先進的材料和工藝,但由於交通壓力的增加和缺乏足夠的維護,往往更容易出現損壞和老化。這種對比不僅讓我們反思現代社會在追求速度和效率的同時,是否忽視了對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

此外,文章還透過對趙州橋裝飾和象征意義的描述,展現了古代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橋上的龍、劍、佛像等裝飾,不僅具有美學價值,更寄托了人們對平安、幸福和吉祥的祈願。這種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是跨越時空的,也是我們今天所應該珍視和傳承的。

最後,文章以深沈的筆觸表達了對現代社會忽視傳統文化和文化遺產的擔憂。作者認為,現代社會在追求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的同時,往往忽視了對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這種忽視不僅會導致文化多樣性的喪失,更會使我們的精神世界變得貧瘠和單調。因此,我們應該重新審視自己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加強對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