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一本了解世界的必讀書

2024-03-28文化

我試圖站在孟德斯鳩、馬克斯·韋伯等哲學與社會學巨擘的肩膀上解釋這些趨勢。一旦你理解了究竟是什麽潮流在攜裹我們向前,那麽你將能更加自如地弄潮其中,躲開 漩渦,回避礁石,讓自己不致沒頂和受害。

——艾倫·麥克法蘭

【給莉莉的信——關於世界之道】

商務印書館出版

ISBN:9787100047975


莉莉是本書作者艾倫·麥克法蘭教授的外孫女,對世界充滿好奇,經常向他提問。於是,身為人類學家、社會學家、歷史學家的教授,運用自己的豐富學識和經驗寫下這部專著,以30封信的形式,對莉莉的詰問給出了深入淺出、極富創造性的回答。


這30封信縱觀人類歷史,綜覽世界文明,筆鋒的指向,從個人層面,直達哲學、宗教、政治等更宏觀的畛域。 本書面世後,立即在英國引起巨大轟動, 評論界一致認為它即將或已經躋身經典寶庫 ,成為英國為世界貢獻的又一部傑作。 目前本書被多國轉譯, 被認為是了解世界的必讀書

為什麽

實行官僚制度?

親愛的莉莉:

國家、教會、城市等復雜組織在社會中發育出來以後,馬上得有人組織和管理。其實任何活動總是需要一些規則和一點管理的。假如沒有規則和仲裁人、裁判和教師進行管理,那麽,遊戲也玩不了,藝術也從事不了,知識也傳播不了啦。中小學校、醫院、法院、圖書館、大學、工業公司、議會,無不需要規章,也無不需要官僚制度。純凈的食品、統一的度量衡和統一的標準、公認的行為規則,都離不開監管。

所以官僚制度是文明的一個得力工具。今天的各類組織大都需要一名會計、一名律師、一名秘書和一名行政長官。沒有官僚制度,我們的生活將搞得一團糟。

官僚制度作為一種治政的形式,有許多值得稱道的地方,同它的對手們比較起來尤其優點顯著。官僚們的宗旨,是將整齊劃一的規則運用於整齊劃一的情況,而且以一種公認的程式碼來操作。他們力求擯棄偏袒、腐敗、權力的情感拖累、包庇、裙帶關系,力求貫徹不帶個人色彩的規章。這一切都是非常值得贊揚的。但是在這封信裏,我將集中討論官僚制度的負面,因為它較少被人註意。

人們怎樣保持秩序?

傳統型權威當道的時候,社會由這樣的統治者凝聚:我們服從他們的管轄,皆因他們代表歷史,是祖傳的習慣智慧的化身。人們不加懷疑地服從賦有權威的職權機關,而且他們的盲從代代相傳。國王、首領和教士所擁有的權威都屬此類。

有時候,單一的個人憑借他的遠見卓識和巨大影響,引起一度開辟鴻蒙的大混亂,傳統型權威便遭到了挑戰,甚至被徹底推翻。為什麽「個人魅力型」(字面上有天賦神授的意思)權威的時代會降臨?這可說來話長啰。

而我們可以肯定的是,個人魅力型領袖所開創的時代傾向 於曇花一現,因為奠基人不會萬壽無疆。不過,他本人或他的追隨者也許設立了一些制度,它們可以依靠他生前提出的綱領性規則和先例而與世長存。這就引發了第三種權威類別:「官僚制度」(字面意思為:寓於一個儲備紙張檔之處的權力),也就是設立一套不偏不倚的規則和標準,再由受過訓練的官員來操作。

人類的全部歷史,可以解讀為上述三種權威之間的張力。事實上,三種權威往往同時共存,而非彼此更叠。先知依存於官僚機構,文官依存於政客的個人魅力。

機關為什麽日漸臃腫?

官僚制度因為優點多多而迷人。首先,它提高了辦事效率,從而可以改善醫療保健、交通管理、經濟狀況,等等,總之給生活添加了潤滑劑。其次,官僚們能夠抵制親友的派性影響,能夠不因恐嚇和賄賂而腐敗。而且,官僚制度是一道固若金湯的壁壘,可以防範革命、顛覆和狂熱主義。此外,它可以保護稀有資源,更公平地分配財富,阻止恃強淩弱行為。詩人亞歷山大·蒲柏說得不錯:「政府的形式麽,讓傻瓜去論爭吧/自理得最好的,便是最好的政府。」

因此,利用管理行為而施行統治,借助官僚機構充當治政的臂膀,往往成為一種日益強烈的願望。國家凝聚人民,主要依靠行政管理的中央化。所以國家在謀求擴大權力的同時,也會相應擴充套件它的主要權力工具,即官僚機構。可見存在一股強大的壓力,使官僚的數量增加,使他們的控制力增強。

現代國家還有一股比較新近的潮流,是渴望在規章享用和規章執行方面促成平等。它的開場白不外乎一場反對不平等、特權和偏袒的運動,其中包含著拉平現狀、重新分配的欲望。

為了實作平等,必須把一切事物削平,放在一個同等的高度。奉行某種主義的社會試圖廢除階級,其成果卻是權力無邊的官員階級,以及噩夢般的規章制度,它們矛盾百出,也無人肯信。

歷史上的官僚機構多用來維護不平等,從民眾身上榨取財富,並分配給特權人物。但是18 世紀末發生美國和法國大革命以後,藉官僚制度之力推行平等的願望,就轉化為推行個人主義加平等的願望了。據稱,個人擁有天賦權利,如果權利遭到踐踏,必須采取行動去捍衛。

真是直搗要害啊。因為關鍵正是,界定和捍衛個人權利,比界定和捍衛更寬泛的共同體權利或社會權利要容易得多。一位官僚或一位律師應付單獨的個人,也比應付共同體要容易得多(而且有利可圖得多)。

機關是一種病嗎?

官僚機構膨脹的一個原因,在於增權加薪的欲望。機關裏的每一道程式都可變成一份工作,這對於官員們來說,等於創造了一個「生態龕」和棲息地,讓他們捧著制度吃飯。假如一個官僚很少有或者根本沒有下屬,以此擴大他的權力和重要性,那麽他的權力、薪水和威望就少得可憐了。所以每個官僚都拼命增加僚屬的數量,只要還有資源可消耗,「官員」的數目只管急劇膨脹下去。

一粒胚細胞(行政長官)搬遷到一個新機構(醫院、中小學校、大學、法院)以後,立刻恣意繁殖——把任務劃分、劃分、再劃分,不斷創造只有新官員才能滿足的新需要。它還發明或采用了一套專用語(「目標」、「基準」、「使命書」等等),用來層層加碼。這樣,職業行政官員的先天不足就得到了補償,因為他們對自己的具體工作領域,壓根兒是既不能也不懂啊。

他們沒有受過講課、做外科手術、教育兒童的專門訓練。具體內容他們可能一竅不通,不過他們深諳如何在本地政治中遊刃有余,又如何對外部的官僚機構應付裕如。他們受過的訓練是幫忙弄錢、讓風險最小化、實作規章制度的一致性和普遍性、盡量避免個人妄為和主觀決策之類的「腐敗」。

官僚機構的規模和勢力日益壯大的事例俯拾皆是。比如英國的許多大學、醫院和警署吧,由於它們必須應付無盡的咨詢, 還得不斷引進新規章,所以它們的中央管理層簡直不堪重荷。然後,行政官員們著手改善局面了,他們一邊設立新崗位,一邊將負擔層層下壓。層次越低,負荷越重;新的行政職位設立了,即刻又超載了,只好再把新的任務轉交更下一級。

官僚機構的大分析家C.諾思科特·帕金森舉出了一個生動的例子,說明究竟在發生什麽事情。1914年,英國海軍的現役大型軍艦共計 62 艘,管理人員為英國海軍部的 2000 名官員。1928 年,大型軍艦共計 20 艘,管理人員為 3569 名海軍部官員。軍艦數量減少了 67%,官僚的數量增加了 78%,結果就像他指出的那樣,出現了「一支巨大的陸上海軍」。

以為行政官員的蔓生可以減小工作負荷,甚至導致更有效的管理(測量標準為時間和精力的投入-產出比),正像以為電腦終將減少人類的工作,或創造無紙辦公一樣天真。

官僚制度是什麽?

官僚制度是一種效能和效果極強的制度,因為它建立在理性的時空秩序上。它的基本構思,是一只配有若幹抽屜的辦公桌或寫字台。每樣東西必須適得其所,絕不能聽任許多東西雜亂無章、歸屬不明。

在最理想的狀態下,每樣東西應當放在辦公桌的一個平等層面上。同樣的問題,同樣的解法;水平的遊戲場,統一的價目表。不允許自行其是,不允許私人情況玷汙決策。一切事物都 應有可比性。 性質 不同的事物沒法比較,比如說,蘋果和橘子不是一碼事,那就必須把它們變成相同的東西,例如變成重量和體積。

此外還需要制定一種建檔原則,讓已經收集的資訊可以重復使用。常見的辦法是創造一個分級儲存系統,首先標註大而化之的條例,然後動手劈分,一層又一層,直到每一個想象得出的案例都有了鴿巢般的專用資料夾為止。

官僚制度不贊成任何違規行為,喜歡給違規行為貼上「腐敗」的標簽。為了替每一種情況未雨綢繆,為了防範團體中的個人恣意妄為,規則便成倍地增加,官僚制度也因規則的增殖而茁壯。

官僚制度的又一種傾向是權力的中央化。只要可能,官僚系統內的決策權就應上移,以免發生過多的代理權力,因為代理權力容易造成不統一,導致「無原則的例外」。若有證據表明同一機關的不同部門做法不一樣,便等同於腐敗。在官僚機構中。不僅抽屜分級排列,以保證規章的嚴格性,而且官員職能的安排也等級分明。這意味著,下一級任何舉足輕重的決定必須得到上一級批準。

為什麽要量化一切?

常有人指出,動輒評估是官僚機構的一個頑固特點。官僚機構總想把事物列成清單,以圖把本無可比性的五花八門的質 量,一概變成可衡量的數量。各行各業都有明顯表現。比如中小學校,考試的名目越來越多,還吆喝說是對孩子、家長和學校大有裨益。官僚制度使評估手段變得唾手可得,為的是測量達標的進度,以及對本質上不可比較的事物進行某種比較。醫院也罷,大學也罷,哪兒都在評估。

評估欲有一個分支發展得格外有趣,也格外迅速,那就是防患未然的欲望。如今「風險評估」成了一門火爆的生意,無數的機構和個人終日都在設法量化風險,確定風險,從而在理論上減小風險。生活當然充滿風險,你偏去咨詢他們,他們豈能不危言聳聽。

現代官僚機構還有一個拿手戲,是利用路徑或蹤跡的隱喻搞什麽「審計跟蹤」。古諺雲:正義不僅要實作,而且要看得見它實作,這話適用於當前的一切行政管理。教得好、考得好是不夠的,還須把每個階段形諸紙張,遇到質詢和「審計」時,白紙黑字上「數據軌跡」清清楚楚,既不含糊,又很正確。每件事情必須有賬可查、生活必須變成一頁復式簿記、凡事必須開具書面收據——這類理財原理現在是運用得空前廣泛了。

我們如今有了教學審計、科研審計、醫院審計、律師審計等形形色色的審計。過去有一句軍中諺語,說是「如果它動,向它敬禮;如果它不動,把它刷白」。今日旗鼓相當的說法應該是:如果它壓根兒不可逆料,給它來個風險評估;如果它走向一個結果,給它來個審計跟蹤。」

官僚制度是一種危險嗎?

適當的官僚制度、可問責性和組織性,於我們生活的世界是必不可少的。官僚制度的諸般好處,就無需我們的溢美之詞啰。但是,它管理過甚的潛在代價卻十分可觀。既然規則成倍增加,做事難於登天,人們為了生存只好作弊或違規。事實上,各種規則又經常互相矛盾,你不拘做什麽,反正要違反一條規則,結果,問題就變成你想違反哪一條規則了。

我還記得,一位建築督察來檢查我們住房的時候我是多麽吃驚。我們修建了一道沒有欄桿的新樓梯,他說不安全,非有欄桿不可。我們裝上了欄桿,他又說現在太窄啦,也不安全。我們不是違反了這條法律,就一定違反了那條法律,除非把這座 17世紀的建築拆掉一大部份。

規則與日俱增,官僚制度也變得越來越復雜。導致的結果並非開放和透明(那是它的初衷),卻是這樣一種局面:唯有受過高度訓練的專家(職業官僚)才懂得官僚制度的執行之道。腐敗自然有了更寬廣的滋生空間。

還有一個代價是個人主觀能動性的喪失。人類喜歡生活中自由與責任並存。他們喜歡得到一點兒最基本的指導,然後受到鼓勵放手幹去,使用自己的解決方法,體現自己的天才和創造性。隨著官僚制度愈演愈烈,人們空前地束手束腳,不得不「照本」行事,結果,職業變得了無生氣,獨創的解決方案招致物議。

官僚制度蘊含的等級制本質,導致了重復勞動,銷蝕了信任,磨滅了個人的創造性,催生了一種「監視社會」。日本的辦公機關代表了官僚制度的典型結局:無窮無盡的圖章,對「出頭鳥」的恐懼和壓制。

官僚化過度的一個意外後果,是玩世不恭的態度風靡於世。英格蘭歷史上只有寥寥數則規章,但是人們遵守它們,也尊重它們。如果規章叢生,人們只會把規章視為專同個人作對的障礙、麻煩、壓力,視為必須鉆空子繞行和突破的壁壘。耍滑頭、弄虛作假、越軌出格、鉆研潛規則,這類現象與官僚制度共存共生,在一切過分中央集權化的官僚制度下屢見不鮮。它們孵化了玩世不恭的態度,因為不大成功的人士,即偶犯小規的人,總認為成功人士爬得那麽高,肯定是靠欺騙、賄賂、腐敗和違規。

官僚制度活躍過頭的另一個有害效應,是致使人才改行。幾乎在所有的機關裏,一個人的薪金和地位越高,他做的實際工作就越少,相反行政工作卻越多。一位中小學校長或許於公共關系上長袖善舞,他便不再教書。一位優秀的外科醫生當上了醫院的院長,便在文牘工作中了卻余生。一位才華橫溢的學者,終竟變成了一所大學的行政領導。他們誰也沒有繼續做自己愛好或擅長的事,倒是耗費了全部時間,去當籌資人、人事官、委員會主席。普遍的趨勢是,如果你能把任何一件事做得出色,那麽,請你別再做了,去當官吧。

官僚們以防止「腐敗」為目標。「腐敗」可界定為,利用人際 交往和關系網,在公務中摻雜溫情、情愛和感情。然而具有反諷意味的是,只要規章叢生,披荊斬棘的唯一辦法就是利用一張關系網,尼泊爾人把它叫做「 afno manche 」,字面意思是「自己人」,含義是認識某人和動用保護關系。

還有一個後果是時間和精力的浪費,不過很少有誰對此承擔責任,盡管可問責性應當是官僚制度的根本。如果某個機構需要認證一項舉措,它會不惜花費大量時間,去編撰審計跟蹤表、冗長的議程表、備忘錄、檔,巨細無遺,面面俱到。就算一項舉措或許結果很壞,它造成的損失與這番時間和精力的浪費比較起來,恐怕也簡直不成比例。但是不這麽幹呢,又被認為不負責任。萬一出了問題,律師必定要來挑錯兒,所以官僚機構不得不拿一大堆辯護狀,預先把渾身上下裝備起來再說。

我們能避免在文海中沒頂嗎?

1200 至 1800年人們綜覽全歐洲的官僚制度時,曾指出一條避免了官僚化大趨勢的蹊徑,那就是在英格蘭發現的蹊徑。由於中產階級的成長、戰爭威脅的缺位、習慣法的特殊本質、財富的增生擴散、居間團體的日益強大,英格蘭的官僚制度呈現出奇怪的矛盾狀態。

英格蘭在兩種力量之間保持了奇異的張力,一邊是有史以來最為中央化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司法體系(一切土地最終歸君王所有,一切正義來源於君王),一邊是最為分散化的行政管 理體系,故而立法和執法實際上是分立的。地方的治政,從郡縣一級直到堂區一級,是極其有力,也極其獨立的。而首都的中央官僚機構,以及常備軍和警察,其規模較之歐洲其他中等大小國家的情況,是很小的。

這種非同尋常的傳統,曾被許多觀察家視為英國偉力的一個所在,但是今天簡直蕩然無存了。1980年代以來,所謂的「管理革命」引起了官僚主義的蔓延。而今,斬斷官僚主義觸角的每一次努力,似乎只是使問題更嚴重罷了。

那麽我們能夠做什麽呢?首先我們應該了解,官僚機構成倍擴張的風氣原因何在,其次我們應該盡力認識它的後果。第三,假如現狀無法改變,我們應該學習在日益官僚化的體制之內如何幸存。這是東歐和意大利居民已經掌握得爐火純青的藝術。

幸存於官僚制度,一個不言而喻的手段是加入官僚機構。如果你正在找工作,這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誘惑。也有很多人先加入一個專業,然後因為專業上的成功而被擢升到管理職位上。還有人不得不靠鉆營而謀得一官半職,以便付得出按揭費、醫療保險費、養老費、子女教育費。

面對愛管閑事的官僚制度,你只好學會種種花頭,去智勝它,去規避一些較難接受的測試和指標。這些技巧固然重要,不過最重要的還是保持快活和積極的態度。

官僚制度最陰險的特點是,正像一切權力一樣,它很容易對人發生影響,哪怕最初的懷疑論者也不能幸免。漸漸地,人們變 成了評估、審計和機械手段的信徒,開始一本正經地對待它們,並千方百計地與制度俱進。你一朝讓步,將很難自拔。

保持幽默感,調侃一些最極端的官僚主義行徑,不失為有益的態度。我們不妨回憶一些打趣官僚主義的笑話。有人批評英國文官政府,說它「為每一個答案提供一個難題」——大部份官僚機構含有同樣的因素、也不枉此批評呢。至於委員會嘛,它經常可以成為「一個撿了分鐘、丟了小時的機構」。

然而,不得已而遊戲人生,對虛擲的才能與時間感慨系之是十分高昂的代價,白白付給了效率的假想斬獲。在古代伊朗和中華帝國等官僚主義大國,玩世不恭的態度成了一柄雙刃劍,私人的和全民的正直、私人的和公眾的道義,都被它破壞無遺。

我們進退維谷。我們其實需要一個廉潔的文官政府和官僚機構,使復雜的現代社會的生活庶幾可以忍受。好的官僚制度能夠產生強大的反作用力,防止政客謀取權力。它可以公正而高效地辦好一個了不起的大學、醫院、商業組織或電視公司。

以往若幹世紀,英國曾擁有一個規模極小、效率極高的官僚體系。當年曾有不少人評論,歐洲大陸那種中央集權的、官僚主義過甚的局面,與這個島國以及美國的規模較小、較為廉潔的體系,兩者對比鮮明。如今這一切已危在旦夕,但是古老的傳統是值得我們為之戰鬥的。

官僚機構趨向於身體發胖,鼻子伸長。同「管理文化」的最壞特點聯姻,它可以變成一台結構復雜的時間浪費機器,向人們當頭壓來。它還會限制個人的自由,壓抑個人的創造力。把傾斜的天平重新校正過來,實在是很難很難。


這本書非常有趣。我覺得好像是我自己的外祖父在對我娓娓而談。

——馬克 · 杜林, 劍橋大學博士生


我認為這是一部經典之作。

——大衛 · 杜根,電視制片人


這些信是一個絕妙的構思,人人都應該嘗試寫出自己的類似信件。

——添·詹金斯,劍橋大學



目錄

第一束信:這是些什麽信?
1.為什麽給你寫信?
2.你是誰?
第二束信:愛與友誼
3.為什麽家人總難相處?
4.愛情是什麽?
5.誰是我們的朋友?
6.為什麽要玩遊戲?
第三束信:暴力與恐懼
7.暴力是必要的嗎?
8.戰爭是什麽,我們為什麽打仗?
9.巫術是什麽?
10.恐怖分子是誰?
第四束信:信仰與知識
11.上帝是誰?
12.我們能控制神靈世界嗎?
13.我們怎樣學習?
14.教育可以毀掉知識嗎?
第五束信:權力與秩序
15.民主執行良好嗎?
16.自由從何而來?
17.為什麽實行官僚制度?
18.我們怎樣伸張正義?
第六束信:自我與他人
19.為什麽世上有不平等?
20.什麽使我們成為個人?
21.人們為什麽辛勤勞作?
22.我們的數碼世界是怎樣形成的?
第七束信:生與死
23.增長有哪些局限?
24.為什麽有這麽多人餓死?
25.我們為什麽生病?
26.為什麽要生孩子?
第八束信:身體與頭腦
27.什麽使我們感覺愉快?
28.性是什麽,它對你有益嗎?
29.什麽在控制我們的頭腦?
30.我們為什麽在這裏?
譯後記


1.英國個人主義的起源

本書討論了工業革命前五個世紀英格蘭社會的性質,以及英格蘭與歐洲其余國家的關鍵差異。作者依據他本人對英格蘭若幹教區的詳細研究、其他學者的各種地方性專題研究、歷史人物的日記、法學文獻、外國的史料,檢討了馬克思、韋伯、麥考萊及當代歷史學家和社會學家基於英格蘭案例而提出的社會變遷的大框架。作者陳述了一種意見:對於英格蘭的歷史,一直存在著一種根本誤讀,並由此而影響了對於英國和美國現代社會的理解,也影響了關於工業化前提的當前理論。


2.反思劍橋

本書寫在劍橋大學八百周年校慶之際,是一部情感豐富、資訊量驚人的劍橋論述。對於劍橋大學的歷史、文化、習慣、政治、理念、教學、學院制等方方面面,本書提供了生動細致的介紹和鞭辟入裏的分析,並試圖解答一系列問題:劍橋大學何以成為全世界獲諾貝爾獎多(87次)的大學?它怎樣哺育出無數改變了人類世界的思想泰鬥和科學巨匠,如牛頓、霍金、達爾文、馬爾薩斯、肯恩斯、圖靈?所謂「牛橋」(劍橋和牛津)體系,與其他西方式現代大學有什麽不同?以「牛橋」為代表的學院制是怎麽回事?牛橋的精英教育有什麽利弊?作者長期執教於劍橋大學,迄今已在劍橋大學工作和生活四十周年,堪稱牛橋體系的絕妙觀察家和論說家。任何對這兩所孿生大學感興趣的讀者,都會開卷有益。


3.日本鏡中行

【日本鏡中行】是一次長達15年的研究的結果。艾倫•麥克法蘭進入「鏡中日本」之前,恰如漫遊鏡中世界的愛麗絲一樣,也曾滿懷西方人的預設,不料它們一一遭到了日本文化和習俗的挑戰,因此他不得不放棄定見,屢次深入日本,重新估量這片奇異的國土。在這部富於洞見、驚奇連連、幽默風趣的著作中,麥克法蘭解索了日本的各種謎題,包括天皇、宗教、禮儀、教育、種族、戰爭、藝術、家庭、民族性格,乃至飲食、性、犯罪,等等,不僅使我們重新認識了日本,也有助於我們重新認識自己的社會。麥克法蘭步履輕快地穿梭於古今之間,以學者的透視性目光洞察了日本的本質:一支又一支外來水系匯入一條奔騰長河,而它的底蘊永遠是「變化的同一」——一個自有其完美邏輯的整體。


4.玻璃的世界

本書是討論玻璃如何改變世界歷史行程的一部雅俗共賞的佳作,是一部描述變化的書,特別描寫了玻璃為何出現,以及人類對於玻璃的套用為何大力加速了變化。人們研究歷史時,容易把歷史的焦點指認成創造歷史的個人英雄的作用,這往往導致對歷史的歪曲,困為變化其實產生於數十人、數百人乃至數千人的綜合活動。 透過玻璃的歷史來詮釋東西方文明的發展歷程,玻璃的世界拓展了人類視野,極大推動了光學、天文學、航海、血液學、細菌學傳統病的研究及文藝復興繪畫藝術的發展等諸多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