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培養深度關系,擁抱幸福人生

2024-09-18文化

【深度關系】作者:武誌紅

今天我們要講的書,叫作【深度關系】。

這是一部心理自助類著作,作者是國內著名的心理咨詢專家武誌紅老師。那透過書名我們就可以知道這本書主要是講「關系」的。不過,這裏的關系並不是僅僅指我們平時經常說的人際關系,而是涉及家庭、情感、個人成長的方方面面。

那麽,為什麽武誌紅老師要把「關系」放在書名裏,特別強調它呢?什麽又是「深度關系」呢?

下面,就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一起走進本期的精華版解讀。

什麽是「深度關系」

首先,我們來說:「關系」為什麽重要?因為關系就是一切,一切都是為了關系。

這樣說並不是聳人聽聞,而是一種符合實際的觀察和總結。武誌紅老師說,在他的研究中,一直特別強調關系的重要性。他的很多文章都在講關系,而且都是在重點說明一件事:我們需要借助關系,尤其是深度關系,來活出自己。

可以說,一切美好事物都是深度關系的產物。

這句話中的「深度關系」指的是「一切關系」。比如一個藝術家,一定要和他的作品建立起深度關系,才能創作出不朽的傳世之作。同樣,一個攝影師,也必須和他的拍攝物件產生深度關系,真正了解自己拍攝的風景、人物,才能找抓住拍攝的精髓。

而在人際關系的角度,從人與人溝通、交流的維度出發,深度關系就顯得尤為重要,高質素的深度關系是人獲得幸福感最重要的源泉。

人,只有在關系中,尤其是在良性的深度關系中,才能找到真正的幸福。這一點也得到了科學研究的證明。

美國哈佛大學做過一項跨度長達75年的跟蹤研究,心理學家證實,孤獨寂寞是有害的,而良好的人際關系能讓人更健康、更快樂。在這些關系裏,最關鍵的是那些最重要的關系,特別是伴侶關系,它的質素決定了我們的健康和幸福。

從心理學原理上看,人際關系之所以如此重要,就是因為它滿足了人類最本質的需求,那就是「被看見」。被看見是生命的內在訴求,被看見的生命才是真正存在的、有活力的生命。

如果我們把生命看作是一個有顏色的能量球,那麽,處於原始狀態的生命就是中性的、灰色的,而一旦被看見,就意味著生命被照亮,變成了白色的和彩色的;而如果生命沒有被看見,那麽它就會成為黑色的、死寂的能量體。

被看見是如此重要,所以我們都需要深度關系來看見彼此、照亮彼此、溫暖彼此。

相反,如果一個人沒有得到關註,沒有被看見,那麽他就容易陷入嚴重的孤獨,他的心靈也就容易進入黑暗。孤獨的程度越重,黑暗的程度也就越重。那些最孤獨的人,往往有著最黑暗的內心世界,也擁有最多的痛苦。

可是,並不是所有的關系都是讓我們舒服的,有的人就會選擇逃避某些關系。他們會說,與其和人保持不開心、不順心的關系,還不如一個人過好自己的生活,即使孤獨一點也沒問題。

但是實際上,這種選擇是不正確的。心理學中的精神分析學派認為,即便是不融洽的關系,也勝過完全沒有關系。這是因為,人際關系是不是良好,都在於我們的選擇和努力,是我們內心世界的投射。

如果一個人心裏充滿了光明和希望,那麽他所構建的關系,就會存在光明、有希望的可能。而如果一個人心裏只有黑暗,同時又關上了通往外部世界的大門,那麽,他內心的黑暗就永遠也沒有機會被照亮了。當一個人選擇徹底孤獨,那麽也就放棄了重獲新生的機會。相反,在孤獨的絕境中,不僅光明增加不了,黑暗的能量也會越來越多,直到把自己徹底壓垮。

因此,哪怕再難,也要試著走出自己的孤獨,試著去擁抱這個世界,否則孤獨會讓我們陷入惡性迴圈,時間越久,越難破局。

武誌紅老師在這裏拿許多人面臨的大齡「剩男剩女」的問題舉例子。他說,在他做心理咨詢的經驗裏,如果一個人30歲前還沒有真正談過戀愛,那就可以去做一下咨詢。

這是因為,在30歲時,可能我們會覺得孤獨好像是可以接受的,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年齡的增長,等到40歲甚至更晚的時候,再去尋求幫助,就會更加的困難。因為到那時我們的內心封閉了太久,即使是和心理咨詢師構建起良好的關系都不容易,更不要說開啟心扉、去尋找終身伴侶了。

那麽,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如何辨識和培養自己的深度關系呢?

有一個工具,可以幫助我們找準自己的定位、認清自己所處的關系是否健康。這個工具,叫作「人性座標體系」。它是武誌紅老師獨創的一個心理咨詢工具。其中,橫軸是關系維度,也可以叫作情感維度、道德維度;縱軸是自戀維度,也可以叫作力量維度、權力維度。

在這個座標系中,橫軸的關系維度處在右側時,是善良的,有愛意的;處在左側時,是兇惡的,有恨意。縱軸的自戀維度處在上半部份時,是高位的、強大的;處在下半部份時,是低位的、虛弱的。

那麽由此,我們就得了四個象限:

處在第一象限時,我們的深度關系是既強大,又有善意和愛意;

處在第二象限時,我們的深度關系是強大的,但有惡意和恨意;

處在第三象限時,我們的深度關系是既虛弱,又有惡意和恨意;

處在第四象限時,我們的深度關系是虛弱的,但有善意和愛意。

雖然人性復雜、難以量化,但我們可以借助這個座標體系,找到自己的位置,給自己與他人做出評估。

比如,如果你覺得自己現在所處的親密關系讓你舒服、自在,那你就可能處在第一或第四象限,同時再想一想你自己是一個開放的、自信的人,還是一個內向的、柔弱的人呢?如果是前者,就是第一象限,後者是第四象限。

對別人也是一樣,我們可以評估自己的愛人、子女、父母、同事,都處在這個座標體系的哪個位置。找準了位置,我們就能繼續評價自己和他們的關系究竟健不健康,以及應該如何改進。

這裏說的改進,並不是說座標系裏哪個位置就是正確的、好的,要讓所有人都變成一個樣子,而是要找到一段關系裏人與人的平衡和互補。

我們每個人都不是完美的,都有著這樣那樣的缺點,但也都有自己的優點。如果在一段關系裏,兩個人的性格完全相反,有時卻也不是壞事,反而能夠互相補充、取長補短。在戀愛中,這種現象尤其常見。

在普通的關系裏,比如工作關系,我們容易找那些和自己比較接近的人,這樣容易溝通、方便協作。但是,在戀愛時,我們卻喜歡找那些在座標系裏和我們離得很遠的人,他們能夠吸引我們的原因,就在於我們相互之間的連線穿越了座標系的全域。如果以座標系的原點為圓心,畫一個圓,那麽,我們的圓最大,這也就意味著我們構成了某種「圓滿」。

的確,人性的圓滿要比人性的好壞更重要,人要試圖擁抱人性座標體系的所有位置,這樣才能更好地體會生命、完善生命,認識到生命的價值,照亮彼此、也溫暖彼此。如果我們能在「人性座標體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認清他人的位置,就能更好地建立深度關系,幫助我們走出孤獨。

關系有問題,心理就有疾病

好,了解了關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去培養深度關系,接下來我們就從反面來看一看,如果關系上出了毛病,我們會產生哪些心理上的問題,甚至是心理疾病。

在這些心理問題中,最為顯著、也影響最深的一個,叫作「全能自戀」。

「自戀」這個詞我們並不陌生,比如,我們會開完笑說「某某真是一個自戀的人」。但這只是一種日常的慣用表達,並不代表我們談論的這個人真的有什麽心理上的問題。而在心理學概念中,「自戀」卻有著更深的含義,是和「全能」掛鉤的。

顧名思義,「全能」就是無所不能,「自戀」則是徹頭徹尾地關註自己。把這二者結合起來,「全能自戀」就是迷戀自己,認為「地球是繞著自己轉的」,完全以自我為中心。

這種心理狀態,來自於我們的嬰兒時期。每個人,在來到這個世界之後,都有過這樣的階段,這是人最原初的心理。所以我們會看到,嬰兒動不動就哭鬧起來,只因為周圍環境的變化,沒有照著他的想象來。

按理來說,隨著年歲的增長、理智的成熟,人到了成年階段,應該不會再有這種嬰兒般的幼稚想法,不會動不動就大哭大鬧、或是暴跳如雷。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都看到過這樣的真實案例:一個成年人如何突然間不講道理、甚至做出極端的舉動。

這背後的原因就在於,這些人嬰兒期的全能自戀沒有被很好地化解,在成長過程中身上的全能自戀的種子依然保留。而一旦全能自戀受損,人就產生了「全能暴怒」,甚至會產生淪陷欲。

而一旦這種淪陷欲無法得到滿足,表達不出來,這種內心積攢的能量也並不會消失,而是會轉過頭來,壓制自己,直到把自己的內心壓垮。這時,人會體驗到徹底的無助,這種情況我們通常把它叫作「崩潰」。

除此之外,有著全能自戀的人還通常有著「被害妄想」。他們總是覺得有人要害他們,有一個無比厲害的人、機構或神魔在破壞著自己的各種事情,讓他們自己的能力發揮不出來,因此陷入了痛苦。

全能自戀、全能暴怒、徹底無助和被害妄想,這四種情況加在一起,就是心理學上的一個重要概念,叫作:「全能感」。

武誌紅老師說,在咨詢和日常生活中,他發現全能自戀簡直無處不在。也許你沒有想過,我們現在在網絡世界和現實生活中都常提到的一些新鮮詞匯,比如「聖母病」、「巨嬰癥」、「PUA」(精神控制),背後的原因都可以追溯到全能自戀上來。

下面,我們拿「聖母」和「巨嬰」這兩個網絡詞來舉例。

什麽是「聖母」?「聖母」就是,當一個人覺得自己應該無條件地滿足他人的一切需求時,這個人就是想做全能母親,也就是「聖母」。而「巨嬰」則是指,當一個人想為所欲為,並期待他人乃至社會都無條件滿足自己的一切需求時,這個人就變成了大號的嬰兒。

所以我們會發現,「巨嬰」的特點是期待著全然地被滿足,而「聖母」則是要求自己全然地去滿足,二者恰好是能對應上的,所以「巨嬰」與「聖母」總是同時出現。它們既是一對矛盾,也是一個共同體,存在著「共生」的關系。

說到共生,最原始的共生就是嬰兒與母親構成的「母嬰共同體」。所以我們會看到,許多家庭中出現的親子關系問題,都是因為存在「聖母」和「巨嬰」的矛盾。

一方面,如果一位家長存在「聖母」心理,那麽就容易有「完美自戀」的問題,也就是說,因為自己在不斷付出、犧牲,所以覺得自己在道德上是完美的,所以占領了道德的制高點,不斷地告訴孩子:「在這個關系中,我沒有錯,錯的都是你」。

而另一方面,孩子存在著「意誌自戀」,也就是認為自己的願望、訴求是最重要的,必須付諸實施,不能被阻攔,如果不滿意了,就暴怒、破壞。

其實,無論是「完美自戀」還是「意誌自戀」,本質上都是由全能自戀發展而來的,都是全能感的體現,都存在嚴重的問題。

那麽,如何才能避免自己成為全能自戀的奴隸呢?

回到我們前面所說的「人性座標體系」,和自戀相對的另一條軸線是關系。關系,尤其是帶有情感的關系,才是人性中最具有療愈性的力量。

雖然我們身上的全能自戀不能直接被消滅,但它可以透過體驗到深度關系中的情感,自然而然地被馴服。

註意,這裏的關鍵詞是「馴服」,而不是「壓制」。這兩個關鍵詞,恰好就反應了兩種不同的觀念和做法。

對此,我們可以從傳統文化中分別找到一個深刻的例子。

「馴服」的例子是大禹治水。在大禹之前,人們對待水災的方式,是拼命去堵,結果幾乎都是以失敗告終,直到大禹找到了疏通的方法,水災的問題才得以解決。他因勢利導、順勢而為,馴服了滔滔的洪流。

「壓制」的例子則是齊天大聖孫悟空。他被壓制在五指山下,動彈不得,沒有了之前大鬧天宮的威風。孫悟空的故事,恰好反應了全能自戀的幾個階段,他大鬧天宮的時候,展現的是全能自戀和全能暴怒,被壓制在五指山則是傳統上我們應對全能自戀常用的方法。

事實證明,面對嬰兒一樣的全能自戀者,我們應該選擇的,更應該是大禹治水那樣的馴服,而不是五指山那樣的壓制。因為,只有引導、調整、鼓勵,才有可能讓我們內心的全能自戀邁向另一個新的方向,那就是:進入關系,感受情感。

而一旦我們進入了關系之中,尤其是擁有了深度關系,無論是親情、愛情還是友情,都能讓我們的內心世界被看見、被照亮,我們會真實地體驗到自己的心靈被拓寬了。

這時,全能自戀就被我們降伏了,我們不再執著於自己和他人的對錯,不再顧影自憐、覺得自己不被理解,而是能夠心平氣和地看待身邊的萬事萬物,在愛上生活的同時,學會愛上自己。

警惕「頭腦暴政」,培養深度關系

在【深度關系】這本書中,作者武誌紅老師除了強調「關系」和「全能自戀」這兩大概念之外,還有一個概念被他專門提出來做了分析,那就是「頭腦暴政」。

「頭腦暴政」的意思是,很多時候我們做事情、做決定,不是沒有經過大腦的思考,恰恰相反,而是思考得太多、太深了,以至於具體的行為、動作,都完全被頭腦控制了,反而讓自己陷入了局限。

從心理學的原理分析,這背後的原因就在於頭腦和身體的相對位置。人的身體構造決定了,頭腦在上、身體在下,這種位置關系也會內化到很多人的心中,形成一種我們自己可能並不明白的感知,那就是:頭腦比身體高貴。

因此,頭腦會對身體持有一種高高在上的評價態度,而這就會導致頭腦對自己的暴政。我們會發現,你的頭腦對待你的方式,就像是一個苛刻的家長對待他的孩子一樣,各種批評、否定、攻擊,壓得你喘不過氣來。

而這種頭腦的暴政,會阻礙你與其他事物建立深度關系,讓你陷入孤獨。並且,我們的許多壞習慣和錯誤觀念,背後都是頭腦的暴政。比如,幾乎所有人都會有的一個毛病——拖延癥。它的背後,其實就是我們的頭腦在控制我們的行為。

如果從人的天性來看,拖延、懶惰、不思進取,這些特質並不是我們根深蒂固的想法,人其實是願意進取、奮鬥,來延續生命、實作價值的。之所以我們會懶惰、拖延,恰恰是我們的頭腦在作祟。

這一點在生活中屢見不鮮,比如在武誌紅老師的咨詢案例中,他發現,那些做事情慢吞吞、愛拖延的孩子,無一例外,在身邊都有一個媽媽、奶奶或外婆,整天對他們說「快點!快點!快點!」結果,大人越催,孩子越慢。

這些孩子之所以用拖延來回應家長的催促,就是因為他們的頭腦要證明:「我是我自己,而不是你的一部份。」否則的話,他們就變成了家長意誌的一部份,是他們的「奴隸」了。

所以,家長對待孩子的方式,往往決定了孩子怎樣回應家長的訴求。如果家長不是總是催促、責怪,而是充滿愛意地鼓勵、支持、引導,那孩子的大腦也會積極地配合、不至於故意抵觸。

除了拖延,很多人都有的「失眠」困擾,也和頭腦暴政有關系。

我們之所以會失眠,往往就是因為我們的大腦停不下來,一直處在興奮中、腦子不停地轉。

這時,有的人會犯一個錯誤,就是不斷地像下命令一樣,要自己的思維停下來。可越下這樣的命令,思維通常會越興奮,然後就更難入睡了。

我們要知道,思維,或者是頭腦,是不能被我們輕易掌控的,相反,很多時候是我們的頭腦在控制著我們。所以,我們必須放下要求思維停止運轉的想法,可以試著轉移註意力,把註意力放到身體、而不是頭腦上,透過深呼吸和對自己身體的感受,一點一點平靜下來。

這時你會發現,你的註意力從思維那裏移開了,頭腦也就自然而然地不那麽興奮了,於是就可以入睡了。

總而言之,面對頭腦的暴政,我們要積極地應對、努力地拿出自己的態度去對抗它、戰勝它。當我們擺脫了頭腦暴政之後,我們的心靈會變得更加自由,關系也會更加融洽。

好了,講到這裏,【深度關系】這本書的精華內容,我們就介紹的差不多了。

透過前面的介紹,我們已經意識到,「自戀」是每個人都有的,我們不是要拋棄自戀、無欲無求,而是要合理地利用好自己的內心追求,真實地活著,真實地呈現自己生命的動力,去奮鬥、去爭取。

此外,我們還要讓自己的心性,從自戀維度發展到關系維度,這是一個裏程碑式的發展,意味著我們從孤獨進入關系、從想象進入現實世界。如果我們只是關註自己的想法,就只能感知到高低、強弱、競爭、生死,就會變得十分焦慮。而如果我們進入了關系,就可以擁有更多的空間,極大地緩解自我的焦慮。

最後,我們還要合理地運用體驗和思維。思維很有用,能幫我們分析問題、思考利弊,但是,真正的人生重在體驗,只有親身實踐了,才知道生命的冷暖涼熱。如果說深度關系是幸福人生的答案,那它就要求我們,拿出真實的自我,去和真實的世界接觸、碰撞。

就像武誌紅老師在全書末尾所說的那樣:「太多人總想著‘等把事情想明白了’,然後才去做,然而,也許我們可以直接跳入生命之河,去擁抱這個世界。」