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古今為人父母者,想法其實都差不多啊!

2024-05-05文化

今天讀到一些資料,發現我的很多想法,其實並不新鮮,古代就有人和我想法一樣:

為了孩子做得好文章。

市場上的註本不好用。

逐句逐字讀。

頗感慨,試著聊幾句。

一、我讀古文觀止的初衷是什麽?

當初,我之所以要字字過關讀古文觀止,完全是為了帶我娃讀一些好的古文。

一方面希望娃在重要語文考試中多得幾分,一方面希望在娃心裏打下一些我們中國人一脈相承的人文基礎。

古人有這樣做的嗎?

金聖嘆在【讀第六才子書法】中說:

仆昔因兒子及甥、侄輩,要他做得好文章,曾將【左傳】、【國策】、【莊】、【騷】、【公】、【穀】、【史】、【漢】、韓、柳、三蘇等書,雜撰一百余篇,依張侗初先生【必讀古文】舊名,只加「才子」二字,名曰【才子必讀書】,蓋致望讀之者必為才子也。

註:【莊】指【莊子】,【騷】指【離騷】,【公】指【公羊傳】,【穀】指【穀梁傳】,【史】指【史記】,【漢】指【漢書】,韓指韓愈,柳指柳宗元,三蘇指蘇洵、蘇軾、蘇轍。

金聖嘆希望自己的後代能做得好文章,所以就去編了一本【天下才子必讀書】。

天下父親的心願,不就是「致望讀之者必為才子也」嗎? 致望者,極其希望也。

金聖嘆如此,吾亦如此。

金聖嘆的才華、成就我都比不上,但是,同為父親,他心即我心!

二、我為什麽覺得坊間古文觀止沒法用?

林雲銘說:

坊本古文中所參照典故,人人習知者偏加了許多註腳,繁冗可厭。稍有奇僻則皆闕然不詳,亦何貴有此等註腳乎?

難解處不註,易解處詳註,完全偏離註釋目的,騙人錢財是小,耽誤孩子是大。

原來容易的拼命註,難懂的絕不註,古今皆然啊。

市場上能買到的古文觀止,不論是不是全註全譯, 實質上都是挑容易的、確定的字詞加以註釋,遇到疑難句式以及難以確定義項的常見字、平常字,一概意譯。

挑註和意譯,節省了編者的時間、功夫和成本,省卻了被讀者質疑,但孩子們讀了這樣的書,始終雲裏霧裏, 終身無法在古文上精進

三、我為什麽讀古文觀止要字字過關呢?

一聽到字字過關,絕大多數人第一反應就是,陶淵明不是說了「 好讀書,不求甚解 」嗎?所以,懂文言文大意就可以了。學生如此,家長如此,老師亦如此。

還有人一聽到字字過關,就嗤笑不已,認為不需要疏通上下文義,因為「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嘛。

我始終沒搞明白,總有人認為古文只需要讀,不需要弄明白意思,等長大了,自然就都懂了。如果是這樣,英語是不是也不需要搞明白意思,只需要讀就行了?或許有人認為,漢語是我們的母語,和英語不一樣。但是,語是語,文是文,二者差異極大。

即便你認為漢語的語和文就是一回事,那我舉一個容易理解的例子:黑格爾的【小邏輯】中的每一個字,即便是小學生都能輕松認得,但如果沒人教,就是大學生也根本不明白黑格爾在說什麽。對,你沒看錯,就是每個字你都認識,但你就是讀不懂。

更有人認為,學文言文只要背就可以。因為如果讀百遍就能文義自見,那如果能背出來,豈不是自動就都懂了?

所以,我們能想到的學文言文的辦法,就是讓孩子去背。

孩子要麽背不出來,要麽背出來了。倘若還是不懂,就會說孩子背得不夠熟練,還沒有到其義自見的程度。總之,都是孩子的問題,和方法無關。

真的嗎?

林雲銘說:

余自束發受書,即嗜古文詞,時塾師亦僅取坊本訓詁口授,然余終疑古文必不如是作,在後人亦必不應如是讀也。比長,偶取一二篇逐句逐字分析揣摩,反復涵泳,遂覺古人當年落筆神情呼之欲出,狂喜竟日。

林雲銘還說:

讀古文最忌在前後中間略解得數語便囫圇讀過,其未解者一切置之。不知上下文既解不去,即所解者皆錯認也。茲編必細會全文血脈,每篇先諷誦過數十遍,然後落筆詮釋,誓不留一句疑竇致誤同誌欣賞。

林雲銘所言要點在於:

1、余終疑古文必不如是作,在後人亦必不應如是讀也。

2、逐句逐字分析揣摩,反復涵泳。

3、讀古文最忌略解得數語便囫圇讀過,其未解者一切置之。

4、誓不留一句疑竇致誤同誌欣賞。

林雲銘認為坊間版本不行。

林雲銘認為必須逐句逐字弄懂。

林雲銘認為不能囫圇吞棗,不懂就放過去。

林雲銘認為自己沒搞明白,就是留疑竇給孩子。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