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歷史的塵埃——陸遊的「三個問題」

2024-02-13文化

原創 老談

我是誰?我從哪裏來?我到哪裏去?

這是困擾人類的三大終極難題。

即便是最偉大的詩人,似乎也很難回答這些問題,譬如陸遊,他就回答不了「我到哪裏去」的問題。

暮年的陸遊,寫下過「磅礡昆侖三萬裏,不知何地可埋憂?」除了無處埋藏憂愁,他亦不知道,自己該身歸何處。「死去元知萬事空」,陸遊曾如是說道。

對於第一個問題,他同樣探索過。

公元1196年農歷十月十七——那天正好是陸遊71歲的生日,在某個荒僻的山村,他寫下一組小詩,巧妙回答了,自己從何處而來的問題。

寫作那首詩歌時,正好是一個風雨綿綿的天氣。

陸遊當然不會記得,但是據說,他出生當天,恰好也迎來一場駭人的狂風暴雨。

他七十歲高齡時,「偶得二絕句」,其詩文如下:

少傅奉詔朝京師,檥船生我淮之湄。

宣和七年冬十月,猶是中原無事時。

我生急雨暗淮天,出沒蛟鼉浪入船。

白首功名無尺寸,茅檐還聽雨聲眠。

詩中的「少傅」,即陸遊的父親,時年三十有八。如詩中之言,當時,父親正在奉詔進京的路上。

他們一行人,走的是水路。到了十月七日這天,將船停到了淮河岸邊,彼時天氣並不十分好,正所謂「是日平旦,大風雨駭人」。神奇的是,「及予(即陸遊)墮地,雨乃止。」隨著陸遊的出生,一整夜的狂風暴雨,竟然突然停止。

中國最高產的詩人陸遊,就誕生於淮河岸邊的一條官船,在旅途的路上,在一場電閃雷鳴當中。——這似乎也為他動蕩漂泊的一生,埋下了伏筆。

畢竟,黎明前的驟雨初歇,像極了彼時大宋的國運,表面上「猶是中原無事時」,實則暗流湧動,風雨欲來。

翻閱史料,我們就會發現,陸遊出生的1125年,大金鐵騎誓要攻打北宋首都汴京。由於李綱等人的頑強抵抗,金兵暫時無法攻入,雙方訂立盟約,實作了表面的安定與繁榮。

大宋的官家,用歌舞升平來掩蓋戰馬的廝殺之聲。可惜,總有「紙包不住火」的那一天。

果然,還沒有過上幾天太平日子,陸遊的父親,又要打點行裝、拖家帶口,準備南歸了。

扶床踉蹡出京華,頭白車書未一家。

宵旰至今勞聖主,淚痕空對太平花。

他們這次的南歸,帶著「踉蹡出京華」般的狼狽,全無「奉詔朝京師」時候的莊重。所有的這一切,都在小小的陸遊眼皮底下發生。

而透過這些詩歌,我們似乎終於能回答出,「他從何處而來」的問題。

在晴天與雨天的分界線,在亂世與治世的交匯點,在歌舞升平與金戈鐵馬的轉折處,小小的陸遊,呱呱墜地了。

關於陸遊的出生,還有一個別的故事,而這個故事又牽扯進來,另外一位名人。

南宋人在筆記中寫道:

「母氏夢秦少遊而生公,故以秦名為字而字其名。或曰公慕少遊者也。」

筆記中的「公」即陸遊,此話的大概意思是說,陸遊母親生產的時候,夢到了秦觀秦少遊,後來陸家便以秦觀之名字,為初生的兒子起名字。

不知是不是巧合,他們兩人的名和字,的確產生了某種聯系。秦觀,字少遊;而陸遊,字務觀。看到二者的名與字,我們似乎不難得出一個結論:

秦觀的「名」是陸遊的「字」;而秦觀的「字」恰好是陸遊的「名」。

筆記中最後一句是:「或曰公慕少遊者也。」有的記載,幹脆把「或曰」兩字拿掉。他們能如此確信,主要是因為,成名後的陸遊,的確很仰慕秦觀。

某年,他曾看到過秦少遊的畫像,陸遊變得十分恭敬,還特意題詩一首:

晚生常恨不從公,忽拜英姿繪畫中。

妄欲步趨端有意,我名公字正相同。

但問題是,「我名公字正相同」,純粹只是一種巧合,還是像筆記中說的,一切都是父母的故意為之?

究竟是哪一種可能,最起碼,陸遊在詩中並沒有明說。

前面說過,陸遊誕生在船上,他出生的那天風雨交加、電閃雷鳴。假設,母親生產之前,又夢到了一位古人。這也太像「戲說」了吧?

朱東潤先生寫的【陸遊傳】,因為「傳記文學是史,同時也是文學」的緣故,他倒是頗認可古人的這一表述。

朱先生在【陸遊傳】中,甚至還詳細描寫了,陸遊降生時,其父親的心理活動:

窗外的雨聲停下來了,倉裏好像安靜了一些。他(即陸父)想起早一晚夫人曾經夢到秦觀,這一位比自己高一輩,詩和詞都做得很好,也能寫些文章。

…………

「秦觀,字少遊,這個孩子就起名陸遊吧。」陸宰做出了決定。及至陸遊長大後,朋友們稱他為陸務觀,就是這個由來。

【陸遊傳】中的這段描寫很是生動,但越是生動,就越像是「小說家言」。正是因為「小說家言」多了,陸遊「我是誰」的問題,才變得越來越撲朔迷離。

唯有以刨根問底的精神,去探尋這件事情的本源,或者才能有所發現。而想要搞清楚陸遊「我是誰」,首先要弄明白秦觀「我是誰」。

搞笑的是,這又是另外一個「巧合套巧合,三環套月的巧合」的故事。因為,想當年父親為秦觀起名字時,竟也是為了致敬自己的偶像。

秦觀的父親叫秦元華,少年時曾受業太學,他格外仰慕自己的同學王觀以及王覿(讀音di)兄弟,認為其才華無人可比。

仰慕到什麽程度呢?秦元華最後以王氏兄弟的名字,給自己的兩個兒子起名,分別叫他們為秦觀以及秦覿。

在今天,這種行為更像是「倫理哏」,古人卻不這麽認為,他們覺得以仰慕的前輩的名字,為子女命名,這是對偶像的尊重。

秦觀三十五歲時,王觀的母親才去世,他專門寫【李氏夫人墓誌銘】,在其中提及了父親大人對王觀兄弟的崇拜,也隱晦地提到了改名字的事情。

父親元華很是尊重王觀兄弟,但是按照【墓誌銘】裏的說法,秦元華「稱王觀及其從弟覿,而不言名先生」,不稱呼他們為先生的原因,大概就是「或取二王之名,先後以名其子。」

畢竟,天下沒有哪個老子,願意稱呼自己的兒子為先生。

「觀」與「覿」,皆與「看」、「見」等動作有關,秦觀兄弟三人的名字(觀、覿、覯),既然是為了致敬,它們所表達的,也是類似的意思。

所以,秦觀名字中的「觀」字,聲調應該是一聲,作「觀看」之意講。

南宋詞人劉克莊在其筆記中,記載過一個故事。

有個叫王景文的詩人,曾寫了如下兩句詩:「直翁未了平生事,不了山陰陸務觀。」陸遊看後,不免哂笑,他評價道:「我自務觀,乃去聲(四聲),如何把平聲(一聲)押了?」

也就是說,陸遊的字「觀」,應該讀四聲,與秦觀中的「觀看」之意,並沒有什麽關系。

再說一下秦觀的字。

二十多歲時,秦觀始取「太虛」為字。有些學者指出,「太虛」指的是天空高遠,寓意他心似天高;有的人說,「太虛」可能與道家思想有關。

後者的證據是秦觀的一首【反初詩】。

昔年淮海未,邂逅安期生。

謂我有靈骨,法當遊太清。

區中緣未斷,方外道難成。

一落世間網,五十換嘉平。

寫【反初詩】時候,秦觀已經五十歲(五十換嘉平),他追憶起平生,由衷地感慨,自己出生時「邂逅安期生」,也就是說,深受道教之影響。既然受到影響,有些人因此篤信,秦觀的字「太虛」,一定也與道家有關。

首先,古代文人的字,很多是家中長輩起的;其次,起名字時,人家未必想那麽多。我們想去分析「太虛」的意義,多少顯得有些無聊。

好在,約三十七歲時,秦觀正式將字由「太虛」改為「少遊」。這次是他自己改的,而且比較確定的是,「太遊」又是對古人馬少遊的致敬。

馬少遊是東漢時人,其兄馬援乃是當時名將。馬少遊曾對其兄弟說道:「士生一世,但取衣食裁足,乘下澤車……鄉裏稱善人,斯可矣。」

在後人心目中,馬少遊變成知足安樂、淡泊名利的象征。很多人傾慕於他,譬如秦觀的老師蘇軾,不止一次寫詩,表達自己的「心向往之」。

火冷餳稀杏粥稠,青裙縞袂餉田頭。

大夫行役家人怨,應羨居鄉馬少遊。

據後人分析,秦觀的「改字」,首先,他也羨慕馬少遊,其次,「在很大程度上,恐怕是對‘蘇門’的追隨與趨同。」

那麽,「少遊」和「陸遊」又有什麽關系呢?

實際情況可能是,沒有任何關系。對陸遊名字中「遊」字的解釋,最有發言權之人,應該是陸遊的父親陸宰。

我不得不要說另外一個巧合。陸遊的父親給兒子起名字,和秦觀的父親,其實是同一個套路。

陸宰有四個兒子,其名字分別是淞、濬、遊、涭,皆與「水」有關。換言之,「陸遊」與「馬少遊」八竿子打不著,與「秦少遊」更是沒有任何關系。

公元1125年的那個雨夜,小陸遊出生時,其父親根本就沒有想那麽多,他不可能預先知道兒子會如此偉大,所有的故事和猜想,皆是來源自後人的一廂情願與美好想象。

另一方面,陸遊的故事,說再多也不要嫌多。畢竟,今天的我們,人人都知道有個詩人叫陸遊,知道他還叫「陸務觀」的,可能就沒那麽多人了。

魯迅先生的段子,希望不要發生在陸遊身上。這樣說可能並不合適,但我們永遠不要做那個傻巡捕,眼瞅著就抓到人了,被對方一句話噎得啞口無言。

「你們找的是周樹人,跟我魯迅有什麽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