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擷華弄玉丨何為「漁樵耕讀」?

2024-06-28文化

| 明清家具研習社 |

民之四業,漁樵耕讀。

在金庸小說中,一燈大師有四個弟子,大理皇室段家也總有四個家臣護衛,這四個人物設定均為漁夫、樵夫、農夫和書生,連武器都和職業特色相符,四者合稱為 「漁樵耕讀」

其實,在中國古代農耕社會中,這四個職業也幾乎就是社會勞動人民的主要構成,也是許多仕宦退隱山林後的主要生活方式。

因此,它也成為了傳統藝術領域的一大經典題材,廣泛地出現在繪畫、造物等領域,不僅承載著老百姓對穩定生活的樸素期盼,也包含著士大夫對隱逸生活的無限向往。

清 竹雕漁樵耕讀山子擺件 研習社藏品

清中期 紫檀高浮雕漁樵耕讀人物故事四件櫃 研習社藏品

打魚

東漢的嚴光(字子陵)常被認為是「漁」的代表人物,他曾是漢光武帝劉秀的同學,劉秀即位後多次延聘嚴光,卻屢屢被他拒絕,嚴光隱居於浙江桐廬富春江畔,終身不仕,成為了後世文人士大夫心中淡泊名利的楷模人物。

但其實「漁夫」這一形象早有發端,傳說中輔助周文王推翻商紂的姜子牙,最早也是以渭河邊垂釣老頭的形象出現,不過他釣的不是魚,而是一個被任用的機會。

明早期 剔紅垂釣圖二層方盒 故宮博物院藏

清 田黃石雕梅下垂釣圖把件 研習社藏品

先秦時期的文學作品中也常有提到不同的漁夫形象:【莊子】中的【漁父】透過寫孔子與漁父的對話,闡述了道家「持守其真」、還歸自然的主張;【楚辭】中的【漁父】則透過寫屈原與漁父的對話,塑造了隨世而變但不移本心的漁父形象。

此後漁父更是文學繪畫作品中的常客,有「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也有「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釣叟的喜悲,其實亦是作者的喜悲,甚至是王朝百姓的喜悲。

清 紅木雕漁樵耕讀筆筒 研習社藏品

清 竹雕漁舟擺件 研習社藏品

砍樵

柴火是古代生活必需品,進山打柴的人就被稱作樵夫。西漢名臣朱買臣算是這一行業的代表人物,他自小家貧,靠賣柴為生,妻子不堪忍受這種生活選擇改嫁,但後來在同鄉的幫助下,朱買臣直上青雲,甚至位列九卿。

這段故事後來還被搬上了戲曲舞台,成為了一出傳世名劇,昆曲中的【爛柯山】、邵陽花鼓戲中的【朱買臣賣柴】等等都是在此基礎上改編。

清乾隆 顧繡·漁樵耕讀圖軸 故宮博物院藏

地方傳說中還有一位著名樵夫——「劉海」,也就是「劉海戲金蟾」的主角,據說劉海的傳說源起湖南常德,所以湖南花鼓戲中就有一出【劉海砍樵】。

青年劉海因為生活困頓,只能靠做樵夫維持生計,但即便如此,他仍然保持著至純至孝的秉性,也正是因此才得到羽化登仙的機遇。

清 黃楊木雕劉海戲金蟾 研習社藏品

在傳統文化中,除了困頓貧民的身份之外,樵夫往往還扮演著山林中「指路人」的角色,因為他們常在山中行走探索,對於在山路中迷失的人來說,樵夫無異於人形地圖。

【西遊記】第一回中,石猴孫悟空訪仙不得,正是在唱歌的樵夫指引下,才找到菩提祖師的洞府。原文中石猴還想讓樵夫陪同,但樵夫一心只願砍柴和奉養老母,可見其真淳。

清 紅木百寶嵌漁樵耕讀人物故事插屏 研習社藏品

耕種

農耕是中國古人一年中最重要的生產活動,中華文明正是在農耕基礎上逐漸建立起來的,對於封建王朝而言,農業更可以說是國家的根基,所以歷朝歷代的統治者都十分重視農耕。

早至三皇五帝時代,就有舜在歷山下教民眾耕種的傳說,這一傳說還被列為二十四孝之一。即便到了明清時期,每逢春分,皇帝本人還得去先農壇行祭農耕耤之禮,親身下田,以勸農桑。

北宋 舜子耕田磚 故宮博物院藏

清 【雍正帝祭先農壇圖】(局部) 法國吉美博物館藏

在繪畫和造物領域,農耕除了作為漁樵耕讀的一部份出現,還常和「織」組合,即「耕織圖」,因為耕得食、織得衣,中國古代小農經濟的基礎就是男耕女織的家庭生產格局。

所以除了「天子親耕南郊」,還有「皇後親蠶北郊」,即皇後到先蠶壇行祭先蠶禮,再至桑田采桑三片,為天下織婦做榜樣。

清 紫檀木雕漁樵耕讀筆筒 研習社藏品

清嘉慶 粉彩耕織圖碗 故宮博物院藏

讀書

其實對於中國古代的貧苦百姓而言,讀書識字絕對是一件相當奢侈的事,但也幾乎是他們唯一可以改變世代為農命運的方法,所以即便再是貧苦,也要舉家之力供家中二郎參考科舉。

貧苦士子的苦學故事並不鮮見,懸梁刺股、囊螢映雪、鑿壁偷光......這些故事直到今天還在給予寒門學子精神力量,激勵他們不懈奮鬥。

但在「漁樵耕讀」這個題材中,「讀」更多地只是隱逸士人們提升自己隱居生活情調的一種方式,他們的「讀」不為名利,只為悅己,就像陶淵明在【五柳先生傳】中寫的那樣:「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南宋 劉松年 【山館讀書圖】(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明 陳洪綬【飲酒讀書圖】 上海博物館藏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