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反轉了?舉報南京商場「精日」的陳某被扒,胡錫進發聲,評論炸鍋

2024-01-25文化

前言:

南京商場"精日"風波背後隱藏著什麽真相?

曾幾何時,「五星紅旗」是我們的信仰。

可如今,這片紅色的土地上,難道「日本文化圖案」就能夠代替民族信仰了嗎?

當南京一家商場被指控懸掛「日本文化圖案」時,一時間引發網友群情激奮。

我們不禁要問,這一場看似荒謬的「精日」風波背後,隱藏著怎樣一番真相?

那些引導輿論,制造事端的人,又有著什麽樣的用心?

一張圖案,一時輿論大亂

清晨的陽光透過玻璃幕墻照進南京某家老牌百貨商場,這裏的店員正準備著一天的開市。

幾天前,這家開業幾十年的老商場進行了部份裝修改造,在墻上和柱子上安裝了一些裝飾圖案。

其中最醒目的,是商場中央一處巨大的紅色圓環裝飾,配上一些煙花的圖案元素。

設計師的理念是「錦繡華年,生意興隆」,沒想到這一裝飾會引發接下來的風波。

就在商場剛進行裝修的第二天清晨,一個自稱「愛國青年」的影片博主陳某來到了這裏。

他身著一件米色夾克和牛仔褲,神色匆匆,舉著手機四處拍攝。

當他的視線落在那個巨大的紅色圓環上時,眼神猛然炯炯:「這不就是日本國旗的原型嗎?居然還配上了富士山一樣的圖案!這裏是南京,不是東京!」

陳某快速地掏出手機,對準圖案就是一陣拍照。

然後又換了幾個角度拍攝錄像,口中念叨著「這絕對不能饒了他們!國恥不除,何以家為?」

最後,他的鏡頭給到自己的正臉特寫上,狠狠地說了一句:「我陳某在此發誓,我定會以我的方式,討回這道國恥!」

這段影片很快上傳到了網上。

一時間,「南京商場精日」的話題在朋友圈刷屏。

大量網友表示強烈憤慨,紛紛聲討這家商場的品行。

一些激進的聲音甚至要求「砸爛日元貨」。

沒過幾個小時,這條爆料的二進制影片已經在各大自媒體平台上突破千萬點選......

面對網絡輿論的壓力和口誅筆伐,這家南京老牌商場很快就手忙腳亂了。

當天上午10點,警方帶著檢查組趕到現場展開調查。

裝修隊緊急撤下了那些裝飾圖案,商場高層不得不在政府的壓力下找出設計師和裝修隊進行了批評教育、約談。

在短短幾個小時內,陳某這個爆料博主就成功掀起了軒然大波。

無數網民把他當成了愛國英雄,甚至有人捐款支持他繼續「深挖」這些所謂「精日分子」。

然而,鮮少有人知道,這已經不是陳某第一次成功導演一場網絡輿論風暴......

多次事件背後,他都是導演

早在三個月前,陳某就曾經炒作過一起類似事件。

當時,他參觀了一場當代藝術展覽。

在展覽現場,他突然盯上了展覽手冊封面上的一個設計圖案——一個紅色的圓球。

「這簡直跟某國國旗一模一樣!難道這就是他們說的現代藝術?分明是在我們大中華的土地上公然挑釁!」

陳某當時激動地說著,一邊對著手冊封面就是一通拍。

然後他翻開鏡頭,義正詞嚴地對觀眾說:「這絕對不能饒了他們!我現在就要去展覽組織者那裏投訴,一定要嚴肅處理!」

這則影片也在網上迅速傳播,藝術展覽組委會不得不出面澄清,並從展覽手冊中撤下了那個圖案。

有評論認為那只是抽象藝術,根本不像國旗。

但在人們情緒激動的時候,這些理性聲音很難被聽見。

再早些時候,陳某曾在上海一家高檔的日料店大做文章,質疑店家的衛生條件和食材新鮮程度,甚至懷疑飯菜裏動過手腳。

其實那家日料店非常正規,只是不允許他在裏面隨意拍攝。

但陳某還是以「不讓拍攝證明有問題」為借口,在影片中再三許諾「一定會調查到底」。

這也成功地在網上掀起了一波口水戰。

這次南京商場事件,只不過是陳某再次發揮他的「本色」。

在鏡頭和敘述的刻意渲染下,原本無害的商場壁畫變成了「國恥」,輿論一時間也被成功帶節奏。

如果當時頭腦冷靜地審視這則爆料影片,就會發現陳某所指的那些圖案的原型只是中國傳統的煙花和紅燈籠,與他渲染的「日本文化」並無實質關聯。

「流量陷阱」隱現真相

當這場軒然大波塵埃落定後,著名評論員胡錫進也對這起事件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他一針見血地指出,像陳某這樣的人正是故意制造對立情緒來獲取網絡流量的,這是一個「流量陷阱」。

許多理性網民在冷靜思考後也都認識到了這點。

其實我早該想到的,這個叫陳某的家夥分明就是故意來搗亂的。

這種紅旗圍脖配著陰險表情的人一看就是壞事做盡!

我被他導演了,他明明自己把鏡頭定格在一個奇怪的角度造成視覺錯覺。

這簡直是網上常見的風向引導套路啊!

現在這些靠制造事端博取眼球的自媒體太可惡了,簡直就像社會上的流氓無產者。

我以後一定重視獨立思考,不再這麽容易上當!

看來,在理智分子的冷嘲熱諷面前,陳某這樣靠制造事端來獲取流量眼球的人也站不住腳了。

胡錫進先生一語中的,這完全就是一個「流量陷阱」——它表面上引人入勝,看似荒誕離奇,但骨子裏卻掩蓋著獲取流量的算計和劇本。

如果我們當初頭腦清醒,就不會輕易上當。

回望這起事件,我們不難看出其本質就是一場蓄意制造的誤會和障眼法表演。

也許制造這一切的導演正期待著我們情緒失控,然後趁機野蠻收割這一波網絡流量。

所謂「炒作」,不過如此。

而要做的,就是保持理性,也提醒身邊更多理智之士保持謹慎。

不要輕易在一個影片或文字面前就被帶節奏。

這也許正是某些勢力放出的試探和釣魚,目的就是擾亂視線、制造對立情緒。

我們當如何面對「資訊炒作」

「流量陷阱」雖然簡單,但一次又一次證明它還是會騙到不少人。

在這個遍地都是各種資訊刺激的時代,又該如何做到心慎思慎、不被輕易利用和愚弄呢?

理性網友紛紛提供了自己的方法和建議。

最常見的,就是在看到一個新奇刺激的資訊時,暫時按下情緒,保持頭腦冷靜和理性思維的狀態。

多角度求證其可靠性,討論解讀其中蘊含的意圖,然後再做出自己是否接受的判斷。

「我現在每次看到一個影片或文章的標題就誇張或充滿情緒時,我都會先暫停三秒鐘,深呼幾次保持鎮定,然後再去點選和了解。」

資訊太容易獲取就是一個誤區。

我現在每天規定自己最多只能刷兩小時的抖音和快手。

多出的時間我都用來看紙質書和文學作品,這讓我頭腦長期保持理性和深邃。

的確,我們生活在這個資訊太過發達的時代,容易被各種刺激的資訊轟炸和帶節奏。

但保持理性和獨立思考的能力才是我們最重要的武器。

一個長期建立閱讀和思考習慣的人,自然更難被短暫的情緒或刺激所迷惑。

結語:

這樣的輿論風波將會有更多,但只要保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就不會被它們輕易迷惑。

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公民,應該在任何復雜嘈雜的資訊場中保有高度判斷力和理性。

而這恰恰也是這個時代給我們最大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