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她不愧是北大才女,學會她的 「塑膠袋理論」 再普通的孩子,也會

2024-02-29文化

放寒假的時候,我帶閨女去看脫口秀。

在表演過程中,有個互動環節,主持人請觀眾們參與,共同講述一個兇殺案故事。

確定主人公身份後,主持人提出:請觀眾們假想出一個案件發生的特定地點。

於是有的人說在地下車居里,有的人說在醫院停屍房,大家七嘴八舌,說出的地點都是一些容易發生恐怖事件的地方。

這時候,閨女突然發聲:「在一個像學校一樣的監獄裏。」

她話音剛落,就引起了主持人的註意。

主持人舉著話筒問:「我聽到了,這邊有人說在監獄裏。」 女兒點頭說是,然後又重復了一遍。

「你還是個學生吧,哎呀,真可憐,一個像學校一樣的監獄……」主持人最後確定了事件地點。

其實聽到閨女說話的時候,我的心裏就好像被針紮了一下、一時間五味雜陳。

接下來主持人還說了些什麽,我也都沒聽進去。

我腦子裏一直盤桓著那句話:「像學校一樣的監獄。」

怎麽說呢,她的形容還真是,挺有道理。

就這麽說吧,閨女每天早晨7點10分到校,在經歷9節課程學習之後,5點40分離校。

每天她的在校時間至少10個小時(含午休1小時)。

你以為這樣就完了嗎?

怎麽可能,到家之後她還要學習2-4小時,然後才能上床休息。

我們都知道,一個成年人的法定工作時間,是每天8小時,超出的部份按照加班計算。

當然,一份符合勞動法規的工作,它的勞動時長與勞動成果和勞動所得應該成正比。

而孩子們苦讀十幾年得到的,僅僅是一紙文憑。

為了它,孩子們付出了巨大的時間和精力成本,但是卻很少有人問起,這是不是他們想要的。

沒有任何一條法規,可以給未成年人的學習時間做一個限制、或者合理的補償。

在整個世界的普遍認知裏,這是他們這個年紀,應當承擔的。

至少大部份人都是這麽認為的。

這種現狀,難免會讓孩子們感覺,學校就像是所監獄吧。

想起來都讓人覺得窒息。

如今的孩子們真是太不容易了。

教育機制正在著手進行重大改革,但是我們暫時還無力改變。

作為家長,在孩子們的學習問題上,能不能換個思路呢?

這個思路不是放棄學習,而是從興趣的角度出發,去開展多樣化學習,汲取他們想學的知識。

畢竟高學歷不是學習的終極目的,豐富頭腦的知識才是。

記得北大才女李雪琴,曾經提出過一個「塑膠袋理論」。

她說東北家庭有一種習慣,就是攢塑膠袋。

所有超市的、外賣的各種袋子,都會攢起來留著。可能大家會說,留這麽多袋子有什麽用啊!

但神奇的是,有一天當你不知道需要用什麽東西去裝物件的時候,總有一個袋子能派上用場。

那這個理論又是什麽意思呢?

李雪琴說,人的一生就是一個積攢塑膠袋的過程。

那些看似無用的塑膠袋,總有一天,會在你最需要的時候派上用場。

同理,我認為學習,應該也是這樣一個過程。

從小到大,我們總覺得自己曾經讀過的書、學過的知識,隨著時間的推移,早就已經遺忘了。

但你有沒有發現,那些淡忘的知識,一直留存在你的記憶深處。

直到有一天,遇到某件事情,在你需要的時候。它的突然出現讓你豁然開朗,也終將得其所用。

我身邊就有這麽一個人。

他是我的鄰居。

印象裏,他從小就是那種特別淘氣、總被他爸隔三岔五滿胡同追著打的男生。

小學三四年級起,他就逃課去工地上看人家幹活。

那些水泥和沙子、鋪磚合縫的活兒,他早就會做了。

好不容易升了初中,他又開始打群架、到廠房裏搜羅金屬賣錢,然後再去網吧包夜。

高中註定是考不上的。那就只能去擺地攤、投機倒把。

後來他靠在小吃街出攤,掙到了屬於自己的第一桶金。

接下來他又開了一家廢品收購站。

當城市規劃不允許在二環裏面建廢品收購站的時候,他帶著幾個人開始搞裝修。

從一開始的親力親為,到後來組建了好幾支裝修隊伍。然後他又開始自己制造瓷磚和鐵藝。

幾年以後,裝修隊轉型變成一家集設計、裝修、用料為一體的裝修公司。

再往後,他又琢磨起了房地產。

如今他的事業早已集團化,涉足裝修裝飾、建材開發、房地產開發、物業管理等多個方面的領域。

而所有的這一切,都應該從小學四年級,就天天往工地跑的那個小男孩說起。

看他的前二十年,一會兒搞這個一會兒幹那個,好像哪個也沒幹到底似的。

給外人的感覺,就是這人是不是幹什麽都不行啊,應該是賺不到錢才改行的。

但是看到最後,你會發現,他在不停地嘗試,而且是在有準備的情況下,經過深思熟慮的、去嘗試經營的多樣化模式。

並且他透過堅持不懈努力和韌性,最終達成了自己的目標。

從他身上不難看出,學歷似乎並不能代表一切。

有時候,人們很容易高估學歷的重要性,也很容易低估碎片知識和技能積累的價值。

但隨著歲月的變化,起初那些看似不起眼的變化,將拼接組合成為顯著的結果。

當然,他在成長的過程中,透過後天的學習,看了很多企業經營管理方面的書籍,並透過實踐不斷豐富、積累經驗。

所以說這知識啊,還得是主動索取的、才能讓人記憶深刻。

人只有在求知若渴的時候,對各種知識的儲備才更容易吸收。

如同「塑膠袋理論」說的那樣,默默低頭、保持積累知識的習慣,時機一到,它自然噴薄而出,為你所用。

人的生命旅途很長,就讓我們帶著馬拉松精神,用長遠的眼光去展望未來的人生。

你會發現,生命和時光賦予我們的一切,都有它獨特的意義。

回想起閨女小時候剛認字的時候,我沒有選擇市面上流行的大字卡片,而是采用了走到哪裏、認到哪裏的方法。

譬如看到井蓋上面的字,有汙、電、水,順嘴就教她了,讓她在理解的同時,也避免了隨意踩踏井蓋的危險性。

路邊商家的招牌、路標指示牌上面的字,都是隨走隨學。

就連帶她看繪本的時候,也是她指到哪裏、我就讀到哪裏。

開始的時候,她只是按部就班跟著我的節奏認字,沒有什麽特別的表現。

偶爾也會脫口而出認識的詞語。

後來突然有那麽一天,我發現她在讀報紙。

不是一個詞、一個詞的讀,而是跳過她不認識的字,整段、整段的在讀新聞。

看吧,這就是堅持兩年以後,認讀習慣默默積攢、然後爆發。

所以,也請讓孩子們一直堅持下去吧,在汲取知識的道路上,慢慢來、不要著急。

只要能夠持之以恒地堅持下去,我相信,再普通的孩子,也會擁有不平凡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