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人工智能可能取代科幻作家?【環球時報】專訪劉慈欣

2024-04-29文化
本報記者 李騫 劉明
編者的話:4月27日—29日,第八屆中國科幻大會在北京石景山區首鋼園舉辦。改編自著名科幻作家劉慈欣同名小說【地球大炮】的科幻新片在開幕式上提前亮相。這並非劉慈欣首度成為萬眾矚目的焦點。2019年【流浪地球】初次驚艷銀幕。其後,每當劉慈欣的作品被改編成電影或電視劇,都受到觀眾熱捧。劉慈欣與他的獲獎作品,無疑是中國科幻文學和影視迅速崛起的強大助力。那麽,劉慈欣的妙筆之下是如何綻出科幻之花的?其作品與西方科幻有著怎樣的差異?作為一名科幻作家,他又是如何在創新之路上卓爾獨行呢?對此,劉慈欣對【環球時報】分享了他的見解。
在人工智能時代保持創作靈感
科幻作家劉慈欣已做好準備,迎接人工智能對人類生活方式、乃至整個人類社會的沖擊。他希望自己未來的作品能夠涉及這一主題,但同時,他也預言科幻作家面臨被人工智能取代的風險。
作為中國科幻的領軍者,劉慈欣蜚聲中外。自從【三體】斬獲雨果獎,許多人稱劉慈欣「憑一己之力」將中國科幻拔高到世界級水準。這一贊譽並非電洞來風,網飛公司最新改編的【三體】劇集再度證明其影響力之廣泛。
實際上,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劉慈欣的作品就已在中國斬獲諸多獎項,但真正讓【三體】在中國廣為人知的,無疑是他獲得雨果獎的那一刻。作為首位獲此殊榮的亞洲作家,劉慈欣的成就為中國科幻文學開啟了新篇章。
劉慈欣通常白天寫作和處理其他事務,晚上則留給自己閱讀、看影視作品。於他而言,科幻創作曾經是一個愛好,後來成為事業,但始終是精神寄托。除了寫作,劉慈欣會花很多時間運動、旅遊、看電影,但這些都談不上是特別的愛好。
劉慈欣透露自己一直在努力創作新作品,但尚未取得滿意結果:「我希望能寫出與之前的題材不太一樣的小說。」
作為科幻作家如何構思未來科技?劉慈欣表示:「科技的飛速發展以及前沿科學所揭示的大自然奧秘,都會讓人對未來和宇宙產生無限遐想。科幻小說中的未來科技就是現代科技在想象中的延伸。」
隨著生成式人工智能日益成為現實人類社會的一部份,劉慈欣對此進行了深入思考。人工智能的浪潮已經開始改變世界,包括劉慈欣的生活。他確實使用人工智能,但用的不多,並沒有給生活和工作帶來太大變化。然而,他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這種情況可能會有所改變。如果人工智能繼續以當前的速度和趨勢發展,它可能會極大地介入科幻文學創作。
關於人工智能對人類存在和發展的影響,劉慈欣表示:「在短期內,人工智能將在許多領域取代人類的工作,而社會必須適應這種情況。從長期來看,人工智能的智能水平可能會接近甚至超過人類,對人類生活方式、社會形態和認識世界的方式產生深刻影響。這種影響甚至可能是顛覆性的。」他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夠探索這一主題,但也承認,科幻作家本身也可能被人工智能取代。
劉慈欣主要聚焦於「硬科幻」創作。在開始寫科幻時,他是一名電腦工程師。他認為:「科幻小說以科學和技術為故事資源,因此盡可能多地了解現代科學知識,對作家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但現代科學,特別是像物理學這樣的基礎學科,其理論已經發展到十分艱深的程度,非專業的人很難深入理解。」
具體而言,劉慈欣的靈感來源於現代技術發展及其對人類的影響,比如現代科學所揭示的宇宙影像。對於劉慈欣來說,並沒有特別的方法來刺激靈感的產生。因為對於任何人來說,得到創作靈感是一件很困難的事,並非僅靠努力就能做到的。
劉慈欣對其創作過程的洞察揭示了科幻領域中科學、想象力和故事講述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他坦言,他曾受諸如阿瑟·克拉克這樣的偉大作家的啟發,他們對他的寫作產生重大影響。
人類未來的樂觀主義者
讀者往往對劉慈欣的作品有這樣一種印象——以「拯救世界」為主題。針對這種看法,劉慈欣在接受【環球時報】采訪時表示,對於人類的未來,他是一個堅定的樂觀主義者,認為人類的未來是光明的。但同時,他也是一個理性的樂觀主義者,知道在通向光明未來的道路上布滿荊棘和陷阱,人類需要不斷做出正確的選擇才能避免文明的衰敗甚至淪陷。走向光明最重要的有兩點:一是必須保持科學和技術不斷發展、進步;二是要保持進取和開拓精神,盡管技術令地球上的生活更加安逸和舒適,但不要因此停下探索太空的腳步。
科幻文學起源於西方國家,中國科幻與西方有何不同?又能帶來哪些新理念?自【流浪地球】電影上映以來,許多觀眾認為其有別於好萊塢的「個人英雄主義」,強調不同群體和國家之間的合作。「我可能並非有意識地將中國文化元素融入作品中。」劉慈欣強調,「小說中描繪的危機和災難是人類共同面臨的挑戰,而拯救世界的行動自然需要集體努力。」這反映出他對人類未來的信念——只要人類繼續做出正確的選擇並為之付出努力。
自【三體】系列作品大獲成功以來,中國科幻小說獲得越來越多的關註和認可。劉慈欣表示:「與主流文學相比,中國仍然缺少具有廣泛影響力的科幻小說作家和作品。」他強調,加強原創內容是推動中國科幻文學進一步發展的基礎。科幻小說是與技術進步緊密相連的文學流派。劉慈欣認為:「雖然現實生活中的技術進步,特別是太空探索,為科幻小說提供了豐富的故事資源,但與此同時,它們也可能對科幻創作構成巨大壓力。」
劉慈欣告訴【環球時報】,高科技極大地改變了我們的生活,並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科幻小說構築的想象世界正以更快的速度照進現實,這在推動社會進步的同時,也讓科技的神奇感不斷降低,對科幻小說創作提出了很大挑戰。隨著技術繼續以驚人的速度塑造我們的世界,科幻小說作家需要找到新的方法來吸引讀者,並在他們的故事中為想象力的世界開疆拓土。
在劉慈欣看來,科幻文學在大眾文學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為廣大讀者提供娛樂功能。同時科幻文學也有自己鮮明的特點,它能夠激發想象力,開拓思維和視野,具有強烈的創新色彩,這讓科幻小說成為一種極具活力、面向未來的文學形式。
劉慈欣說:「青年學生中科幻受眾增長很快。」科幻文學是青春的文學,科幻小說豐富了年輕讀者的想象力,激發他們的創新和開拓精神,讓他們在閱讀中探索未來的各種可能性。對於那些渴望成為科幻小說作家的年輕人,劉慈欣說,創作科幻小說的能力與作者的世界觀密切相關。他表示:「科幻所關註的是以宇宙為背景的人類文明的整體,作者不能只在狹窄瑣碎的現實生活中沈湎於個人情感,應該有開闊的視野,保持對宇宙的好奇和敬畏,也要關註人類命運和地球文明的未來。」
【三體】登上多國熱搜前五
作為科幻超級IP,【三體】的小說和影視作品在國內外均口碑載道。在近日舉行的第八屆中國科幻大會上,中國科幻研究中心聯合騰訊企鵝有調共同公布的【「三體」IP出海觀察報告】顯示,2014—2023年,【三體】的全球搜尋熱度呈現波動上升趨勢,並在2023年達到巔峰。2014—2023年,【三體】在20多個國家榮登搜尋熱度Top5,涵蓋亞洲、美洲、歐洲及非洲等。
從受眾畫像來看,國內【三體】小說原著讀者及電視劇受眾分布廣泛,海外多國讀者及電視劇受眾集中在21-40歲。國內50歲以上讀者和受眾占比遠超國外同年齡段。國內外【三體】小說原著讀者及電視劇受眾學歷主要集中在本科。與國內相比,高學歷(碩士及以上)海外受眾占比更高。
同時,「對中國科幻感興趣」和「因宣傳感興趣」是海外受訪者觀看【三體】的主要因素。另外還有近三成海外受訪者想要借觀看原創國產電視劇【三體】來了解中國及中國文化。國內受訪者對「人物角色形象生動」「思想內涵深刻」評價較高;「視覺效果好」「故事情節吸引人」則獲海外受訪者好評。「思維邏輯難理解」和「對中國歷史文化不了解」則是海外受訪者觀劇的主要困擾。
從受訪者對中國科幻作品各元素的喜愛程度來看,最受海外受訪者喜愛的是「中國歷史文化元素」,占比為48.0%,其次是「人類情感」,占比為47.5%,「高精尖技術」排在第三位,占比為41.9%。關於中國科幻作品的類別與主題,國內受訪者愛好廣泛,不同主題之間的喜好差異較小:有50.1%喜歡看「未來社會和科技發展」,占比最高,其次是「外星生命與太空探索」,占比為48.7%;對於海外受訪者,排在第一位的是「時空旅行」(44.7%),「未來社會和科技發展」主題排第二,占比為41.3%。
約半數海外受訪者表示,閱讀中國科幻作品在不同程度上提升了自己對中國發展的良好印象。分別有45.4%、47.9%和49.6%的海外受訪者認同「增強我對中國科技發展的良好印象」「增強我對中國文化的良好印象」和「展現‘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觀念」。中國科幻對於塑造中國文化與科技形象、傳遞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有積極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