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冷知識!老人說最怕「入伏一日雨」,入伏天下雨有啥預兆?

2024-07-17文化

導語

文丨表姐

編輯丨表姐

每年打小暑一過,緊接著大暑就悄悄地來了,這時候咱們就正式踏入了一個熱得讓人直冒汗的時段,差不多得有三十到四十天,大夥兒都管這叫「三伏天」。說起來,這詞兒可不是電洞來風,【史記正義】裏頭有記載,說是在春秋時期,秦國的國君秦德公那會兒,就有了這「三伏」的講究,意思是得找涼快地兒躲著,避開這最毒辣的太陽。所以三伏天避暑的老傳統,那可是歷史悠久,從老祖宗那會兒就開始了。

三伏天它分成三段兒:初伏、中伏、末伏,跟爬樓梯似的,一級比一級熱。說起來這「伏」字,在【漢書】裏頭有講,說是陰氣它想冒頭,可被大太陽壓得喘不過氣,只好躲地下藏著。這就像咱們在三伏天裏,熱得直想找地縫兒鉆進去一樣。朋友們,記得要躲躲這毒太陽,出門的時候防暑防曬可得做足了,別讓自己成了「烤肉」!

說到三伏天的頭一天,咱們都叫它「入伏」。這入伏的日子,每年都不按常理出牌,但大多在7月中旬晃悠到8月下旬那會兒。網上有些人說今年是「晚伏」,那純屬瞎掰!你看,今年7月15號就入伏了,正兒八經的7月中旬,哪來的「晚」啊?所以說,別信那些不靠譜的,自己心裏有數,熱歸熱,日子還得好好過呢!

有人可能會覺得,看農歷的話入伏好像挺晚的,像今年,農歷六月初十才入伏,但其實這很正常。為啥有時候農歷五月就入伏了呢?那是因為中間可能夾著個閏月,像2023年,因為多了個閏二月,所以農歷五月二十四就入伏了,但算起來還是在陽歷的六月裏。農歷的閏月,就是為了和陽歷對上號,讓日子不亂套。所以說,這些時節性的日子,別管早晚,它就是那麽個輪回,今年比去年早點晚點,都正常。

入伏的日子可講究了,得拿節氣和幹支紀日來算。老輩人傳下來的口訣:「夏至三庚入頭伏,夏至四庚入中伏,秋後一庚入末伏」。啥意思呢?就是說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那就是初伏(頭伏)的開頭;再過一個庚日,中伏就來了;等到立秋後頭一個庚日,末伏也就跟著到了。這麽一算,三伏天的日子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

說到這庚日它可真是個變數,弄得初伏和末伏都是穩穩當當的10天,就中伏愛搞特殊,有時候10天,有時候20天。怎麽判斷呢?簡單,數數夏至到立秋之間有幾個庚日。要是4個庚日,中伏就10天;要是5個庚日,中伏就直接翻倍,變成20天了。這樣一來,三伏天的總天數也跟著變,要麽30天,要麽40天,每年都不一樣,挺有意思的。

今年這三伏天,熱得夠勁兒,整整40天呢!從7月15號開始,頭十天是初伏,也就是頭伏,熱得你剛喘口氣兒,7月25號中伏就來了,這回更狠,直接20天,熱得你懷疑人生。直到8月14號,末伏才接手,再熱你十天,到8月23號才算完事兒。不過明年2025年就輕松多了,三伏天只有30天,咱們就偷著樂吧!

說起來,三伏天除了沒有「早晚」之分,還有個有趣的「公母」之別。這是咱們老祖宗根據天氣變化總結的經驗。在他們眼裏,世間萬物都有陰陽之分,數碼也不例外,單數代表「陽」,那就是「公」,雙數嘛,自然就是「陰」,也就是「母」了。這麽一來,三伏天的天數也能分出「公母」,給這炎炎夏日添了幾分趣味和說法。

老話兒說得好,「公伏熱,母伏涼」,這話兒聽著就有意思。咋判斷?簡單,就看入伏那天是農歷的單數還是雙數。要是單數那就是「公伏」,熱得跟火爐似的,陽剛之氣爆棚,感覺能烤熟雞蛋!可要是雙數那就是「母伏」了,溫柔又包容,像媽媽的手輕輕撫摸,說不定能帶來點涼風,讓人稍微舒坦點。

以前沒有那高科技的天氣預報,老祖宗們全靠一雙慧眼和多年的種田經驗,來琢磨天氣。說到三伏天,他們有個特別的說法,就是怕「入伏一日雨」。今兒個剛好入伏,要是這天下了雨,那可得留心聽了,因為農村的老話裏藏著預兆。咱們就來瞅瞅,那些農諺是怎麽說的,看看這雨有啥講究。

一、淋了伏王,一天一場

「伏王」說的就是三伏天的頭一天,也就是咱們說的入伏。有句老話說得好:「 入伏一日雨,伏王穿棉襖」。 這話啥意思?就是說如果入伏這天下了雨,那接下來的三伏天裏,陰雨綿綿的日子可就多了。雖然這雨能讓天氣涼快些,可對地裏的莊稼來說,可不是啥好事兒。雨水多了,莊稼容易受災,收成可就要打折扣了。

一入三伏天,雖說農民伯伯們能稍微歇口氣,但地裏頭的莊稼可正忙著長呢,抽穗、揚花、灌漿,一個都不能少。這時候光照和溫度都得跟上,不然莊稼可就長不好了。要是天天下雨,莊稼曬不到太陽,光合作用不夠,營養就跟不上,長勢自然就弱了。再說了雨下多了還容易鬧水災,田裏積水,河水泛濫,莊稼泡在水裏,根都喘不過氣來,咋能長好?當然也不是說雨就不能下,適量的雨水對莊稼也是好的,免得地太幹,莊稼渴死。

二、入伏一滴雨,汗水流一地

這句農諺說的跟前面那個意思差不多,都是講入伏下雨的事兒。入伏這天要是下雨了,那後面雨水可能就多了,農田裏的排水系統就得加班加點幹活,不然水排不出去,莊稼可就遭殃了。三伏天本來就熱得要命,再加個潮濕,那簡直就是病菌的天堂,它們瘋狂繁殖,莊稼就容易生病。而且這潮濕環境對莊稼的品質也有影響,吃起來可能就沒那麽香了,營養也會打點折扣。所以農民伯伯們得時刻關註天氣,做好排水防澇的準備,保護好咱們的莊稼。

三、入伏見日頭,秋後糧滿倉

這句農諺說的是入伏那天要是大晴天,那接下來的日子就風調雨順了,對莊稼來說可是個好兆頭。到了秋天,收成就不用愁了,糧食多得都能把糧倉給堆滿。為啥這麽說呢?因為三伏天對莊稼來說太關鍵了,這時候它們正使勁長呢。陽光足,莊稼就能多曬曬太陽,光合作用就強,長得就快,還能變得更好吃、更有營養。

再來說說這晴天的好處,三伏天裏太陽火辣辣的,水分蒸發得也快,這樣一來,農田裏就不那麽潮濕了,病蟲害也少了。莊稼們還能暢快地呼吸,把養分都吸收得好好的。不過啊,也不能光盼著晴天,要是老不下雨,地幹了可就不好了。所以咱們得看著天兒,該澆水的時候就得澆,讓莊稼們喝個飽,長得壯壯的。

四、入伏晴,入秋豐;入伏雨,一夏苦

這句農諺講的是入伏那天的天氣對接下來日子的影響。要是入伏時天兒好,是個大晴天,那後面的天氣也就跟著順當,莊稼長得歡,秋天收成自然就不錯。可要是入伏下雨呢,本來這時候農民們該歇歇腳,可雨一下多了,農田裏的事兒就忙不完了,除草、除蟲、防澇,一樣都不能少,這苦日子就叫「夏苦」了。

從這些農諺裏頭,咱們能學到不少老祖宗的智慧。他們說啊,入伏下雨,三伏天雨就多,人是涼快了,可莊稼就遭罪了,長不好。反過來,入伏是晴天,那後面天氣就好,莊稼能撒歡兒長。咱們也得留個心眼兒,晴天多了也得防旱,別讓莊稼渴著。總之這天兒咋樣,咱們得心裏有數,好好伺候咱的莊稼地。

對此,大家怎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