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舊時戲曲舞台「九龍口」

2024-05-25文化

舊時棃園行有:除鼓師外「九龍口,不準坐」的規矩。那麽舊時棃園行「九龍口」到底指的是什麽?為什麽會有「九龍口,不準坐」的規矩?

在舊時棃園行尤其是在舞台,「九龍口」指的是演員出上場門、數步後稍停亮相的地方,謂之「九龍口」。位置在舞台的黃金分割點上。這個點大約在舞台左三分之一與前三分之一的交叉處。

這個位置是演員上場後的亮相之處,也是觀眾看戲時最註意的地方,同時還是樂隊鼓師位置的座位處。這樣的安排也彰顯了文武場面實際指揮者鼓師地位非常重要。

有資料顯示,舞台黃金分割點這個舞台位置,之所以被稱為「九龍口」,首先源於唐明皇李隆基。唐時宮中諸人奏樂,打鼓者,必為稱龍的唐明皇李隆基。因打鼓處,是皇帝曾經坐過的位置,故被稱為「九龍口」。歷代梨園行一直尊奉唐明皇為戲曲界的祖師,他又善好打羯鼓,為示尊重,所以鼓師的座位地點處一直相沿稱為「九龍口」。

羯鼓圖片

因為上述原因,後來戲班定有行規:藝人出場後,角色整冠必須在九龍口鼓師座位前的位置。因為鼓師是整個文武場面的實際指揮,台上角色在此整冠、亮相也極大方便鼓師掌握舞台上演出節奏,更方便鼓師打鼓以指揮樂隊的文武場面演奏。後來文武場樂隊搬到舞台內去伴奏,但角色出場依然承襲了在‘九龍口’位置整冠、亮相的慣例,九龍口就是這樣叫出來的。

▲打鼓者,必為唐明皇

關於「九龍口」的解釋,歷來說法不一。更多的人認為與打鼓者有關。「九龍口者,打鼓者所坐處也。相傳唐朝宮中諸人奏樂,則打鼓者,必為唐明皇。如紫雲回、淩波二曲制成,就按於清元小殿,寧王吹玉笛,上羯鼓,妃琵琶,馬仙期方響,李龜年篳篥,張野狐箜篌,賀懷智拍是也。因打鼓處,曾經皇帝坐過,故名曰九龍口。」

▲演出的場面,全靠打鼓者領頭(相當現在樂隊指揮)

梨園行的解釋認為:唐明皇是梨園戲曲界的祖師,「九龍口」的來源與與之有關,他又善打鼓,文武場面上一直奉唐明皇為打鼓之祖。因為曾是皇帝坐過的位置,後來鼓師(俗稱「打鼓佬」)的座位地點就被稱為‘九龍口’。

▲角色在舞台上亮相

▲角色在舞台上亮相

也有人說,演出的場面,全靠打鼓者領頭(相當現在樂隊指揮)因為皇帝打過鼓,坐過這個位置,所以後來打鼓佬坐位處,就叫開了稱為‘九龍口’。細心的你可以發現,至今戲曲界在舞台兩側幕布上,用文字介紹劇情,主要演職員,樂隊時仍無指揮一詞,只有司鼓×××,琴師×××的介紹。其原因即是遵舊例,視司鼓為樂隊指揮。

▲演員上場後的亮相

據考證「數百年來,一直到民國十幾年前後,鼓師都是坐於上場門外,「靠裏,離上場門約三尺,此處名曰九龍口,鼓師入座,方能開戲,演員出了台簾,不過九龍口,還不算是出場……」。還有一個佐證,源出【揚州畫舫錄】:「鼓板之座在上鬼門,椅前有小搭腳仔凳。椅後屏上系鼓架,高二尺二寸七分,四腳方一寸二分。……單皮鼓例在椅或下枋,荸薺鼓與板例在椅屏間。大鼓箭二、小鼓箭一,在椅墊下……弦子之座,後於鼓板。」打鼓者的座位,在樂隊席的前面,其他樂手則序其後。當然,這裏記述的是清時昆曲班樂隊的座次,但皮黃班亦延其傳統。即使是樂池由原來的上場門附近移至下場門一角,打鼓者的首席位置卻一直未變。

▲羯鼓演奏圖

從座次安排上,我們也可以看到打鼓者在樂隊中的地位之高。在戲班中,打鼓人的地位也很高,被尊稱為「鼓師」。京劇戲班中還有一個習俗,也可以體現鼓師地位的重要,即「九龍口言公」。「舊時京劇

鼓師的座位在九龍口,故以‘九龍口’代稱鼓師。若台上出現差錯,演員之間互相指責、推諉,則需要由鼓師評判、調解。因各角色的一舉一動,鼓師盡收眼底,最有發言權。」

▲鼓師正在演奏

據考證,京劇鼓師所用的單皮鼓,來自於唐代的羯鼓。「單皮鼓大概是來源於唐朝之羯鼓,唐明皇曾說: 羯鼓為眾樂之領袖。現在單皮鼓在戲中,還完全是這個資

格,不過鼓之形式,比原來有了變化。按【舊唐書·音樂誌】及【羯鼓錄】兩書中都說,擊唐鼓小鼓,俱用兩杖。宋璟謂‘頭如青山峰,手如白雨點’為羯鼓能手,此與現在打單皮鼓之情形,還極相似。」

▲武場樂器

舊時棃園行有:除鼓師外,九龍口,不準坐的規矩。實質是忌諱其它人坐「九龍口」,其實也是基於對行業祖師的尊重。「俗稱司鼓板者座位為‘九龍口’,即示尊之為首之意。」將打鼓者所坐的位置,稱為「九龍口」,將其等同於戲班中之皇帝,體現了棃園行對鼓師的敬重,也突出了在戲曲舞台上打鼓者的重要性。這種忌諱直白了講,可以理解為:非司鼓者落座‘九龍口’這個位置的坐位,你還沒有那個資格。

▲舊時大柵欄內的京劇舞台

忌諱:因風俗習慣或對某種力量的畏懼,對某些不吉利的語言或舉動應有所顧忌,力求避免產生不利後果。忌諱之事積久之後,在一定範圍內達成共識,定下規矩。

透過「除鼓師外,九龍口,不準坐」的規矩,可以看岀舊時棃園行在延襲繼承傳統文化上有著自已的執著和理念。

無規矩不成方圓,有敬畏才知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