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27.熟普的茶意

2024-03-02文化

細說起來,古時候愛喝茶的名人數不勝數,遠的不說,近的不提,就說說中國歷史發展到中期,也就是北宋這時候的幾位老茶人。提起老茶人,那就不得不提起老蘇家的人,所謂一門三父子,都是大文豪。那這父子三人是誰呢,蘇洵、蘇軾和蘇轍。蘇洵是爹,蘇軾是大兒子,蘇轍是二兒子。這三位又並列在唐宋八大家之中,你看看,唐宋八大文豪,光是老蘇家就占了仨,不過人家也確實有才學,這是沒的說的。

說完了老蘇家的人,再說一個人,這人就是這次故事的男主角,秦觀,秦觀字少遊,號淮海居士,他是蘇軾的學生,跟黃庭堅、晁補之、張耒這三人並稱「蘇門四學士」。要說這人愛喝茶,多半也是跟著蘇軾學起來的,不過在這次的故事裏,秦觀眼前雖然放著茶,可是他卻不怎麽情願喝下去。

咋回事兒呢?這故事還要從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三人同中進士後,全家從四川眉州遷到了東京汴梁,也就是開封,開始說起。蘇家全家都搬到了汴梁,那肯定不能把蘇家小妹給落下。蘇小妹是蘇洵的小女兒,上邊倆哥哥蘇軾和蘇轍。說這蘇小妹呢也是亭亭玉立、腹有詩書,畢竟一家子都那麽有才華了,蘇小妹也差不到哪兒去。所以這位蘇小妹到了汴梁城,頓時就才華顯露、名動京師,一時間來蘇家跟蘇小妹探討文學的人也是絡繹不絕,不過說是探討文學,其實就是想跟人家蘇小妹談物件。

那這蘇小妹確實到了當嫁之年,也該尋一門親事了。她就告訴父親蘇洵,要是有人求親,你別管他家裏富貴貧窮,有沒有房,有沒有車,別管這些,只要人好,能處的來就行。怎麽才叫處的來呢,蘇小妹也有招,她讓求親者上門拜訪時,附帶一份自己的文章,你瞧瞧,這不就跟現在說的簡歷差不多。都說簡歷是塊敲門磚,現代人是敲開工作的大門,而這些人卻想敲開蘇小妹的閨門。

俗稱比文招親,那蘇小妹也是特別認真,遞上來的每一篇文章他都仔細閱讀,不過大多是粗俗淺顯,不入眼的,唯有一篇,讓蘇小妹十分喜歡,她甚至在這篇文章上批註了一首小詩:

今日聰明秀才,他年風流學士。

可惜二蘇同時,不然橫行一世。

意思是說,寫文章的這位現在雖然只是個秀才,但將來一定成就非凡,只可惜與自己的兩位哥哥生在同一時代,不能一舉成名。既然此人在蘇小妹的眼中,已經能和自己兩位哥哥相比較,那同時也說明了蘇小妹對他的認可,那就他吧。

這位被蘇小妹選中的人就是開頭提到的秦觀,不過在故事當中,這時候秦觀和蘇家才剛有了交集,也和蘇軾是不熟的。當他聽說自己被蘇小妹選中後,心想,你既然選了我,那我也得看看你長什麽樣吧。秦觀打聽到蘇小妹三月初一要到道觀燒香,於是裝扮成一個化緣的道士,暗中觀察蘇小妹。只見蘇小妹雖算不上花容月貌,卻也是端莊秀麗,心中大喜。回去後,立即挑選吉日,備下聘禮,委托媒人,上蘇家求親,蘇家自然應允。

中間的流程也不走了,直接「送入洞房」,不過這秦觀可沒有那麽容易的進入洞房,為什麽呢?原來是蘇小妹在洞房外設了三個謎題,考驗這位準相公。門外站著一個丫環,看到秦觀進來,微笑不語。門前還放著一張桌子,桌子上有筆墨紙硯,三個信封,三個杯子,三個杯子分別是玉杯、銀杯、瓷杯。秦少遊心裏正在納悶,只聽洞房裏蘇小妹朗聲說道:三個信封裏,是三份考題,三個杯子裏,玉杯盛的是酒,銀杯裏是茶,瓷杯裏是水。你秦觀必須答對全部三個考題,然後可以喝了玉杯裏的酒,進入洞房。如果答對了兩個,只能喝銀杯裏的茶,睡在書房,明晚再來復試;如果只答對一個,對不起,去喝瓷杯裏的水,解解渴算了,罰你在書房讀書三個月,三個月後再來考試。

秦觀眼巴巴看著房間窗戶上映出的伊人倩影,心中癢癢,卻也無可奈何,只能老老實實答題了。拆開第一個信封,是個字謎:

銅鐵投洪冶,螻蟻上粉墻。

陰陽無二義,天地我中央。

秦觀天性聰慧,立即猜出,「銅鐵投洪冶」,銅鐵投入爐中冶煉,是個「化」字;「螻蟻上粉墻」,螻蟻上墻是慢慢往上爬,是個「緣」;「陰陽無二義」,一陰一陽謂之道,所以是個「道」字;「天地我中央」,在天地的中央是個「人」字。合起來,是「化緣道人」四個字。秦觀恍然大悟,原來自己裝扮成化緣道人暗中窺看蘇小妹的事,讓蘇小妹知道了,這是她在嘲笑我呢。不過秦觀也是微微一笑,提筆在試題背面寫道:

「化」工何意把春催,「緣」到名園花自開。

「道」是東風原有主,「人」人不敢上花台。

秦觀寫完,交給丫環,丫環入內,又交給小妹。蘇小妹見四句詩以「化緣道人」四字開頭,詩意是贊美春天,但其中隱含有道歉之意,於是蘇小妹滿意地點點頭,這也代表秦觀的第一關順利透過。

第二道謎題開啟,信封裏還是一首短詩,不過這次卻是猜四位古人。

強爺勝祖有施為,鑿壁偷光夜讀書。

縫路線中常憶母,老翁終日倚門閭。

秦觀心裏一樂,心說,這也太小兒科了,還想難住我?於是他不加思索,提筆在試卷上一一註明。「強爺勝祖有施為」,有爺有祖那就是「孫」,手上握有「權」才能有施為,所以合起來就是「孫權」;「鑿壁偷光夜讀書」,鑿壁鑿出個「孔」,孔中透著亮,所以就是「孔明」,也就是諸葛亮;「縫路線中常憶母」,這是唐朝詩人孟郊的【遊子吟】中說的: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兒子思念母親,所以是「子思」,子思也就是孔子的孫子孔伋;「老翁終日倚門閭」,老翁也就是太公,倚在門口,望著遠方的路,盼望親人回家,所以是「太公望」,也就是姜子牙。

秦觀寫完,再次交給丫環,丫環又進房裏交給小妹,小妹看到,心生佩服,同時希望秦少遊不要被第三題難住。過去女子嫁人前都沒有見過未婚夫的,憑著秦觀的兩個滿意的答案,蘇小妹已經從才華上對她的郎君芳心暗許。

外面秦觀已迫不及待地把第三封拆開,這是道對聯題,上聯是「閉門推出窗前月」,要求秦觀對出下聯。

這道題看著最簡單,其實卻是最難的,竟然把自五歲就學對句的秦觀給難住了,為什麽呢?若是只按對句的規則湊上一句,是不難,但要是在意境上不輸於上聯,就難多了。秦觀都解對了兩題了,他可不想半途而廢,雖然自己剛才在婚宴上喝了酒,正是需要來杯茶提提神,但這只答對兩道題換來的一杯茶,實在比不過三道題全對換來的酒喝的舒服,秦觀心想:今天這茶,喝是肯定不會喝的,怎麽我都不會喝這個茶的。他低頭繼續思索,在院子裏徘徊踱步,嘴上反復念叨著「閉門推出窗前月」,手上做著閉門、推窗的動作,又擡頭看著月亮,楞是沒找出合適的下聯,想不起來就有點慌,越慌就越想不出來。

剛好蘇軾蘇東坡也沒睡,這時候出來溜達,那誰知道他是真的在溜達,還是借機過來看看這位妹夫的情況。當蘇軾看到院子裏秦觀正在為了第三題發愁,也聽到秦觀嘴裏一直反復念著這句上聯:閉門推出窗前月。

聽到這句話的蘇軾離得老遠,會心一笑,心想這有什麽難的,當然,蘇軾也不會直接讓秦觀「照抄答案」,那就讓這位準妹夫也太沒面子了,他隨手撿起一個石塊兒,瞄著院子裏的水缸丟了進去,只聽撲通」一聲,石落缸中,缸中有水,水中一輪明月被打散,濺起的水花打在秦觀身上、臉上。秦觀一個激靈,頓時靈感乍現,他大聲喊道:「投石沖開水底天」!

房中蘇小妹等待多時,此刻聽見第三題的答案,終於忍不住想要見她的夫君了,她開啟房門,門外神采飛揚、英俊瀟灑的大才子秦觀手端酒杯,看著美人一飲而盡,兩人正是四目對視,愛意初現。

這就是蘇小妹三難秦觀的故事,是出自於明朝馮夢龍的文學作品【醒世恒言】。【醒世恒言】是小說,所以故事自然也是虛構的。大家很驚訝吧,秦觀是真的,蘇軾也是真的,但蘇小妹卻完完全全是個虛構的人物,她只在民間傳說和一些現代的影視作品中出現過,歷史上並沒有這個人。

真正的歷史中,秦觀認識蘇軾的時候,就早有了妻子,而蘇軾更沒有什麽叫做蘇小妹的妹妹,在蘇軾和蘇轍的數百封信中,他們多次提到秦觀,但始終沒有提到過蘇小妹。而蘇軾遺留下的幾十種筆記、著作中,也看不到蘇小妹的任何蛛絲馬跡。所以還是那句話,大家聽故事,就圖一樂,切莫當真。

秦觀喝茶嗎,也喝,但跟蘇軾比就是小巫見大巫了,蘇軾可是北宋名副其實的老茶人,像他爹蘇洵,他弟蘇轍,包括這個秦觀,都會時不時的喝點茶,畢竟北宋茶文化是很繁榮的,但是卻唯獨蘇軾愛茶成癡,每到一個地方就得喝喝當地的名茶,他自己也是每天都離不開茶,養成了日日飲茶的好習慣。就像現在很多喝茶的朋友,一旦把喝茶養成了一種習慣,每天不喝上兩口,就會覺得缺點什麽。

隨著這些年,人們開始註重養生,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接受熟普洱,熟普洱的銷量也開始逐年攀升。不過,哪裏市場火熱、烈火烹油,哪裏就會人頭攢動、亂象叢生,熟普洱目前,也是同樣的情況。

一開始熟普洱的渥堆發酵工藝,只有一些大廠掌握,這些年呢,許多小廠家、個體戶,也開始照貓畫虎,開始生產熟普洱,進入熟普洱這個市場。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見到過,拆開茶餅,裏面又是樹枝、又是頭發,甚至還有煙頭的熟普洱,最搞笑的是,這類熟普洱外包裝上還印著「宮廷普洱」的字樣,開個玩笑啊,真不知道這樣的茶到了古代的皇宮裏,被皇帝看到,會發生什麽;還有的呢,由於不懂控制濕度、溫度,做出來的熟普洱,簡直就是發黴的垃圾,壓根不能喝,別說喝,拿到手裏用鼻子聞一聞,透過包裝紙都能聞到刺鼻的黴味;再有的,拿其他地方茶葉的邊角料,做熟普洱,在這些不法商販看來,反正是熟普洱渥堆發酵的,最終做出來的熟普洱,不懂行的人壓根分辨不出來,能蒙一個是一個。

不過亂象歸亂象,喝茶的人,不能因噎廢食。雲南大葉種茶,內涵物質豐富,因此,用雲南大葉種做出來的熟普洱,對人體有益的成分也高於許多其他茶種。跟生普洱相比,熟普洱由於經過了一個渥堆發酵的過程,茶性溫和、滋味醇厚綿長,耐泡度遠高於市場上同等價位的其他類茶,可以說熟普洱,是一個不可多得的,普通老百姓能夠喝得起、喝起來沒什麽負擔的茶種。只要在選購熟普洱的時候,不貪圖小便宜,買到質素不錯的普洱,還是比較容易的。當然,身邊如果有比較懂茶的、信得過的朋友,讓朋友幫忙選購,那再好不過了。

要說生普洱像一個小青年,個性十足、棱角分明,那麽熟普洱就像是一個飽經滄桑的老者,溫和、包容。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豐富,會越發喜歡熟普洱給人的這種恬淡、從容。喝熟普洱的時候,時常會想起一首詩,這首詩據說是布袋和尚所作,在這裏也分享給大家: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原來退步是向前。也希望大家能在這首詩中,感受到熟普洱的茶中真意。

長路漫漫,唯茶作伴,我們下回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