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天南地北話元宵

2024-02-24文化

55,天南地北話說元宵

:元宵節有很多種記載,最早的記載來自於西漢文帝。漢高祖劉邦死後,劉邦的皇後呂雉專權,重用呂氏成員,大肆迫害劉氏皇族。劉邦第四子劉恒七歲被父親封為代王。因為劉恒母親薄大後忠厚老實,不引人註意,加上劉恒的封地離京城遠,劉恒與母親薄太後僥幸逃過了呂雉的迫害。呂後八年(公元前180年)秋七月,呂後死於未央宮。丞相陳平、太尉周勃、穎陽侯灌嬰等人聯合劉姓宗室,誅滅諸呂。幾經周折,迎代王劉恒為帝,是為漢文帝。文帝登基日為正月十五,為紀念平定呂氏的不易與登基的日子,元帝命人在京城張燈結彩,與民同樂。這是最早記錄元宵節的由來。

:東漢明帝提倡佛教,佛教有正月十五點燈觀佛舍利以及燃燈敬佛的習俗,明帝下令這天臣民都要張燈結彩,以示慶祝。

:漢武帝朝大臣東方朔,在宮中見到一位叫元宵的宮女投井,一問才知是元宵因見不到親人尋短見。東方朔為幫元宵見到親人,向武帝謊稱正月十五日火神將焚帝闕。化解此災只有命宮女元宵做湯圓敬火神,並將湯圓改名為「元霄」。再下令京城百姓入宮觀看元宵做湯圓。元宵在做湯圓的地方用紅紙掛上「元宵」兩個大字。元宵的父母來到宮中,看到了元霄的紅字,和元宵相會。故湯圓也叫元宵。

:元宵節是民間火把節轉化而來。百姓用火把驅蟲子便有了火把節,後轉化為元宵節,故元宵節要張燈結彩,放焰火。

:中國傳統習俗中有三個重要的節日,即正月十五中國稱上元節,天官賜福;七月十五稱中元節,祭祀先人,也稱鬼節,地官赦罪;十月十五中國稱下元節,也稱水官節,祭祀祖先,水官解厄。

:一神鳥被獵人射死,天帝怒,令天兵正月十五去人間放火,天帝女兒是一位善良的姑娘,悄悄下凡通知凡人。老人們商議,用掛紅燈籠、放焰火、點爆竹的方式,讓天帝與天兵以為民間已經被大火吞沒,人間免去了災難。從此,每到正月十五,人們便點爆竹,拉燈籠,放焰火來作為紀念。

:中國人也把正月十五元宵節稱為「情人節」。這大概和歐陽修的【生查子·元夕】詞、朱淑真的【元夜】詩第三首的詩情有關。這二首詩的內容都是講述年青人的愛情。現在我們來看第一首【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夜時,

花市燈如晝。

月上柳梢頭,

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

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

淚濕春衫袖。

詞中的時間點跨越了一年,她記得去年這個花市燈光如白晝元宵節的夜晚,在月上柳梢頭的時候,我倆約在黃昏後互訴衷腸。今年的元宵節,燈光還和去年一樣,可我看不到去年此時的情人,使我淚透衣衫。

:詩是貴典雅而賤粗俗、宜蘊藉而忌分明的。這樣的情詩,不迷倒千百萬情人才怪。

:接著我們來看朱淑真的【元夜】的第三首:

火樹銀花觸目紅,

揭天鼓吹鬧春風。

新歡入手愁忙裏,

舊事驚心憶夢中。

但願暫成人繾綣,

不妨常任月朦朧。

賞燈那得工夫醉,

未必明年此會同。

:這首詩首先寫出了離別的情人重逢時的喜悅,與元宵節的熱鬧的氣氛相襯映。接著便是由喜轉憂,擔憂明年,也就是指以後會不會還有相會的機會。好一句「新歡入手愁忙裏,舊事驚心憶夢中」。為了今天的相會不知送走多少憂愁的日子,想到相會後又得離開,時間是這麽的短暫,這元宵佳節正像一場驚心舊夢。毛詩序說:「在心為誌,發意為詩」。這首詩絕對是朱淑真心中最真實的情感吐露,也正如明末清初的文學家、書評家金聖嘆所說的::「詩非異物,只是人人心頭舌尖所萬不獲已,必欲說出之一句說話耳」。此詩也是作者萬不獲已說出的心裏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