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生活中處處都是文學素材(藝海觀瀾)

2024-07-16文化

尹學蕓

文學帶來的收獲是實實在在的,它讓人生充盈,讓情感豐滿,讓生命多了幾重維度。

我的家鄉在天津北部的薊州,是史書上記載的千年古縣薊縣,曾產生過【三字經】裏的人物和「漁陽鼙鼓動地來」的典故。我出生的村落,就在這片山區的窪處。在鄉村生活了20多年,我自詡認得天空飛翔的鳥,後來又到城市生活了30余年,筆下的人物也跟著我從鄉村到城市,從「罕村」到「塤城」。

受故鄉滋養的人是幸福的。深入故鄉的肌理,了解並掌握它們的密碼,勘破其中奧妙,能夠豐富和強大寫作者的內心。不管是鄉村還是城市,只要你熟稔,隨時可以把故事置入其中,由著它們逐漸豐富和豐滿。作家像收割莊稼一樣撿拾細節和情節,故鄉的名字甫一出現,內心便是一種篤定和從容。故鄉不單單提供生活,還提供種種文化元素和民俗符號,營造文學中的別樣風景。

透過「罕村」和「塤城」,我建立了屬於自己的文學座標。從【賢人莊】【菜根謠】到【士別十年】【尋隱者不遇】,我寫的都是那片土地上生活著的平凡人物。農民、知識分子、工人、基層公務員,我在這些人的身上找尋文學的因子。最新問世的長篇小說【太和】以薊州區域內一座大窪的名字命名,用一個女人的百年人生來鉤沈社會發展的歷史。有幸生活於這片土地,見證了山鄉巨變的一個個關鍵節點,我希望能為時代變遷留下文學記錄。

創作的年頭越久,我對生活之於創作的重要性體會就越深。生活中處處都是文學素材。過去我總隨身帶一個小本子,把值得儲存的東西記下來。現在改用微信,給自己建個對話方塊,仍然保持隨手記錄的習慣。我關心社會熱點,有些事情搞不清楚就找朋友弄清原委,但我的創作不依賴新聞熱點。我喜歡寫尋常人的尋常情感,這在我看來更有普遍性。

獲得魯迅文學獎的中篇小說【李海叔叔】,就是這種理念下的創作。故事原型是我成長過程中的一個叔叔,他在我的意識裏「潛伏」了許多年,直到我將他轉化為小說中的藝術形象,透過書寫兩個家庭兩代人之間的交往,再現那段歷史歲月裏的人情冷暖。不少讀者留言說,小說中的叔叔形象似曾相識。我想,這部作品打動人的地方,應該就在於觸發了讀者共同的情感記憶。

雖然我從認字起就喜歡講故事,幻想著有朝一日自己編的故事能變成鉛字,但一個鄉下孩子,父母都是農民,周圍沒有一個人從事與文字相關的工作,要實作作家夢,得需要多少機緣和巧合?小時候,接觸書籍的機會非常少。我10多歲時才知道世界上有雜誌這回事。第一次接觸16開本的「大書」是【河北文藝】,至今都記得裏面有首兒歌是寫抗旱的:一對水罐兩頭拴,挑擔水,上南山,咯吱咯吱走得歡……記憶能儲存得這樣牢固,也許不是因為寫得有多好,而是物以稀為貴,當時讀過的書實在太少。

很長一段時間裏,身為基層作家,一切都按部就班,沒有潮起潮落,偶爾往外地投稿,也能發表,但一直沒有建立起良性迴圈。幸運的是,我從未對自己的文學夢失去信心,因為從未對文學失去信心。

在天津這一方土地,各區縣都有自己的文學刊物,這是業余作者的交流和發表平台。我也曾當過很多年的刊物主編,非常熟悉基層寫作者群體。堅持是心性,堅守是品格。人的稟賦在個體之間有很大的差異,而熱愛是對天賦秉性最有效的開發。你不能說誰沒有長跑天賦,就不要跑步了,或者,誰沒有讀書的天賦,就不要讀書了。生活中,有人透過讀書和寫作提高了自身修養,謀到更好的工作,有人因讀書而開悟,解開了生活中的疙瘩,有人一分錢稿費都沒得過,卻因寫作而活得充實愉悅,這都是文學應該有的功效。文學帶來的收獲是實實在在的,它讓人生充盈,讓情感豐滿,讓生命多了幾重維度。

今天,社會的飛速變化給文學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在這樣的時代,獨坐書齋進行創作更是寂寞,但真正熱愛的人是耐得住這份寂寞的。唯其耐得住,才能在這個領域有所斬獲。在平凡人生中找尋文學因子,我將把「罕村」和「塤城」的故事繼續講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