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讀書之樂,在於看,在於讀,在於寫

2024-01-30文化

我理解的讀書,是一個寬泛的概念,不只是在學校裏讀書,出到社會以後,繼續看書、學習、寫文章輸出,都可以歸為讀書。學以致用,行以致遠;讀萬卷書,行萬裏路,社會大學的含金量更高。

從小在南方一個國營小廠長大,小學三四年級的時候喜歡上看書,但那時普通人家都沒什麽書,只有廠裏的工會訂有報紙和雜誌,也有一些小說。工會自由出入,只是借書回去看的話要有廠裏的借書證。每逢周末,我就去廠裏的工會,在閱覽室翻看一下報紙雜誌,或者在書居里找書,感覺有興趣的就用父親的借書證把它借出來。記得那時看得比較多的有【二月】,【十月】,【讀者文摘】這樣的雜誌,還有像【紅巖】、【三國演義】之類的小說。

到了初中,工會的書看得差不多了,周末改成騎單車去縣裏的圖書館找書看。那時的圖書館還是用卡片索引管理,根據書名來手動檢索,看到條目上有的自己想要的書的話就把它借出慢慢看。當時迷的是世界名著,像【傲慢與偏見】、【紅與黑】,就是當時看的。書看了很多,感覺是囫圇吞棗,不求甚解,但精神很充實,思想上有一種難以言喻的飽脹感,也不知這是不是一種特例。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從小學到高中,每天早自習和晚自習是讀書時間,語文老師布置有作業,要經常誦讀唐詩宋詞和重點的文章。當時有一個體悟,搖頭晃腦地讀書,好像更有感覺,更容易記憶。「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吟」,那些詩詞,有些現在還記得,像「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之類的。這應該是重復得多了,自然而然就會潛移默化,歷經多年而不忘。在不經意的某個瞬間,這些東西往往會不自覺地就冒出來。有唐詩宋詞、經史典籍陪伴,感覺甚好,時有感慨:此生無悔入華夏,來生還在種花家。

有感於自己的文筆比較差,昨天在看小說的時候,有意放慢速度,用默讀的方式來看小說,揣摩它的寫作手法。慢下來的感覺和一目十行看小說,就是為了看得爽的感覺完全不一樣,對比之下覺得自己的文筆實在太差啦。不過,話說回來,文筆差說明自己提升的空間還很大,每次動筆都是一次鍛煉,都能有所進步。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思考之余,再把所思所想寫出來,與平台友友討論分享,不亦樂乎。

讀書輸入,寫文輸出,一張一馳,一文一武,相得益彰,自然之道,不外乎是。友友,你說呢?歡迎指正、討論、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