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巾幗好網民故事|「90後」女生的靛藍傳承與創新

2024-03-17文化

「安順不是沒有什麽好東西,而是沒有被發現。」「哇好漂亮!」「和以前的蠟染不一樣」······春節期間,在安順古城歷史文化街區的巷子裏,一家名叫「書亦蠟染」的文創小店內,每天吸引著上千人打卡拍照和購買商品。屋內由淺藍色蠟染布條和蠟染燈籠打造,桌面擺放著筆記本、首飾、圍巾、掛件、生活用品、傳統的蠟板畫等獨具匠心和特色的手工蠟染商品。這是一位95後女生的靛藍世界,也是她多年來在心中的堅守和熱愛。她便是區級蠟染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張娟娟。

蠟染非遺傳承人張娟娟

1995年,張娟娟出生於安順經開區王莊村偏坡寨,這是一個傳統的苗族村寨,那裏每家每戶都會做蠟染。「我從有記憶開始,家裏外婆、媽媽就在做蠟染,從小耳濡目染,紡線織布,繪畫染色,蠟染已經是我生活的一部份,感覺沒什麽特別。」張娟娟說。

談起真正與蠟染結緣時,張娟娟笑稱「這是一次偶然的機會,也可能是命中註定」。在2017年,張娟娟接待來安順旅遊的外地同學,她們一眼就被安順蠟染吸引,並理論上普及了蠟染這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讓張娟娟真正認識到伴隨她長大的蠟染是多麽的寶貴。於是,她便一頭紮進蠟染的世界,對蠟染的歷史和工藝做了全面了解。

同年,張娟娟和父母商量後,把母親辛苦經營了十余年的蠟染手工藝作坊註冊成書亦蠟染藝術有限公司,並由她負責銷售和設計。「剛起步時,我帶著蠟染圍巾就去北京參展,現場每個展台前的作品各式各樣,品種繁多,讓我覺得蠟染不僅僅只體現在簡單的服飾上,也由此開啟了我的創新之路。」張娟娟回憶道。

春節期間,安順古城書亦蠟染吸引市民遊客遊覽。

做好非遺傳承,任重道遠。如何守住初心、順應時代、敢於創新,讓手工技藝傳承下去並綻放光彩,值得思考和探索。

「傳承,要回望過去,也要展望未來。而非遺傳承人其實是起到橋梁的作用,讓古老技藝得以延續下去。」張娟娟談到,傳承文化,不僅僅是喊喊口號,也要實際行動起來,讓非遺活起來,讓傳統「潮」起來。

多年來,張娟娟在苦練蠟染技藝的同時,或透過政府搭台,或結交朋友,把蠟染產品帶出國門,並與許多知名設計師交流和合作,將現代設計與傳統蠟染相結合,並透過獨特的創意與巧思,讓老技藝更加貼近生活,生產出了一批批深受大眾歡迎的蠟染產品。「而今,可迴圈使用的環保書衣,與首飾相結合的蠟染飾品等都深受年輕消費群體的歡迎。」張娟娟介紹,今年春節期間,蠟染發飾、蠟染書衣、紮染襪子、蠟染圍巾、龍年蠟版畫銷量都非常好,一度處於脫銷狀態。

銅刀作筆,蜂蠟為墨。在蠟染創作上,張娟娟還一直倡導綠色環保的蠟染方式,積極把環保綠色藝術變廢為寶。「植物染料比較環保,對環境也不會有汙染,我們現在開發的產品基本上都是圍繞這個理念在做。」

多年來,張娟娟透過自己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和認可獲得省市區級諸多榮譽,比如蠟染首飾【青也】系列獲得2023年貴州省黔系列民族品牌二等獎,還被聘為貴州省錦繡計劃智庫專家,受邀去清華大學做蠟染講座介紹,到中國藝術研究院油畫院做蠟染展覽······

「這些是對我的鞭策和鼓勵。」張娟娟表示,她還想把指尖技藝變成指尖經濟,帶領更多人透過蠟染增收致富。她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一直以來,張娟娟積極與各單位部門合作,為蠟染手藝人培訓400余人次,積極和企業拉訂單,帶動更多人就業增收。

非遺之所以珍貴,不僅源於其所傳遞出的歷史厚重感,更源於那精妙的技藝、高超的水平。「接下來,我會埋頭虛心學習、苦練過硬本領,以‘工匠精神’和‘創新精神’要求自己,用精湛的技藝和優秀的作品傳承我們蠟染非遺之美。」談到接下來的打算,張娟娟告訴記者,在產品制作上,快消和客製並存;在產品銷售上,線上線下齊步;在宣傳上,會透過文化交流和開設工作室等方式進行,也希望能有更多機會入駐到像安順古城這樣的城市視窗,既能宣傳貴州的蠟染文化,也能進一步了解市場需求,對接相關資源,實作非遺產品設計開發和消費者之間的「雙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